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东县一中娄底三中两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019年下学期邵东一中、娄底三中联考高二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随着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自主品牌手机质量与外国品牌手机质量的差别已经很小。自主品牌手机的价格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其他条件不变,则外国品牌手机的需求变动图示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自主品牌手机和外国品牌手机是互为替代品,自主品牌手机的价格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其他条件不变,则外国品牌手机的需求会减少,D项符合题意;A项表示外国品牌手机需求量增加,与题意不符;B项表示外国品牌手机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与题意不符;C项表示外国品牌手机价格不变,需求量增加,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既定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相互替代的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为替代品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于互补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就能看电影”、“衣服一沾污渍,便可及时清洗”,这虽然只是用户的一个念头,一句无心之语,一经海尔创客的手,很快就能转变成“亮瞎眼”的新产品,比如“可360度投影的智能微型投影电脑”“可手持的便携式咕咚洗衣机”。这体现了( )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因为人们对躺在床上就能看电影,衣服脏了随时就能洗衣服的洗衣机有需求,从而促使了海尔去生产相关的产品,体现了消费时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①②正确。 ③④:选项③④强调生产决定消费,不符合题意,③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农民多而不富、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发展,而股份合作农场是农民在农业经营体制方面破解上述难题的全新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资源实现资本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这说明,股份合作农场模式能够( ) ①推动以工促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②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③促进土地流转,重置农村土地所有权 ④实现土地增值,促进收入分配多元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股份合作农场模式未体现工促农,①与题意无关。 ②④:股份合作农场模式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中使用,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使农村资源实现资本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土地增值,并能获得股金分红,促进收入分配多元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股份合作农场模式涉及的是农村土地使用权问题而不是所有权问题,③错误。 故本题选B。 4.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M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上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由此可见 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②国家财政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物质保障 ④财政资金是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关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作用;①不符合题意,为实现精淮扶贫和精准脱贫,M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强调的是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没有体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②符合题意,M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对不同地区和人群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符合题意,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说明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④表述错误,财政资金不是实现精淮扶贫和脱贫的关键,实现脱贫的关键是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本题选C。 5.“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例如已经不可收同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有经济学家建议,对于“沉没成本”的处置,与其过分眷恋而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损失,不知快刀斩乱麻,重新选择。下列行为符合这一处理建议的有 ①对部分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 ②利用商家“反季销售”“”时机大量购买“过季”商品 ③对被”套牢”的股票追加投资以拉低股票平均成本 ④对被“套牢”的股票“割肉”抛售以防止更大损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对部分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能够快刀斩乱麻,合理处置“沉没成本”。②不合题意,“反季销售”、 大量购买“过季”商品等不是之前的错误决策,不属于“沉没成本”范畴。③不合题意,不是处置“沉没成本”的正确做法。④符合题意,对于被“套牢”的股票“割肉”抛售以防止更大损失,能够避免继续原来的错误,是处置“沉没成本”的正确做法。故选B。 6.合宪性审查,是指有关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可能存在违反宪法规定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履行宪法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并对发现的违宪问题予以纠正,以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 ①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表明人民代表大会有国家立法权 ③体现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④有利于实现依宪治国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以合宪性审查为背景,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合宪性审查体现的是对宪法的维护,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关,①排除;在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国家立法权,②说法错误;合宪性审查体现了宪法的最高权威,有利于依宪治国,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是指机会均等,不是指享有同样的权利,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同。 7.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9年各项工作安排,政协委员们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脱贫攻坚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对政协委员给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说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②这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运行的关键 ③体现了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的权利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①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有效制约政府权力运行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②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政协委员给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体现了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的权利,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③④与题意相符;本题应选D。 8.进入新时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制度层面、机制层面、立法层面打出一套反腐组合拳,坚定地表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反对腐败,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下列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①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 ②审计部门的监督 ③下级政府的监督 ④人民政协的监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审计部门的监督、下级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上级政府,审计部门和法制部门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国家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9.2017年是我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14周年。国家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①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法定权利 ②实现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 ③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④促进公平正义,消除腐败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法律援助条例》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所以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也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法定权利,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③与题意无关,排除;④“消除腐败”表述绝对化,排除。故选A。 