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文创班,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政治试题(文创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2016年1月2日,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l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一发现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黑洞”是早就存在的,人们只是发现了它,这属于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属于改造世界,①不选;材料没有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在延续和发展,故不能体现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②不选;材料表明人的认识能正确反映“黑洞”这一客观物质的存在,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正确;“黑洞”的发现,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名师点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不同的,认识世界是指对世界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它并没有使世界发生变化,而改造世界是指在意识的指导下,人们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了某种改变。 2. 2017 年 1 月 1 日 6 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 1 日 8 时至 2 日 8 时,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东部和中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 ①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 ②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18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哲学的作用,①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 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 ①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益指导 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④是对问题的高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益指导,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应排除③;④说法错误,错在“具体方法”;故本题答案选A。 4.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以下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A.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C.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D;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的知识。 5. - 18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中云:“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世界观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的是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B.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在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C. “世上有鬼,此乃人精神为之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 “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材料中“心者身下主宰,自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的观点把心看做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B、C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 (1)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高考往往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为情境材料,对唯物主义进行考查。要注意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原子论”之说,其实质是不同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多为近代西方的科学家,而中国的代表人物较少。 (2)考查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注意把主观唯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象区分开来。中国古代的“天命观”比较复杂,有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有时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开车在外,就怕停车难。要是能有一套立体的系统,让原有的停车空间能停更多的车,那将大幅提升停车场的空间利用率。某高校飞轮式停车机器人项目组发明了一款停车“神器”,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还优化了停车环境。停车“神器”的发明佐证 ①实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与认识的结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③认识只有服务于实践才彰显其意义 ④认识有多深刻决定了实践能走多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 18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由于人们停车难,所以才推动人们去研究,去认识,故选项①正确。发明了停车神器技术,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项③正确。选项②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7. 下列选项中,对图中漫画“自己打败自己远远多于被别人打败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精种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B 8.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对外披露,百度目前正在推进一个名为“百度大脑”的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脑,已经可以做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如它的语音识别,准确度已经近乎和人际交流相同。预计累计10~20年后,人工智能的“大脑”可能会发生质变,赶上或超过人脑。下面对“百度大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百度大脑”一经人们的创造,就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②“百度大脑”将会在自主意识的指导下,能实现人类的某些功能 ③“百度大脑”的制作和使用,凸显了人类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 ④“百度大脑”将实现具有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 - 18 - 【解析】“百度大脑”在本质上是对人的部分思维功能的近似模拟,正因为电脑和人的思维具有相似性,所以电脑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能力,但电脑不是人脑思维本身,不会超过人脑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它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也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④错误,但符合题意;①③均正确,排除;故答案选A。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9. 《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诗歌表明在每一不同的节气自然界的表现是不同的,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A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D强调了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与诗歌中的哲理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规律的客观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理解每句诗句的表面意思,然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明确其蕴含的哲理。题中的诗歌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然后逐一推敲选项体现的哲理,找出与之相符合的,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0. 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④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8 - 【答案】B 【解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强调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强调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强调了冬去春来,即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强调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①③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方法指导】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 11.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人员提供人员和物质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③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④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认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体现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正确且符合题意;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体现了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认识的发展,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人类认识的反复性不能决定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要全面理解实践及其特征,须注意三点: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实践。 12. 在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 18 - ③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意识活动有利于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错误;“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③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错误;②④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俗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3.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 是正确的,因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 是错误的,因为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有道理,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有道理,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不确定的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与谬误有着绝对的界限,二者不可混淆,②适合题意,排除①;“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有道理,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③适合题意;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④是错误的;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 从规律的角度看,下列名句与如图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18 - ①撸起袖子加油干 ②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③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本题考查的角度是规律,鱼儿一旦想变成蝶,它便苦恼,这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④适合题意;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不适合题意;②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5. 深圳市为了治堵启用了HOV车道(指专供乘载至少2人以上汽车所行驶的车道).针对HOV车道,第一次民调显示,深圳六成人认为HOV车道合理利用了现有道路资源,提高了城市出行效率。但第二次民调时却有超六成人认为HOV车道不适合在公共交通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推行;还有人认为,推行此举,需要规范合乘、设置拼车专用道、拼车专用停车点、拼车保险等;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无法达成共识 ③通过实践的效果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反复性。深圳市针对HOV车道进行民调的结果不同,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正确且符合题意;有人提出推行此举的配套措施体现了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认识虽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人们的认识可以达成共识,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8 -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6.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试图用手去解救,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被咬住的就越多,所以,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这只脚。这就是证券市场交易的“鳄鱼法则”。它的原则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任何侥幸!下列对“鳄鱼法则”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避免更大的交易损失 ②当你投资失误时,立即止损,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 ③一旦投资失误,立即止损才能促成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④“鳄鱼法则”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不能心存侥幸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 17.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 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 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哲学角度,取类”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即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一般),“比象”即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和个别)。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C正确且符合题意;B 说法错误;A 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点睛】(1) - 18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18. 安迪在郊外有一别墅,但等他旅行回来后却离奇失踪了。回放录像发现:自己没有修理即将倒塌的扶栏就走了,第2天一只小猫把栏杆翻倒了,第3天有人把栏杆搬走,第4天又有人把另一边栏杆也拖走了……第10天有人把门卸下搬走……第68天有人开推土机把这里开拓成一块农田。“失踪的别墅”告诉我们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把量变放在第一位 ②要控制量的变化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③离开条件矛盾双方不可能发生转变 ④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把量变放在第一位的观点错误,①不选;材料中经过对别墅的连续破坏,最终导致别墅“失踪”,这告诉我们要控制量的变化努力做到防微杜渐,②正确;别墅由有到“失踪”是由最开始没有修理好倒塌的扶栏而引起的,这说明离开条件矛盾双方不可能发生转变,③正确;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材料要强调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要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也有上升的和倒退的质变之分,不能认为质变就是发展。 