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根据天文测算,2018年冬至的准确时间是12月22日06:22:38.请回答1~3题。 冬至是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地球绕太阳运行到达黄经270度时就为冬至。但是精确计算地球何时到达这个位置,不仅要计算太阳和地球的运行速度和角度,还要考虑到整个太阳系间其他行星和小天体的引力作用。这集中反映了(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②宇宙是个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的集合 ③应当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地球与太阳、行星、其他小天体之间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③符合题意,精确计算地球何时到达这个位置,不仅要计算太阳和地球的运行速度和角度,还要考虑到整个太阳系间其他行星和小天体的引力作用。这集中反映了宇宙是个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的集合,应当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说法错误,地球和周围的其它天体之间的联系是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系统优化方法 ①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同时排除错误选项。 2. 根据天文测算,2018年冬至的准确时间是12月22日06:22:38.请回答1~3题。 冬至后便开始“数九”,北方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例如在白纸上绘制九枝素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既是休闲娱乐,也是气象记录。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冬至习俗世代相传,反映了文化具有继承性 B.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不同决定了文化的本质差别 C. 悠闲而又实用的生活美学决定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D. 九九消寒图流传至今,说明传统习俗对物质生活的影响比精神方面更持久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冬至后便开始“数九”,北方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世代相传,反映了文化具有继承性; B说法错误,地域不同影响文化的差别,而不是决定; C说法错误,美学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决定; D说法错误,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持久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的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根据天文测算,2018年冬至的准确时间是12月22日06:22:38.请回答1~3题。 冬至怎么过?北方大部分地方讲究全家吃饺子,南方也有吃汤圆“圆圆满满”、吃年糕“年年高”等习俗。所以有人回答,传统节日无外乎就是“吃吃吃”。关于节日的“吃吃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吃文化”和“节日文化”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混同 ②“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传统节日应与现代中国相对接 ③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多样的文化需求 ④传统习俗所承载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吃文化”和“节日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吃文化”一般都与传统习俗和一些节日有关,也是节日文化的一种表现; ②④符合题意,有人回答传统节日无外乎就是“吃吃吃”。关于节日的“吃吃吃”,这说明传统节日应与现代中国相对接,同时传统习俗所承载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③说法错误,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并不是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多样的文化需求,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唐代诗人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英国诗人雪莱则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面对季节变换、冬春交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了共同的感叹,这集中反映了( ) A. 事事有矛盾 B. 矛盾具有多样性 C.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 矛盾具有特殊性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事事有矛盾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具有多样性的内容; C符合题意,题目强调面对季节变换、冬春交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了共同的感叹,这集中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不合题意,材料还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自此,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展开。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 认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B.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C.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D. 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答案】D 【解析】A错误,正确的认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B不符合题意,选项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原因; C不符合题意,选项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不是原因; D正确,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通车后,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将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工程的建设者在港珠澳之间( ) A. 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B. 建立了自在事物的联系 C. 建立了多样的客观联系 D. 建立了固有的本质联系 【答案】A 【解析】A正确,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将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这说明工程的建设者在港珠澳之间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B错误,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C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联系的多样性; D错误,事物固有的本质联系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人为建立的; 故选:A。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为了不影响30吨级的航道,建设者建成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这是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建设者的活动( ) 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能够推动原有认识向前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建设者建成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的活动反映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能够推动原有认识向前发展; ②错误,建设者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是客观的,因此不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本题用“建设者建成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为案例,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阐释事理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应相关选择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1.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据说这是会把很多人问倒的终极哲学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 ) A. 没有答案,因为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中无法认识 B. 离不开哲学的抽象,属于对最根本问题的回答 C. 说明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性概括就是哲学 D. 说明认识外部世界比认识自我更加重要 【答案】B 【解析】A错误,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中无法认识,属于不可知论; B正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据说这是会把很多人问倒的终极哲学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哲学的抽象,属于对最根本问题的回答; C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外部世界与认识自我的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共享单车是个好创意,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单车从有桩变为无桩,提升了骑行便利度,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深受欢迎。但是,现在一些共享单车企业遇到了困境,“好创意”没能成为“好生意”,一些单车无人骑行,有的还被丢进城市角落成了无人问津的废铁,盈利前景渺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好的创意未必就是一项成功的市场行为 ②要着眼整体,在将创意变为生意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新业态的影响 ③市场作用自有其规律,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会推动行业发展 ④好创意与好生意之间存在对立的方面,因此难以实现双方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符合题意,好创意”没能成为“好生意”,一些单车无人骑行,有的还被丢进城市角落成了无人问津的废铁,盈利前景渺茫,这说明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好的创意未必就是一项成功的市场行为,要着眼整体,在将创意变为生意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新业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市场作用自有其规律,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会推动行业发展; ④说法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好创意与好生意之间存在对立的方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好的创意可以转变为好的生意,并不是不能实现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2)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此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1.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经受“最痛”的冲击,方能获取“最好”的结果,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相同的是( ) A. 行百里者半九十 B.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C.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D.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答案】B 【解析】经受“最痛”的冲击,方能获取“最好”的结果,这句话说明要想拥有珍贵的品质或者美好的才华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 A不合题意,“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说明做越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要努力,谨慎。