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必修)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必修)试题 解析版

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必修)‎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8年由中国承办,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哲学大会的承办权。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问说法错误的选项。A表述正确,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二者的统一。B表述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指导。故选B。C表述正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表述正确,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在: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④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不能认为哲学能取代具体科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C. 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D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不选;B、C 都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下列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 气者,理之依也 C. 物是观念的集合 D.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气者,理之依也”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项与题意相符;AD项均强调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从哲学上看,漫画《大话》中的观点——“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与某品牌手表的广告语“时间因你而存在”‎ A. 都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从哲学派别上看,二者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B.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D.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一切东西,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强调的是: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运动,A强调的是物质,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是派生物。所以本题选C。‎ ‎6.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 飞矢不动 D. 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观点是绝对静止的观点,C体现的是绝对静止,否认运动的观点,符合题意;A、B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否认静止的观点,不符合题意;D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点睛】理解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7.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事物促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适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的特殊状态,B是错误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错误;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事物促进的发展,D是错误的。‎ ‎8.“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A.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 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体现的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A、B强调的是事物都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C体现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 D。‎ ‎【点睛】理解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9.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 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答案D正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因此A不符合题意;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BC不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 ‎10.我们常见的柳絮纷飞,在诗人笔下却是“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 客观实在性 B. 主动创造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目的计划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我们常见的柳絮纷飞,在诗人笔下却是“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适合题意,排除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A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1.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的特点。‎ A. 社会历史性 B. 主观能动性 C. 客观性 D. 物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能造长城去防御敌人,但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这说明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社会历史性,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A。‎ ‎12.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 不怕慢,就怕站 C.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 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目。“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说明了理想,志向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体现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相符,D选项正确。A、B、C选项均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选D。‎ ‎13.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懂,中年又以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 认识具有反复性 B. 认识是—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 认识具有无限性 D. 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A适合题意;认识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B是错误的;C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 ‎14.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是党诞生以来第17次修改党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党章修改体现了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C. 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D.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党章修改体现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B符合题意;AD不是认识论角度,排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C错误;故选B。‎ ‎15.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这一思想反映出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联系是普遍的,A正确且符合题意;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B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当部分以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 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本题属于引文型选择题,它是依据引文作为背景设置。此类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领悟的能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却较高。解答引文型选择题应注意准确获取引文的有效信息,认真读懂引文的中心意思或主旨。 第二步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迁移。第三步利用做选择题的常规方法,对照干肢来解题。‎ ‎16.下列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致的是 ‎①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②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④牵一发而动全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强调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整体其决定作用。①④体现该哲理,符合题意;②体现整体影响部分,不符合题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不到事物间的联系,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在哲学试题中比较常见,对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的理解把握要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哲学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 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宁依据此主旨,对接题肢中国的基本理论点,选择相符合的题肢。‎ 排除错误选项,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绝对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除。‎ ‎17.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有可能会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这体现了 A. 新出现的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要积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新出现的事物未必是新事物,不是一定会战胜旧事物,A项不选;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项不选;“奔跑中,有可能会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道理,C项正确;积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不是材料所强调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整体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 ‎18.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对身体的健康有益,但服用过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害。这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 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对身体的健康有益,但服用过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害。这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B选项表述与题意相符。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名师点睛】 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对于事物的发展而言,只有通过质变才有发展,如果仅停留在量变阶段,仍然不是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9.2018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之后,中国农业科学家终于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中种出了海水稻。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④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之后终于在沙漠中种出海水稻,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故②符合题意;中国农业科学家终于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中种出了海水稻,这说明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故①符合题意;③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20.下图漫画《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表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①正确;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这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②正确;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错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并不发生转化,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谁寓在谁之中?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谁寓在谁之中?在考试中这个问题的出现常会使许多同学大费脑筋。我们可以在平时这样简化记忆:“普寓特,斗寓同”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这样就能很快地记住了。‎ ‎2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④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因为君子和小人是不同的(斗争的),所以才有了“和而不同”“同而不和”,这说明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①正确;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不选;“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以“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为前提,这说明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③正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错误。‎ 点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22.广州省公安机关率先试点身份证线上“副本”即身份证“网证”,2018年1月已在全国推广。身份证“网证”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 A.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从试点到推广”,“试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两点和重点(主、次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A不符合题意;B强调的是矛盾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不选;D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途径,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C。‎ ‎23.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A.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虽然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但是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体现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未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D不符合题意。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认识属于矛盾主次方面,不是主次矛盾,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24.