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新年伊始,某中学美术教师举办了以“老物件”为主题的个人画展。老式收音机、铁皮暖壶、大茶缸子……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通过画展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老物件具有大魅力的原因在于(  )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④符合题意,老物件具有大魅力的原因在于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 A. 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 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说明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错误,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积极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的影响,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在谈到中美间文化差异时,一位美国媒体人丹•密茨说过,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电影中喜欢讲历史,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如果“横”“竖”加在一起,更有利于(  ) ①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 ②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③消除中美文化差异,推动两国文化创新与发展 ④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电影中喜欢讲历史,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说明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 ②表述错误,“走向同一”说法错误,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展现; ③表述错误,“消除”中美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 ④符合题意,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说明中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这表明(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题目内容没有涉及民族节日与民族情感的关系; ②符合题意,“‘数字时代’让过年多了一份穿越感,也有了更宽广的共享空间”表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符合题意,“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表明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不合题意,题目内容体现不现传统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故选:B。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的特点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24小时书店的建立,崭新图书馆的落成,一批批“漂流书亭”的陆续上线,浙江全民阅读全面推进,“书香浙江”已成为了浙江新的社会风尚。这说明(  )‎ A. 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无休止的 B. 文化通过物质载体产生强大精神力量 C.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D. 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活动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永无休止的; B说法错误,文化通过实践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C符合题意,浙江全民阅读全面推进,“书香浙江”已成为了浙江新的社会风尚。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 D说法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不能说“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活动”。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有不同文化特色,其特点表现为: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和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这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慕课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也说明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②表述错误,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④表述错误,网络文化中有先进的,也有落后与腐朽的,不一定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故选:A。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特色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在中国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山装虽然已退出了常式礼服的历史舞台,但它的,设计理念对今天的文化创新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山装设计理念的借鉴意义表现在(  ) ①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②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成果 ③要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 ④应立足于多样性这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特色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来的,其借鉴意义表现在文化创新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同时要要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 ②说法错误,应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④说法错误,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这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这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新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我们要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考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对下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环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只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就能促进自身发展 ④优秀文化才能影响人。‎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漫漶中“素质不仅在于培养,更在于影响”着说明文化环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说法错误,此选项说法太过绝对。 ④说法错误,所有文化都可以影响人。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1. 中国家书文化积淀深厚,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②促使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载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中国家书文化积淀深厚,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载体; ②说法错误,应该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③说法错误,应该是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遗产保护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保存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国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保护。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的特点,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湖北以古琴台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原始农耕祭祀文化为代表的“神农文化”,以土家族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清江文化”等,都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了湖北的“知音文化”、“道家文化”、“神农文化”、“清江文化”等,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影响深远,这说明中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也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③说法错误,不同地域对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不能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 1. 近来,个别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不尊重事实真相,不惜抹黑雷锋精神,大肆炒作所谓的“雷锋绯闻女友”和丑化雷锋形象的“雷锋照片”。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  ) ①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③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和快捷性 ④文化产品的荒诞性和庸俗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所述说明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无关。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文化产品的荒诞性和庸俗性”无关。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市场对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①必须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和正确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对待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则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从事文化生产和创作者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③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共同气质和价值取向,而这种气质又决定了这座城市会有什么样的成就。290多万名北京市民投票选出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彰显了这种气质。作为城市精神,“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及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这说明(  ) ①“北京精神”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决定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③“北京精神”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区域特性 ④“北京精神”是植根于人民实践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表述错误,民族精神属于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 ③符合题意,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材料强调“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及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说明“北京精神”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区域特性; ④表述错误,“北京精神”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不能超越时代的力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为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 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③符合题意,“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故选:B。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此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下文是围绕“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这一主题进行学习研讨的体会摘录。对红船精神与时代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作为伟大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平年代,中国共产 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现了一幅 更加强大、自信的中国未来图景。 ■没有走在时代前列,就没有“红船精神”,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就必须 走在时代前列。‎ A. 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具有跨越时空局限的价值 B. 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文化催生社会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红船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表明它具有传承性,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说法错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不是红船精神; C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说法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故选:A ‎。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现为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先进性是指民族精神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误的选项。 ‎ 1. ‎2017年春季,全国各地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都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确立“十四年抗战”有利于(  ) ①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②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全民族的觉醒 ③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④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正确,确立“十四年抗战”有利于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②错误,中华民族早已觉醒,不是通过确立“十四年抗战”才觉醒; ③错误,抗战只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部分,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观点不正确; ④正确,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这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故选:C。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涵。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2. ‎2016年11月30,习近平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干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这表明(  )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③文化创作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③正确,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干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作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未表明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全球经济来继续维持着他们的统治地位。但更加可怕的是,他们妄图从思想上、从文化上控制着整个世界。比如电影世界的规则由他们主导,电影的方向由他们决定。好莱坞电影统治全球,甚至其他国家的电影也都被发达国家控制着。电影当中的这种“后殖民主义”倾向(  ) ①是人们的文化选择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②是由于传统民族习俗根深蒂固造成的 ③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 ④是资本主义思想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①错误,是人们的文化选择多样化的必然结果说法错误; ②错误,是由于传统民族习俗根深蒂固造成的说法错误; ③④正确,电影当中的这种“后殖民主义”倾向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是资本主义思想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 故选:B。 本题考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含义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2.危害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腐朽文化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 1.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说“高富帅”“矮穷矬”,肯定也被自己的表达匮乏惊呆了。