10.2019年2月12日,安徽省W村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树立“党建+”的理念,打造了“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凡村中公共事务,按照先由村党小组提出,然后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负责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的流程办理。“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 ①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了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②创新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能 ③有利于将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 ④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的社会建设职能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凡村中公共事务,按照先由村党小组提出,然后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负责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的流程办理。“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发挥了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将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①③适合题意;本题考查的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排除②;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社会建设职能,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11.《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墨子》云:“义,利也。”我国将外交实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下列选项体现这一主张是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 ③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强调主权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强调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②不符合题意。“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③不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B。 【点睛】 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我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1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召开 ②2019年寻找全国“最美家庭”活动启动 ③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④中央电视台播出中秋晚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召开人大会议属于政治现象,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播出中秋晚会属于文化活动,②④符合题意。 ③: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属于经济现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化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特点: (1)是一种精神现象(力量)——(文化实质) 区别于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 (2)是一种社会现象 区别于自然现象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①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来源于人类实践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发展文化 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是一种文化素养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3.近一段时间以来,国产电视剧涌现出一系列纪念建国70周年主题的优质献礼剧目,这些作品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通过艺术的视角从不同领域与侧面浓墨重彩地展现出建国70年的探索实践和思想激荡,及其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之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是同步的 ②社会变化必然推动文化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文化发展并未与社会发展总是同步,①错误。 ②:社会变化不一定会推动文化发展,说法太绝对,②错误。 ③④: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视角从不同领域与侧面浓墨重彩地展现出建国70年的探索实践和思想激荡,及其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之变,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2018年9月15日是中国第18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中国空军当天发布强军宣传片《头顶的家园》。通过宣传片,让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空天力量的重要地位、空天安全的重要意义、空天文化的重要作用,集聚了更多智慧、更多力量,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空军。以下关于文化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B.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C. 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D选项不是文化的作用,排除。C选项错误,正确的表述是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空军宣传片让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空天力量的重要地位、空天安全的重要意义、空天文化的重要作用,集聚了更多智慧、更多力量,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空军,这说明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B选项入选。 15.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对经济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传导顺序排列合理的是 ①文化产品增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增长 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 基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才会增长。文化需求增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发展,从而文化产品增多。生产决定消费,因此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A正确。BCD均错误。故本题选A。 16.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 ①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因素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可用排除法来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①是错误的,排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②④适合题意;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③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7.“无论是短短的一天还是漫长的一生,个人最好的、最终的归宿都是家庭。”成功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家风,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好家教、好家风的滋养与引导。这是因为 ①家庭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 ②家庭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家庭教育可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 ④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之所以重视家风是因为家庭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③不合题意,重视家风是因为好的家风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是因为家庭教育可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④符合题意,之所以重视家风,是因为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故选D。 18.中式英语词汇“add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牛津英语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fu(功夫)”“guanxi(关系)”“tuina(推拿)”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当“addoil”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在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①中英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②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传播的相关知识。《牛津英语词典》先后收录了众多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这表明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②正确;而“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在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正确;材料未体现中英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故不选①;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C。 19.“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我国决定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其文化意义在于 ①移风易俗,使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 ③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彰显农业的基础地位 ④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其文化意义在于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②④项符合题意;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 不涉及让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①项与题意不符;③项不属于文化意义;正确选项为C。 