与材料观点不符; B符合题意,“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说明要想拥有拥有珍贵的品质或者美好的才华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与题中观点相符; C不合题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是要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与题中的观点无关; D不合题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意思是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慨叹的是年华易逝,与题意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名言名句的准确解读。 1. 什么是“最好”,是财富、地位还是内心的愉悦?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这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A. 具有主体差异性 B.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存在冲突,不能协调 【答案】A 【解析】A正确,什么是“最好”,是财富、地位还是内心的愉悦?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这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B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而不是社会历史性; D错误,“不能协调”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评价。 本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的理解,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注意选肢与题干有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2. “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反映了( ) A. 意识决定物质 B. 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 C. 物质决定意识 D. 意识会影响周围事物 【答案】B 【解析】A错误,物质决定意识; B正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每个人的心中的阴影的深浅与自身的主观感受有密切关系,说明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 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D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并未涉及意识会影响周围事物。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名句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1.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 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答案】C 【解析】A、D不合题意,与题意主旨不符,题意主旨是强调尊重规律,按规律的重要性,因此A、D不选; B项错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项符合题意,“庖丁解牛”“揠苗助长”两则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头破血流。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故选:C。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中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对于正确看待人与人的差异、处理好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很有启发 ②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要正确看待福祸,顺应、静待、接受福祸的自然转化 ③如果一个人目光短浅,墨守成规,那么他应该思考一下《韩非子•五蠹》中“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的道理 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道理可以体现在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阻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们团结但有不同思想,这对于正确看待人与人的差异、处理好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很有启发; ②说法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不是自然转化; ③符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对目光短浅,墨守成规的人有启发作用; ④符合题意,“不积跬步,无阻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解释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①世界观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选项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与这首诗所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 A.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B.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答案】C 【解析】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A不符合题意,“乱生于治,怯生于勇”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B不符合题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符合题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D不符合题意,“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的能力,.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2.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论述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同步性 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 ③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是同步的; ②错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有明确的界限; ③④符合题意“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论述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本题用“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命题立意,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阐释事理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从每句话中总结出体现的哲学道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1. 有这样一道自主招生面试题:“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有人说帮老子,有人说帮孔子,还有人别出心裁,说谁也不帮,因为打不起来。若你也认为老子和孔子打不起来,最适合选用的观点是( ) 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儒道两家能和谐共存 B. 孔子主张大美不言,不会和老子产生冲突 C. 老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会和孔子一般见识 D. 儒道两家的观点都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孔子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代表道家文化,老子和孔子打不起来,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儒道两家可以求同存异,能和谐共存; B表述错误,庄子主张大美不言,而不是孔子; C表述错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不是老子; D不合题意,儒道两家的观点都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并不是孔子和老子打不起来的原因。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的准确理解,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和无关的选项。 1.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和”文化的有( ) ①明代郑和船队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平等开展多边贸易 ②孙中山说,东方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 ③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④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期盼拥有和谐安宁的国际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④符合题意,“和”文化指和谐文化,“和”既体现在内部的和谐,又体现为外部的和谐、和平、合作,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期盼拥有和谐安宁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外部的和谐;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内部的和谐; ②不合题意,孙中山的这句话强调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并未体现“和”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独领风骚;中国的园林艺术无与伦比。 ②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如古代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2.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一直风行,伴随着很多人走过青春岁月。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 ) ①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可以滋养和温润人的心灵 ②激发了人们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感,具有巨大物质力量 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④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一直风行,伴随着很多人走过青春岁月。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可以滋养和温润人的心灵,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②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 1、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①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 ②彰显了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本质 ③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类珍视的共同价值 ④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指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本质; ③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类珍视的共同价值,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0.0分) 2. 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哲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从以下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哲学感悟。 •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答案】能结合所选的内容,如选第一个观点可从精神的力量角度分析; 如选第二个观点,可从主客观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如选第三个观点,可从发展的永恒性等角度分析。 【解析】本题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要求从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哲学感悟,合乎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认识。“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涉及精神的力量;“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涉及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涉及运动发展具有永恒性。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不明确,解题时所选内容与分析一致,要正确引用哲学观点说明自己的主张,表述清晰逻辑顺畅。