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科)

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当你听说放鞭炮可以驱邪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惊讶?只要你惊讶,你就会产生联想,你也许会问:鞭炮是什么?是怎样生产制造的?其原料是什么?“邪”是什么?“邪”是哪里来的?“邪”被鞭炮驱走后,又到哪里去了?到外国去了吗?还是到月球去了?如果第二天“邪”又回来了,要不要再放鞭炮?“邪”到底是什么,多长、多高、多宽、多重……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所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这一材料说明()‎ A. 哲学是惊讶等情感因素的集合 B. 哲学就是惊讶、恐怖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 C.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 D. 哲学产生于闲人对一些无聊问题的思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以“追问生活中放鞭炮为何能驱邪”为例来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源于我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不是情感因素的集合,故A、 B选项错误;放鞭炮是人们生活中的事,对此无限追问就会上升到哲学命题,说明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故C正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的形成离不开哲学家的思考和整理,故D的说法不科学。本题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产生 ‎2.在谈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时,哲学家卡尔・波普曾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谁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对生或死有一种态度。有人认为生命不值得珍惜,因为它终有死,有人却认为正是时时出现的丧失生命的危险,才有助于我们体会生命的价值。这说明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产生于对人生的追问和反思 C. 哲学是对自然、人生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生本质和意义的智慧之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D:寓言故事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其中包含的哲学智慧也产生于生活实践,故D符合题意。‎ A:材料中主要涉及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即世界观,并没有涉及方法论,A不符合题意。‎ 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B表述错误。‎ C: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D。‎ ‎3.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说明哲学智慧 A. 产生于寓言故事 B. 源于古代文献的流传 C. 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D. 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答案】D ‎【解析】‎ ‎“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些成语故事表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 ‎4.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A. 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 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指导作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教材知识采用排除法解答。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不会有光明的未来,说明要重视哲学对我们的指导作用,故D符合题意;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排除A;材料不涉及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故排除B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排除C。故选D。‎ ‎5.数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的序言中说:“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哲学具有批判宇宙观的功用……哲学的功用是缓慢的。思想往往要潜伏好几个世纪,然后人类几乎是突然间发现它们已经在习惯中体现出来了。”这一段话体现了 ‎①各门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基础,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对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③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都可能产生宇宙观”体现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思想往往要潜伏好几个世纪,然后人类几乎是突然间发现它们已经在习惯中体现出来了”体现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对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①表述错误。‎ ‎③: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 ‎①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其概括和总结, 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6.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经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和“事后诸葛亮”需要 ‎①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②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题意不涉及哲学需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①④不合题意。‎ ‎②:哲学要成为“事后诸葛亮”,需要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符合题意。‎ ‎③: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 “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之外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这一认识属于( )‎ A. 唯心主义 B. 不可知论 C. 唯物主义 D. 可知论 ‎【答案】C ‎【解析】‎ 略 ‎8.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①它是现代唯物主义 ‎②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构不成题干的原因,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是因为( )‎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 ‎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作用 ‎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也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决定物质,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但片面夸大意识作用,因此,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故①②正确。‎ ‎③: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错误。 ‎ ‎④: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0.西周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对此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具有形而上学性 ‎④科学的世界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西周伯阳父用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解释地震的发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①②符合题意。‎ ‎③:西周伯阳父用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解释地震的发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具有形而上学性,③不符合题意。‎ ‎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11.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物质和精神彼此独立、互不相干,但他在论证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结合在一起时,不得不搬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帮忙。这表明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非哲学的基本问题 B. 二元论调和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C. 二元论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 D. 二元论与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C: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要么坚持唯物主义,要么坚持唯心主义,不存在独立于二者之外第三个哲学派别。笛卡儿在论证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结合在一起时,搬出“上帝”来帮忙,说明其陷入了唯心主义,故选C。‎ A: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A错误。‎ B:二元论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并未达到目的,B错误。‎ D: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而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时世界的本原,D错误。‎ 故本题选C。‎ ‎12.‎ ‎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些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些思想运动反映出(  )‎ A.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的哲学都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 B.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D. 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为社会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BCD项错误。题中的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本题选A项。‎ 考点:哲学的作用。‎ 点评: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13.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思想的精华,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总是首先在思想领域找到航标。这是基于 ‎①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真正的哲学能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思想的精华,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总是首先在思想领域找到航标”,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①②符合题意。‎ ‎③:哲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错误。‎ ‎④:“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错法。