19.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主题词理解正确的有 A. 联系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D - 18 - 【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适合题意;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内容,A适合题意;B、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20. 2017年9月摩拜单车开始在张家口市陆续推广,作为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共享经济。由于政府提倡低碳出行的理念,共享单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因为缺乏管理,各个共享单车企业都在拼命地投放车辆,造成了公交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堵塞。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事物的优缺点源于人们的需求 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③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绿色出行,低碳环保,但也存在问题,这体现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也表明共享单车作为新事物,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事物的优缺点是客观的并不源于人们的需求,①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1. 2017年2月,国务院法制办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反复研究修改,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方案》及出台过程遵循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 18 - 【解析】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务院法制办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反复研究修改,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正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正确;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①表述错误;②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D。 22. “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国藩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纪鸿、曾广钧、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没有一个败家子。其中曾国藩“慎独、主敬、追求仁爱、参加劳动”的遗嘱对后世影响深远,曾家后裔恪遵遗训,洁身自好,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的遗愿。这启示我们 ①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 ③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素养 ④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曾家后裔恪遵遗训,洁身自好,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的遗愿,这体现了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启示我们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素养,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①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3. 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②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③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一切成规 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 18 -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上的价值。人的需要会因时而变,人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事物的价值会随着二者关系的改变而改变,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是反映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二者之间特定关系,价值决于事物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新价值的创造并未改变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一切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①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4. 从农业免税到个税调整,从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从最低的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等,收入分配改革已在路上。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发展总是同步的 ②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改革的知识。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①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5. 古人有云:“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于父留之何用!”随着公益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表示要将财富用于慈善。这告诉我们 A. 价值观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 B.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 满足他人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 经济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价值。随着公益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表示要将财富用于慈善。这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B正确且符合题意;价值观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A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但客观条件不只是指经济条件,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 18 -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 2017年9月19日上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材料一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全国综治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攻坚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材料二 习总书记的第二个要求是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结合材料二,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第二个要求。 【答案】(1)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从整体出发。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干部职工要坚持党中央领导,打好攻坚战。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和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就是从实际出发。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要遵循治理规律就是尊重规律办事。 【解析】本题以习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表彰大会上讲话,向全国综治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问题指向是分析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从整体的地位、作用和功能、部分影响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2) - 18 -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第二个要求,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问题指向是分析第二个要求,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从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互联互通,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的点状或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共商共建,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发展的互惠共享。 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答案】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所以,此观点有其合理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形成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且,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因此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首先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并结合材料中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分析其合理性;然后从联系的客观性角度来分析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的不足之处。 【点睛】观点评析类主观题的答法:首先找准辨点,然后分析观点的合理之处并说明依据,观点存在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 28. 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分析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政策内容 历史背景 - 18 - 20世纪 70年代 定国策,“只生一胎”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 2010年 提出“单独二孩” 政策 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扩大内需 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2016年 1月1日 实施“全面二孩” 政策 我国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 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不同,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根据不同时代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人口总量、经济社会状况不断变化,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察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依据我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而提出的,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的出台不同计划生育政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变化,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通过以上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有理有据的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求索真理的历程。 【名师点晴】本题考察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所以学生首先明确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知识。其次,认真审读材料,图表主要体现的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变化过程,所以学生可以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角度进分析。最后,学生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先理论后分析材料的方式加以说明即可。 - 18 - 29.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乐于分享的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享的内容不断丰富,分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与之相适应,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专用名词。 分享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失业者需要寻找其他途径增加收入;工业革命带来产能过剩,资源闲置,于是诞生了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分析经济新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变化。节约、共享资源成为常态,人们随时把自己的资源转换成实际收益,既是消费者又是供应者;分享经济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分工方式,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技能,灵活选择工作机会,以自雇型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分享机遇 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的共同追求,但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为此,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各国要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各国人民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分享经济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请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如何打造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享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就业观念的转变;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的生产状况决定了分享经济的产生,新型的生活方式、社会分工方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世界各国有共同利益,也有问题和挑战,要求我们趋同存异,共同面应对难题。 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合作共赢是打造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同努力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 【解析】本题以分享经济、分享机遇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 18 -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分享经济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道理,问题指向是说明分享经济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请考生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如何打造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矛盾分析法,问题指向是说明如何打造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矛盾具有普遍性、主要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根据设问要求,检索知识库,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以知识要点(特别是概念)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把知识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知识要点进行阐释。 第四步,表述答案:知识要点+材料分析。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