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答案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1. 里仁街是北京的老街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里仁街”这些老地名的文化价值。 【答案】①“里仁街”等老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保护老地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里仁街”这些老地名的文化价值,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不明确,学生需要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里仁街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可从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塑造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以及文化自信的角度作答。 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指范围不明确,学生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的知识范围、题型和材料,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即可,难度不大。 2. 人们曾以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人类基因里大多数的DNA都是没用的;糖精可致癌而高纤饮食可以预防癌症;恒星的质量不可能超过150个太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上面这些所谓的“真理”都被推翻了。研究者甚至提出,现在我们在大学校园里学的东西,有一半会是错的。 如果我们在校园里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推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请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你对此的思考。 【答案】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在校园里学的这些知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有一天被推翻是正常的。 ②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实践探索的成果,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从而会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学习前人的已有知识,对发展认识和追求真理有着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对“在校园里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推翻,为什么还要学习”的思考,知识范围限定明确:认识论的知识,对此观点首先可以评价它的合理之处,校园里的知识可能被推翻是因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再从追求真理的过程的知识,阐述学习校园知识的必要性。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认识论属于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知识,学生需要认真分析设问的观点,首先立足设问,评析观点,对于观点依据核心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确立回答问题的角度。第二步,依据材料,明确主干信息,依据主干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第三步,依据主干指向,对应设问观点,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明确态度,确立正确的做法。 1. 由于网络使用的盛行,社交软件、微博、网络媒体上出现了无数的“热词”。这些年,教育部都会统计部分年度网络热词,并且对词语进行解读。 •有人认为,每年的网络热词都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欢乐,因为很多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当下的心境; •有人主张,网络热词不能出现在教科书和政府文件中,必须通过禁用网络词汇来捍卫文化传统; •还有观点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一旦时机成熟,网络热词引入教科书、政府文件都不是事儿。 结合材料,从文化或哲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网络热词使用的看法。 【答案】如“必须通过禁用网络词汇来捍卫文化传统”的说法过于绝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禁用网络词汇也不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认识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网络热词使用的看法。本题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必须通过禁用网络词汇来捍卫文化传统”可知,从哲学角度来说,涉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文化生活角度来说,涉及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等。 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哲学或文化的单一角度作答,也可从这两个角度综合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问题的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恰当、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故宫博物院推出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融合多种互动技术,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如展厅内选取了画中“孙羊店”的描绘,用虚拟技术搭建了这家饭店,使观众置身其中,真实感受。 不过,有人认为虽然《清明上河图3.0》利用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快速观赏作品,但这种直白的讲述剥夺了他们品味绘画作品时的想象空间。欣赏绘画原本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位观众的阅历不同,注意点也会不同,而这种差异正是最为宝贵的审美体验。如果用科技统一强化某些局部细节,无疑会过滤掉观众自我发现和品味细节的机会。这样的展演,科技含量也许达到了3.0,但真正的审美体验恐怕只有0.3。 运用文化或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是否应该运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答案】应该: ①科学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快速观赏作品,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②科学技术带来更迅速、更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不应该: 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技术的运用剥夺了他们品味绘画作品时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对文化继承和发展;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用科技统一强化某些局部细节,降低群众的审美体验,不利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或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是否应该运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知识范围不明确,学生需要认真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来分析作答,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作答,从应该的角度:根据材料“用虚拟技术搭建了这家饭店,使观众置身其中,真实感受。”可从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推动文化的传播的角度作答;如果选择不应该。根据材料“这种直白的讲述剥夺了他们品味绘画作品时的想象空间”“会过滤掉观众自我发现和品味细节的机会”,可从矛盾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实质的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为辨析试题,是否应该运用科技,不管考生持何种观点,只要给出哲学依据即可,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给出一个观点,不能两者都选。 1.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0年前的百倍,中国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网;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7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中国人从凭票证购物到通过电商“买遍全球”,从单调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影幕、荧屏、舞台,从“自行车王国”到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我国的经济总量一路赶超,稳居世界第二。神舟奔月,蛟龙入海,天眼探穹,北斗导引……大国重器竞相问世,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强大。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现代化时间表。请将建设现代化的时间表补充完整。(2分) 结合材料和上图说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是改革开放最本原的初心。 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加以点评。 【答案】【小题1】(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质变,促成飞跃。 (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现代化时间表。请将建设现代化的时间表补充完整。属于简答试题,根据书本知识可知,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上图说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3)本题要求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加以点评。属于认识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价值观的知识。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1)本题要求将建设现代化的时间表补充完整,属于简答试题,考生根据书本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2)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为认识类主观题,首先审设问: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其次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最后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1. 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有各种各样的设想或幻想,有人幻想出了“世界国”。在“世界国”中,超级稳定和谐是它的特点,快乐是社会最为终极的理想与目标。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会有一种“美丽”的片剂给你服用,如此一来,很快就会抛弃心里的不良情绪,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 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国”中吗?你会选择服用“美丽”吗?从哲学角度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如,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 等级水平 等 级 描 述 水平4 (8~10分)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就某点深入分析,或全面展开论证;知识运用恰当、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3 (5~7分)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析;知识运用比较恰当、准确;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2 (3~4分)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表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1 (0~2分)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解析】 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阐述对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国”中、会选择服用“美丽”的观点,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结合材料可以从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要求观点鲜明、紧扣问题、知识准确、条理清晰。 试题相对开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问题的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