即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题干选项内容联系起来,作分析判断,排除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排异法。即找出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不统一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题肢。3 . 综合法。即解题过程中,往往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解题较为困难,而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则较为理想。‎ ‎14.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曾经感慨:“《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 B. 不断提出新问题提供新思路 C. 能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预见社会发展方向 D. 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答案】C ‎【解析】‎ ‎“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A、B、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符,本题选C。‎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5. 被推翻的法国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B.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C. 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略 ‎16.黑格尔哲学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与事实不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使被颠倒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并对其丰富和发展 B. 是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 C. 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A:“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并对其丰富和发展,A符合题意。‎ BCD:选项均与题干无关,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7.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对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指导作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C.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对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指导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C符合题意。‎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不符合题意。‎ BD: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但不符合题意,BD排除。‎ 故本题选C。‎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推进,它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  )‎ ‎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顶峰 ‎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故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中的“顶峰”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9.某研究小组发表公报说,他们利用星团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宇宙诞生初期形成的原始星系团,这有助于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星系进化过程。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自然界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界的属性 ‎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该研究小组利用星团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宇宙诞生初期形成的原始星系团,体现了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①④正确。‎ ‎②:“自然界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自然界的属性是客观的,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界的属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为 A.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C.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D.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具有客观性 ‎【答案】D ‎【解析】‎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D适合题意;A、B均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角度分析,不适合题意;C是从人的意识的产生角度分析,不适合题意。‎ ‎21.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人的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地球的转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③不符合题意,地球的转动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故本题答案为C。‎ ‎22. 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 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净是不动没有”说明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净是动也没有”说明事物又是静止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暂时的。故上述材料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又动又不动,C适合题意;A、B都只强调了一个方面;D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3.人们常常感叹容颜易逝人、心易变、岁月易老。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③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运动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相对稳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们常常感叹容颜易逝人心易变、岁月易老强调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故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静止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④错误,静止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相对稳定,而非运动。故本题答案为C。‎ ‎24.为贯切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宪法宣誓制度相关规定作出适当修改。这充分说明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宪法宣誓制度相关规定作出适当修改,而不是大改,这充分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体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D项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经科学实验验证,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物都有自身特殊的反应,故①入选;题中材料“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故④入选。‎ ‎②选项表述有误,人的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是有区别的,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而不是反应形式;③选项表述错误,植物对光的反应方式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仅仅“相似”而非相同;故选B。‎ ‎26.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故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本题答案选A。‎ ‎27.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小冰”出版了自己“创作”的诗集。对此,有评论指出,小冰或许可以写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却注定难以感受到那种彷徨;或许可以用文字勾勒“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注定难以体会到跨越海峡的乡愁。该评论旨在说明 A. “小冰”不会有人类一样的意识 B. “小冰”不会对外界信号产生反应 C. “小冰”意识没有主动创造性 D. 人的情感世界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小冰”虽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诗集,但是他自身确不能感受到诗文字中的那种彷徨,不能体会到跨越海峡的乡愁。该评论旨在说明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不具有人的意识。故A选项入选。B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小冰”本身没有意识。D选项表述错误。‎ 点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两者的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人工智能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2)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 ‎(4)人工智能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28.通感是指不同类型的感觉在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比如闻到荷花的清香,仿佛听到了歌声。它不只是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发现,自闭症患者更容易出现通感现象,这可能与脑神经异常有关。上述发现印证了 A.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B:本题设问指向“上述发现印证了”。显然,“上述发现”指的是自闭症患者更容易出现通感现象,这可能与脑神经异常有关,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符合题意。‎ A:材料体现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体现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A不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不符合题意。‎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而不是大脑的机能,D错误。‎ 故本题选B。‎ ‎29.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改造过的”意在表明 A. 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加工厂 B.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C. 观念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 D. 主观是对客观的虚幻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B:“改造过的”表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是能动的,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B符合题意。