【点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0.2018年9月19日,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大会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为主题。召开语言保护大会有利于 ①促进世界各民族语言融合,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 ②促进各个国家形成保护语言多样性的一致性措施 ③引起世界范围内对语言资源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 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民族间的隔阂无法消除。②不合题意,各国保护语言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不是必须是一致性措施。③符合题意,召开语言保护大会有利于引起世界范围内对语言资源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④符合题意,召开语言保护大会,促进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故选D。 【点睛】文化交流的意义:1、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交流对我们的要求: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2、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1.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工作,把现代科技融入文物博物馆领域,为人类打造通向古老文明的桥梁。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完成更加精准的仿真模拟,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接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这表明 ①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文物的采集、存储和传播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行全面数据采集,并进行仿真模拟,让观众更直接地体验文物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直接证明了科技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①③符合题意;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主要途径,②错误;材料强调科学技术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文化生产力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2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体现了“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今天,“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受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今天,“以和为贵”等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重要影响,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 23.央视《国家宝藏》以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的文物故事及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让人们在见识中华瑰宝、找寻文化基因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这表明 A.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有形的 D. 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D错误,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央视《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这表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B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注意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 (1)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祥传播的问题。 (2)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24.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国家间实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在此过程中,彼此间应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文化尊重和文化基因的“链接”有利于 ①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有益成果 ②增强民族自豪感,彰显中华文化优越地位 ③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④凝聚民族情感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说明文化尊重和文化基因的“链接”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有益成果,①正确;“彰显中华文化优越地位”说法错误,②错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间应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说明文化尊重和文化基因的“链接”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③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5.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两个人工岛岛头共有四个青铜鼎,分别刻写着“海底绣花、筑岛奇迹、蛟龙出海、圆梦伶仃”的字样这些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是采用独特的中国传统的元素,他们记载着这项超级工程的筑梦历程。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港珠澳大桥上的青铜鼎,刻写着“海底绣花、筑岛奇迹、蛟龙出海、圆梦伶仃”的字样,这些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是采用独特的中国传统的元素,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本题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6.2018年11月7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拉开帷幕。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在本届大会上进行首演,通过艺术与科技、世界与民族的完美融合,为嘉宾们呈现了5000年良渚文明的源远流长。另外,乌镇还设置十余个5G基站,嘉宾可以通过5G网络+8K高画质的视频来观看相关节目。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②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 ④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意义、根基。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①错误。 ②: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良渚文明,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5G基站+8K高画质的视频,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②正确。 ③: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为嘉宾们呈现了5000年源远流长的良渚文明,体现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③正确。 ④: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7.“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在中国,朗月秋风,春祭冬藏,天人合一,家国相望,万千心事都有传统节日与你相随。节日,其实就是文化、亲情的重要提醒。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①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 ②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不变的生活传统 ③可以丰富传统节俗活动,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节俗内涵 ④庆祝时需要尽力追求新潮,更多借助现代传媒表达节日祝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在中国,朗月秋风,春祭冬藏,天人合一,家国相望,万千心事都有传统节日与你相随。这表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以丰富传统节俗活动,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节俗内涵,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①③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②中的“不变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借助现代传媒表达节日祝福的内容,且庆祝传统节日不是一定要追求新潮,④中的“需要尽力追求新潮”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8.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写“义”为核心,如《神雕侠侣》所言,“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60多年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因为 ①它拥有广泛读者群,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 ②它是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 ③它表达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广大读者的价值认同 ④它富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排除①;②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排除;材料强调,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写“义”为核心,倡导为国为民,60多年来,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可见,这是因为它富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魅力,表达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广大读者的价值认同,故③④正确。故选D。 29.“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助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这首孤寂了三百年的小诗——《苔》,一经由曾经的支教老师和大山里的孩子传唱出来,就骤然走进了亿万国民的心里,成为今年第一励志歌曲。