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显示传统年俗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新妆回归:实体的红包变成了电子的;贴在墙上的“福”变成了手机里的福;“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父母在,一起游”……年俗的确是不同了,可是年味儿并未远离,只是换了形式,有了科技感、国际味儿。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世界是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中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也没有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排除①②选项。现在过年的年俗与以往过年不同,但是年味儿并未远离,只是换了形式,有了科技感、国际味儿,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也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③④选项入选。故选B。‎ ‎2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句话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是基础和关键),即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唯物辩证法依据),D符合题意;A属于唯物论部分,不符合题意;B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不选;C强调的是事物的性质的决定因素,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D。‎ ‎26.“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 矛盾具有同一性 B. 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 矛盾具有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寂寞和不寂寞作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正确且符合题意;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说法错误;C 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7.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作为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材料表明 ‎①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③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树立了创新意识,‎ ‎②符合题意;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个性),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共性),③符合题意;①说法不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④说法错误,如果是错误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本题选B。‎ ‎【点睛】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面临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最应引起注意,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刮风”和“一哄而起”。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应立足本地,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做好符合省情的特色经济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28. 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方面各有特点 ‎ ‎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9.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B. 认清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 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D. 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28. A 29. C ‎【解析】‎ ‎【分析】‎ 本题共两个小题,以“西部大开发”为主题,考查学生对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也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8题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立足本地,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反对“一哄而起”‎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或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④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或事物都有两面性),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A。‎ ‎【29题详解】‎ 材料强调了在西部大开发中(普遍性),要立足本地、符合省情(研究特殊性),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C符合题意;A体现的是两点论和重点论,与题意不符;B强调的是事物的性质的决定因素,不选;D与题意观点相反,错误。所以本题选C。‎ ‎【点睛】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0.下列成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A. 邯郸学步 B. 唇亡齿寒 C. 吐故纳新 D. 因地制宜 ‎【答案】C ‎【解析】‎ ‎【详解】“吐故纳新”既体现了“故”和“新”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C符合题意,入选;A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不合题意;B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能入选;D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选。所以本题选C。‎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正确,错误在答题卡上涂错误。(每题1分,共10分)‎ ‎3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从属意义,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故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是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题目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32.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答案】错误 ‎【解析】‎ 该题目属于判断题目。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开自然界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故该判断错误。‎ ‎33.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联系是客观的,无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因此,题中观点正确。‎ ‎3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答案】正确 ‎【解析】‎ 此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课本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题中观点正确。‎ ‎35.实践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实践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答案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 ‎36.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其中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联系着。‎ ‎【答案】正确 ‎【解析】‎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故题目观点正确。‎ ‎37.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因此题中认为“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本题观点错误。‎ ‎3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3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所以说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40.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说法正确,答案为A。‎ 考点:辩证的否定观 点评:辩证否定观的含义,需要考生明确把握内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三、简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6分,共计12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41.‎ 材料:2018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一周年。四十一年来,无数个令人振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一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一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变革。‎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解析】‎ 本题以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42.材料:根据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保持和增强中学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尤其是全面提升先进性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中学共青团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要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深化“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内涵,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结合材料,请从矛盾观的角度对《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答案】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把全面提升共青团的先进性作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共青团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把握住了工作的重点.‎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分层分类,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 ‎【详解】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观”。关于“矛盾观”的知识点主要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其次,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依据:全面提升先进性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主要矛盾)、构建分层分类(矛盾特殊性)等。把获得的这些信息与矛盾的相关的观点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 五、探究题:本大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4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围绕该行动纲领,某校高二(6)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依据】‎ 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提出建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的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切实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 ‎(1)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阐释: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交流感悟】‎ 健康中国战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其中有两种观点:‎ 甲观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把“健康中国”写入字字珠玑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标志着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根本上推动了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 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 乙观点:“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事业。‎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甲、乙同学的观点进行论证。‎ ‎【落实行动】‎ ‎《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坚定信心,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3)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的反映,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才能进促进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服务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2)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由国家统一协调,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含力。‎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越决定作用,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只有每个人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3)①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挫折与考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要做好量的积累,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材料重要信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特别是第二小题,更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详解】(1)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范围是“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其次,分析设问。当前我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转变的原因: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情决定即物质决定意识)、贯彻落实发展理念、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等(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把所获得的这些信息与唯物论的原理相对应一一组织答案即可。‎ ‎(2)首先,明确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知识点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发展(普遍性、实质、状态、途径)、矛盾(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的否定等。其次,分析材料中的观点。甲观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观点体现了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对于甲观点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分析;乙观点:“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事业,这一观点体现了量质变辩证关系。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关于“发展观”的主要知识点有: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材料强调了“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充满信心,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健康中国”建设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循序渐进,扎实推进,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要重视量的积累。运用课本上“发展观”的相应知识点和材料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