‎ A:“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加工厂”与材料主旨不符,A不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C不符合题意。‎ D:错误的意识才是对客观的虚幻的反映,D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排除法”的运用:‎ ‎1、排除误项,特别是组合形式的题更适合此做法。一般情况下排除一项答案基本上就出来了;如果一次性排除不完,再结合题干分析,把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掉,选择符合题意的。‎ ‎2、选项中如果出现“只要„„就”、“全部”、“所有”、“总”、“一切”、“唯一”、“完全”、“任何”、“肯定”、“必然”、“一定”、“确保”等词往往说法太绝对,一般都是错的。‎ ‎3、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主体表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能选。‎ ‎4、审清题干提问的角度,是正向提问还是逆向提问。如果要求选“不是”或者“错误的”,就属于逆向提问,故不能选择正向或者正确表述的选项。‎ ‎30.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 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 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地心说”“日心说”都是在观测和研究的基础提出的,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错误,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CD错误,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故选:A。‎ ‎31.近年来,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发展都在逐渐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越了人类,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的担忧。有专家指出,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要完全达到人类的水平,有自发的情感和创造性,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该观点是基于 ‎①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②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和人的意识有着本质区别 ‎③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一特性 ‎④人工智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类制造物,无法取代人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要完全达到人类的水平,有自发的情感和创造性,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和人的意识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人工智能具备超越时空的特性,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意识,③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32.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诗人的感受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说法错误,因为意识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正确,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错误,审美活动也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错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故选:B。‎ ‎33.下列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所以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①正确。‎ ‎②: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是实践活动,而不是人的所有活动,②错误。‎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③错误。‎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④正确。‎ 故本题选C。‎ ‎34.有人在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物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观点是否认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A符合题意。‎ B:材料中观点没有否定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与题意不符。‎ C:材料没有涉及材料的直接现实性,C与题意不符。‎ D:材料的观点没有否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3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人亲身经历中获得的 B.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 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 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 A:人的一切知识不都是从人亲身经历中获得,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另一个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A错误。 ‎ B:选项B不符合题意,不选。‎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不能独立于实践之外,C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 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在哲学试题中比较常见,对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的理解把握要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哲学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 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宁依据此主旨,对接题肢中国的基本理论点,选择相符合的题肢。‎ 排除错误选项,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绝对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除。‎ ‎36.人们种田有打算和筹划,造房起楼有设计图纸,吃药治病有处方,国家建设则有中长期规划和长期规划。这表明 A. 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起点的,认识活动是实践的一部分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 先有认识后有实践,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区别于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 D.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活动与自然本身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认识活动不是实践自身的一部分,A错误。‎ B:种田、造房、治病、国家建设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打算、筹划、设计图、处方、规划等意识的指导,表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符合题意。‎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先有实践后有认识,人的实践能力是人区别于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C错误。‎ D: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与自然本身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D错误。‎ 故本题选B。‎ ‎37.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人在确定事物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真理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不起主导作用,①错误。‎ ‎②③④:从过去到现在,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不断修正和补充的长期过程,如今对健康的定义更加全面,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 认识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 C. 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D.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材料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主要强调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符合题意。‎ B: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B错误。‎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终极真理,C错误。‎ D:材料没有涉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9.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说明 ( )‎ A.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的本身 C.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荻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每次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略 ‎40.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 A. 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 B.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D. 真理与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答案】C ‎【解析】‎ A、B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爱迪生认为失败是他所需要的,因为失败会告诉他以后做某件事的方法,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故C选项入选。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 点睛: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20分)‎ ‎41.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道理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以该原理的四个角度为根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有理有据地加以说明。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可以体现。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可以体现。三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材料中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可以体现。四是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综合材料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可以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首先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表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列出来,然后看上述四点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