以下描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①经典文化流传至今必有其合理性,需加以继承 ②流行文化能得到认可必有其长处,需加以发扬 ③传统文化因其脍炙人口而保留下来,应取其精华 ④时尚文化因其生动形象而得到传播,应丰富内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的对比可知,经典文化流传至今必有其合理性,需加以继承,传统文化因其脍炙人口而保留下来,应取其精华;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强调要发扬流行文化;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应该传播时尚文化的内容。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2016年1月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众多指标中,我国理工科人才供应居世界第一。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价值观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不仅要知道怎么使用它,还要知道运用科技的方向是否正确。这表明(  ) 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 ②思想道德修养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影响科技运用的方向 ③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④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运用科学知识造福社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①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未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作用; ②说法错误,“思想道德修养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说法错误; ③符合题意,有关专家表示价值观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④符合题意,“从某种角度而言,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不仅要知道怎么使用它,还要知道运用科技的方向是否正确”,说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运用科学知识造福社会。 故选:D。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 ‎②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③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 1. 近年来,许多综艺节目不仅热衷于引进版权、模式,就连节目组工作人员,甚至细到节目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都要原装引进,生怕一丁点的“土味”影响了“舶来品”的整体格调。这一现象警示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 ①要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 ②应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③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④要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 ②③不合题意,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此题考查文化自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属于文化自觉的表现的选项。 ‎ 2. ‎2016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投票环节结束,在最佳电视剧十强名单中,《十送红军》、《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主旋律剧集占据大半。这些主旋律点数题材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这期是文艺创作者(  ) ①要在文艺作品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能追求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 ③要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 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是民族精神,而不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表述错误,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2016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投票环节结束,主旋律剧集占据大半,这说明文艺创作者要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 ④符合题意,这些主旋律点数题材的共同点“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说明文艺创作者应该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故选:D。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发展大众文化 (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含义: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中宣部宣教局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专门创作推出“梦娃”系列公益广告。“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以天津泥人张作品“梦娃”形象为依托,从“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七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解读,采用童瑶形式演唱,朗朗上口,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文化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③公益广告是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④文化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以天津泥人张作品“梦娃”形象为依托,对社会主义核心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解读,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 ‎③符合题意,“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从“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七个方面,采用童瑶形式演唱,朗朗上口,受到观众的喜爱,说明公益广告是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综合国力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地位和作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 1. 面对当下一些低俗“网红”、直播乱象,既要充分利用依法严惩这把“野火”,烧尽败叶劣根净化环境,也要本着培养网络空间文化土壤、净化网络空间文化氛围的目标,在法治轨道上,构建起新时代的网络精神家园!对此,我们应该(  )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抵制落后文化不良影响 ③依法监管文化市场,奏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面对当下一些低俗“网红”、直播乱象,我们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监管文化市场,奏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②错误,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是我们对待腐朽文化的态度; ④错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 ‎ 1. 如图漫画《老人摔倒后》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道德两难”选择和道德冲突。对此必须(  ) 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 ②倡导“百善孝为先”,传播所有的中华传统道德 ③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面对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选择和道德冲突,必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公民个人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②说法错误,传统道德具有两面性,不能传播所有的中华传统道德;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②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③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 近年来,无论是高铁走出国门,还是核电走向海外,“中国质量”正逐步取代“中国速度”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 ‎【答案】【小题1】(1) 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公益广告词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与生活。考生从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 (2)本题要求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属于开放性主观试题,考生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围绕“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性,要朗朗上口。 ‎ 2. ‎2016-2020年是我国的“十三五”期间,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市为推进“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对文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市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为市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多管齐下,推动本市文化跨越式发展。 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生态文化。X省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弘扬和培养生态文化的具体方法--‎ 为了推动全省生态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在全省组织了“生态文明谁之责”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深度挖掘本省特色文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宣传,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市推进文化发展部署的依据。‎ 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X省培养生态文化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小题1】(1)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该市推进文化发展部署可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有利于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政治建设。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加快人才培养,是因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市民的创造活力,是因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发展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因为优秀文化能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 (2) ①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大讨论,形成生态文化共识,构建文化价值体系体现该省重视思想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 ②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因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市推进文化发展部署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文化作用的知识,学生需要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繁荣文化市场,为市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可知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全市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可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根据材料“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可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可知优秀文化能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X省培养生态文化举措的合理性。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文化传承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通过讨论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可知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深度挖掘本省特色文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可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宣传”可知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根据材料“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知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1)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知识,文化的作用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知识,知识体系较清晰,因此考生应该能对教材这一知识结构非常熟悉,并能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进行对应的意义分析,分成要点写出。 ‎ ‎(2)本题考查文化传承的知识,为依据类试题,纵观近几年政治的原因依据类试题考查频率相当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问一般以“为何”、“原因”、“依据”、“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 1. 文化交流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要以永远做学习大国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实现更大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这里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分别指的是什么?‎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为什么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谈谈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答案】【小题1】(1) ①中国故事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国精神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3) ①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良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面向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材料所述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分别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说明这里的中国故事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学生说明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学生可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等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学生说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措施。实际为简答题,学生可根据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来进行分析作答。 (1)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解答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有针对性的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作答即可。 (2)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3)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实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材料信息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城,所以盛(cheng)民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切核心是人,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苦心打造城市时,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城市宜居在高层次上表现为城市文化--包括城市历史、品质、风貌、内涵,个人能够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只有拥有文化的城市,才是活生生令人热爱的宜居之城”。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 ‎【答案】①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好教育;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城市凝聚力和公民道德素质。 ③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发本城市的文化内涵,宣传城市优秀历史文化。 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本题落脚点是如何做,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做到“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以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试题总体来看,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其设置比较科学。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