这表明 ①借助现代传媒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②创新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其新活力 ③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④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相关知识。《苔》借助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而被大众知晓,这表明借助现代传媒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①符合题意;《苔》经由曾经的支教老师和大山里的孩子传唱出来,就骤然走进了亿万国民的心里,成为狗年第一励志歌曲。这表明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③符合题意;②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能适应时代变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0.日前,纪录片《传承》在央视热播。影片以日常故事透视技艺传承之路,叙述传承者从一而终,在坚守中突破,“承时代心,传世代美”的故事。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动力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追求 ③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④文化创新要吸取不同文化的长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纪录片《传承》以日常故事透视技艺传承之路,叙述传承者从一而终,在坚守中突破,“承时代心,传世代美”的故事,这说明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追求,②③符合题意。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错误; ④:文化创新要吸取不同文化的长处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2)请你就如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写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每条20字以内)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人的观念、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让人们的人际交往和行为选择更加理性、规范。 ③法治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示例:加强法治教育,建设法治社会;从我做起,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法治文化为话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本题属于意义类型的试题,题目限定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作答。解答本题,考生应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针对材料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角度作答。 最后考生可从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启用如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写出两条宣传标语。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言简意赅和字数限定,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我国文化遗产界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年10月25日—28日,为期4天的第 24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在巴黎卢浮宫举行。来自中国的苏扇、象牙雕刻、刺绣、编钟等传统工艺品成为现场展览的一大亮点,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推动中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材料二 自201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次次转危为安,人ロ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彰显其独特的优势,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因听到有人超剂量使用中药而发生了中毒事故而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中医典籍中提出的“中病即止”,即指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有学者指出,中医药学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克服对该学科的成见和偏见,勇攀中医药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中该学者的观点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①立足于我国医疗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药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抛弃中医治疗与中药使用中不科学的东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西医的科学方法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④树立文化自信,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克服学科成见和偏见,勇攀中医药学高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和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的意义。 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明确把握“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是文化生活第三课的课标题,涵盖整个第三个的知识点,然后要与材料有机结合作答。 针对材料中国的苏扇、象牙雕刻、刺绣、编钟等传统工艺品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沙龙,说明这些都是文化遗产,考生可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角度考虑作答。 中国的传统工艺亮相国际文化遗产沙龙,这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考生可从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的角度作答。 中国的传统工艺亮相国际文化遗产沙龙,成为现场展览的一大亮点,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推动中法关系的深入发展,考生可从这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中该学者的观点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本题注意抓住理解该学者的观点,找到与教材基础理论的链接,从而做到理论联系材料作答。 针对中医药学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考生可从立足于我国医疗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角度作答。 针对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克服对该学科的成见和偏见,勇攀中医药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考生可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抛弃中医治疗与中药使用中不科学的东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角度作答。 针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考生可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作答。 针对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考生可从树立文化自信,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的角度作答。 【点睛】启示类主观题的解答技巧 1.题型特点 (1)试题情境灵活,要求考生参与其中。试题情境可以是某国、某地或某人的具体做法;也可以是理论观点,引导考生在反思和探究中得出结论。 (2)试问方式直接,要求回答的问题针对性强。此类试题设问一般以“启示”“启迪”为题眼。如材料中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或启迪)。 (3)考查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怎么做”。答题常见格式为“原理、理论+材料说明的道理”。 2.解答技巧 一是分析材料。从原因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 二是回扣教材,找到知识的对应点。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回归教材,把材料与教材原理(观点)对应起来,即得出启示:“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它展现我国支持贸易自由化、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坚定决心和立场。进口博览会设智能及高端装备、汽车、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消费电子及家电、服务贸易等七大板块,参展企业带来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产品,既有普通的商品货物,也有关键部件、产业链条、技术思路、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等关键的创新要素。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首秀,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相继发布,创新活力四射。联合磨床公司的数控五轴CNC磨床、德国通快集团的Truconnect工业互联技术等的亚洲首发,为中国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带来了新标尺;针对肤质肤色个性化定制的粉底液、可测体脂和进行尿检的马桶等,满足中国老百姓正转向的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进博会为中国贸易扩大进口提供了绝佳窗口,让八方客商驻足,让全世界瞩目。 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对中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标准和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均衡发展,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对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需求、增添新动力。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考生可从提高消费水平;推动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角度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考生可从国际贸易发展;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为世界经济创造新动能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