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讲义

第29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试判断]‎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分析: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分析: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分析: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分析: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静止是事物的质变状态。(  )‎ 分析:错误。静止是事物的量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分析:错误。“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分析:错误。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8.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分析: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分析: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分析:错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核心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 ‎1.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 社会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提示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考向1 自然界的物质性 ‎ 典例1 (2014·全国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规律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B项入选;②中“无条件的、必然的”、③中“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考向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典例2 全球升温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由科学问题变成综合环境、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问题。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题中指出全球升温对冰川、海平面、人口的影响,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与题意不符,且事物的联系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题中并未体现自然界的发展,而是表明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 考向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典例3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物质概念,只是分析了雾与霾的不同点,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B入选;A与题意无关;C说法明显错误,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自然现象也是哲学关注的内容;D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对二者定义的差异。‎ ‎1.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 这说明(  )‎ ‎①保护生态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中“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④错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考向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典例1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  )‎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 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 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 答案 B 解析 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材料强调的是变化,应选B。‎ 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考向2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典例2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人脑是思想运动的主体 答案 A 解析 题目观点认为洛阳城的兴衰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A入选。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D错误。‎ 考向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例3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 ‎1.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他曾作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表明(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A后半句错误,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B错误,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C错误,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讲的是我国主要矛盾改变了,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这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故只有A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 ‎1.规律的概念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 提醒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客观规律。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考向1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典例1 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③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 考向2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典例2 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  )‎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C项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D说法错误。‎ 考向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3 从前有个人,吃了生芝麻觉得一点都不好吃,炒熟了再一尝,满口喷香很有味道。他想:“既然熟芝麻好吃,我就用熟芝麻来种,不就直接收获熟芝麻了吗?”于是就种了很多熟芝麻,结局可想而知。这则寓言启示我们(  )‎ A.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矛盾特殊性基础上概括出矛盾普遍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案 D 解析 从寓言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熟芝麻来种,结果没有收获芝麻,原因在于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项正确。‎ ‎1.“要把制造业带回国”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承诺,但由于特朗普的贸易战,美国的知名摩托车制造商哈雷宣布,“打算将出口欧盟的摩托车生产从美国本土转移出去,从而避免关税负担”。特朗普“要把制造业带回国”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原因在于(  )‎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规律是人们做事情成功的前提 ‎②片面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③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没有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违背联系多样性,没有做到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贸易战是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也违背了联系的多样性,①④符合题意;发起贸易战的错误在于违背规律而不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②;贸易战的错误与实践检验认识没有关系,排除③。‎ ‎2.2018年4月2日,超期服役两年,在太空中飞行达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控返回。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天宫一号(  )‎ ‎①研制与受控返回都受到客观规律制约 ‎②发展趋势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与太空的联系是一种自在事物的联系 ‎④实际运行状况是确定其飞行年限的依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错误,天宫一号与太空的联系是一种人为事物的联系。‎ ‎3.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他们。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能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得益于(  )‎ ‎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无条件地转化为客观现实 ‎②看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可能性 ‎③从对客观条件的正确认识出发积极解决环境问题 ‎④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无条件地转化为客观现实”说法错误。②不能作为题目的原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课时作业                   ‎ 一、选择题 ‎1.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②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③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规律,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故我们必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在(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B ‎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解析 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永远静止,C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 ‎4.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下列观点与此命题体现哲理最接近的是(  )‎ A.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C.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把运动归结为绝对观念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B项符合题意。‎ ‎5.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式的巨大变化。从书信、电报到电脑网络、智能手机,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变的是沟通方式、传播媒介,不变的是亲朋好友间的思念和关心。这表明(  )‎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发展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发展趋势是量变和质变 ‎④矛盾双方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变的是沟通方式、传播媒介,不变的是亲朋好友间的思念和关心”,这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符合题意;传播方式的变与亲朋好友间的思念和关心的不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④符合题意;发展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②③排除。‎ ‎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即可分析选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选A。B、C说法不符合题干的主旨;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  )‎ A.承认相对静止 B.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承认绝对运动 D.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 A 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坚持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A。‎ ‎8.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答案 D 解析 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9.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启示我们(  )‎ ‎①要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③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④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题目观点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故启示我们要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故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无关。答案选A。‎ ‎10.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 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认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成为钢琴家的学琴方式,是只强调一个方面的盲目蛮干,主要问题在于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①④‎ 应选。手指练得飞快也需要循序渐进和良好的习惯,②③错误。‎ ‎11.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规律,②错误;④错误,尊重规律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12.读漫画,对其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 ‎①探索未知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改造客观世界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④尊重规律恪守原则会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漫画及其文字揭示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高度的探索热情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机结合,故①②符合题意,答案选A。③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的前提;④中的“限制”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活跃的文化细胞。我国地名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充分有效运用那些有意味的地名,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遗产,能够成为一种鲜活的爱家乡教育的生动形式,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守”和“变”‎ 的关系,既要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又要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 答案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一方面,要加强地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有文化积淀的地名。另一方面,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促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14.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超级工程”大桥。其中,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抗16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座有“颜值”的“生态”桥。三座通航斜拉桥——“中国结”“海豚”“风帆”各具特色,兼顾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为不影响白海豚的生长环境,施工前就对白海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观测,施工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立于大桥上,可见白海豚水中跃起。白海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港珠澳大桥是如何体现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答案 (1)港珠澳大桥在建造的过程中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实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2)自主研制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三座各具特色的通航斜拉桥都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智慧结晶。‎ ‎(3)施工前的观测研究和施工过程中对白海豚的保护,都体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