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突破之真题再练: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突破之真题再练: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8年高考题 题组一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2018江苏,2分)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题组二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018全国卷Ⅲ,4分)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2018江苏,2分)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 题组三 文化创新 ‎4.(2018全国卷Ⅰ,4分)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 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2018北京文综,4分)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 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8江苏,2分)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 ‎2017年高考题 题组一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2017全国卷Ⅱ,4分)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2017全国卷Ⅲ,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7全国卷Ⅲ,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 题组二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2017全国卷Ⅱ,4分)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全国卷Ⅰ,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 传播特点探究  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 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 ‎4.(2015重庆文综,4分)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2015天津文综,4分)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2015江苏,2分)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映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2014福建文综)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8.(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分)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2014浙江文综,4分)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13江苏,2分)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1.(2013江苏,2分)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集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于一身,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它与堆绣、泥塑等一起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 A.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B.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C.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D.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12.(2013浙江文综,4分)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13.(2012山东文综,4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4.(2012江苏,2分)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 ‎15.(2012天津文综,4分)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16.(2012北京文综,4分)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7.(2013四川文综,8分)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 题组二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18.(2016全国卷Ⅰ,4分)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2016全国卷Ⅱ ‎,4分)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2016江苏,2分)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21.(2016全国卷Ⅲ,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6.(2015山东文综,4分)右图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2013北京文综,4分)“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38.(2012山东文综,4分)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39.(2012江苏,2分)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40.(2012福建文综,4分)下列选项能体现漫画寓意的有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41.(2013安徽文综,12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展示创新风采 ‎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 ‎42.(2012广东文综,11分)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 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题 ‎1.C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体现了生产力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也体现了文化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强调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和增强文化影响力中的作用,故①③排除。 ‎2.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思路创新,对“经典诗词”的传承说明要传承优秀文化,②正确;深受观众喜爱、获得网民广泛点赞,体现了文化传承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正确。开发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①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不是文化传承的前提,④错误。  ‎3.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古老的乐器承载的“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故A排除。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故B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其民族性,故C排除。 ‎ ‎4.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知识。①不符合题意,该市建立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并没有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夸大了该市做法的影响,②排除;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对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③正确;该市在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过程中,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播中医药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故④正确。 ‎ ‎5.A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艺术家们通过采风创作出的《长江万里图》全面展示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实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①入选;该作品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彰显了深厚的文化自信,③入选;社会实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②错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是为社会实践服务、为人民服务,④排除。‎ ‎6.C 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体现了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故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故D排除。 ‎ ‎2017年高考题 ‎1.C 中俄两国红色文化各具特色,但又深受彼此喜爱,说明两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③入选;红色旅游能够发展说明这一项目符合消费者的需求,②入选;①④说法错误。‎ ‎2.A ‎ ‎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说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说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①②正确;通过交流,人们可以理解而非确定革命文化的内涵,③错误;大众传媒因其自身的优势在传播与展示革命文化的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并不能说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革命文化才有价值,④错误。  ‎3.【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中国高铁“走出去”是商业贸易,其过程也会伴随着人员交往,因此可从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又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国文化等角度分析;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这一做法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B 该剧在保留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进行了新的探索,受到观众欢迎,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通过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绝对,故排除。‎ ‎5.【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等关键信息,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第(2)问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堂教育、社会活动和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 ‎6.D “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说明文化创新不足,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改变此类现象,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012—2016年高考题 ‎1.B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4D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B符合题意。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A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故D与题意不符。 ‎2.D 本题考查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D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中华文化并非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B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C说法错误。 ‎3.C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正确理解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的能力。论文的题目涉及大众传媒和公民素养两个方面,符合要求的只有C,“网络”对应“大众传媒”,“高中生形象”对应“公民素养”,C当选,排除A、B、D。‎ ‎4.C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传播。①错误,古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欣赏优秀古琴节目会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影响,②正确。③错误,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不断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传统古琴名曲《流水》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表明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④正确。 ‎5.C 本题考查文化的发展、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等知识。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主流媒体接纳,体现了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①正确;网络语言借助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并被人们接受,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④正确;②说法不科学,符合语言规律、健康的网络语言才能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③夸大了网络语言的作用,排除。 ‎6.C 本题考查意识、文化的作用等知识。《云南映象》源自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正确;《云南映象》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现了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③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  ‎7.C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正确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认为应淘汰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错误的,所以B、D不选;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A“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感知民族文化的成就,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故C符合题意。  ‎8.C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也有各自的特色,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得以交流的前提和基础,②说的是中法文化的共性,③说的是中法文化各有特色,均当选。①和设问不构成因果联系,④说法明显错误,均排除。‎  ‎9.B ‎ ‎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等知识,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之所以要保护好这些古村落,是因为这些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具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与事实不符;④错在“全盘继承”上。 ‎ ‎10.C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应选。该剧在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对中国亲人间的一些称呼只能作简单处理,体现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③应选。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差异,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④与题意无关。 ‎11.D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选D。A、B、C不符合题意。 ‎12.C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热播,该国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的善良和智慧,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通性,C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3.D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使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体现了①④;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反作用,②错误;全球“汉语热”的形成说明了③,故答案为D。  ‎14.B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播,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先进的技术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体现了科技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故选B。A、D不符合题意。C明显错误。  ‎15.C 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某种现象的能力。我国民族文化能在异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故C正确,B排除。A、D不是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排除。 ‎ ‎16.C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故C入选。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名并不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减少也无必然联系,故A、D不选。材料中的做法会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但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没有必然联系,故B不选。 ‎17.【答案】 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促进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  ‎18.A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结合,这种创新使“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强调了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意义,故①正确;传统的“华阴老腔”形式单调不能吸引观众,通过形式创新满足了群众需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故②正确;③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夸大了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 ‎19.D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③入选。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体现了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④入选。②中“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说法错误。现代传媒主要是指网络等,材料没有体现,①排除。‎ ‎20.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表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B符合题意。只有优秀文化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C排除。A、D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21.【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背景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于启示类设问,我们可以从立足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等角度组织答案。‎ ‎22.D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这是文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表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方便”表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故D符合题意。C与题意不符。A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说法错误。‎  ‎23.D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调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正确解读文化现象的能力。从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也可以看出,文字越来越向着简易、明了、易书写的方向发展,文字的变化与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故②④符合题意。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故①说法错误,不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故③不选。‎ ‎24.C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B说法错误;故宫博物院借鉴传统文化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体现了C;D说法错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该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通过市场运作。 ‎ ‎25.A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之所以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传承是因为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共性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因素,材料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共性和规律及其蕴含的精神的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化的创新,②与题意无关。④与材料主旨不符。 ‎26.B 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解决传统文艺继承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B正确;A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D不符合题意。 ‎27.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相关文化现象的能力。“中国梦”公益广告借助丰子恺的漫画诠释了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说明传统美德对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仍具有巨大的价值,D正确;A错误,公益广告等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B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应该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C错误,传统美德的社会背景会随着经济、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28.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推出的时令点心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③符合题意;老字号食品企业借助传统饮食文化,开发出的时令点心受到消费者欢迎,有助于该企业的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正确;①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夸大了市场经济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  ‎29.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相关文化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传统廉洁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①错误。不同时代都强调廉洁,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廉洁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③。廉洁文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其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④正确。 ‎ ‎30.D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父母在,不远游”到“常回家看看”,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孝”文化,D符合题意;B只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符合题意;A、C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 ‎31.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甲的看法强调发展书法艺术的意义,④符合题意。①‎ 说法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乙的看法否定了书法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②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书法的作用,书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人们形成完美人格。‎ ‎32.B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有些中小学将“京西太平鼓”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传递功能,B正确。A说法明显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错误。D与题意不符。 ‎33.【答案】 (1)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2)示例一 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 示例二 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保护文化遗产、正确对待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第(1)问,要紧密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的知识,说明春节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根据春节险遭废止等信息,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2)问,答案具有开放性,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必须有理有据。但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即两点理由不能出自同一必修课程。赞成的理由要重在说明“搬家”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文化保护,有利于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矛盾。反对的理由则侧重于从文化的地域性角度说明“搬家”可能失去传统文化的韵味;部分离不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34.【答案】 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设问中“成功建设”这一指向来把握材料信息,尤其是传统的祠堂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将老祠堂变成新礼堂的做法等信息。其次,根据设问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这一知识限定,围绕“成功建设”这一指向梳理知识,对接材料信息。最后,调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分析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体现出的道理即可。 ‎ ‎35.B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文化创新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辞海》,能方便人民群众阅读,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①符合题意;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推动文化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方式的变革,④符合题意;②中“源于”说法不妥;③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 ‎36.B 本题考查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雷风侠”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表明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①是其应有的启示。“雷风侠”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④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不出来。③说法错误,要引进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 ‎37.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绘画艺术要发展必须创新,以体现时代精神;二是绘画艺术要创新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否则就会失去创新的根基。薪火相传体现了对优秀传统遗产的继承,推陈出新体现了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创新,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38.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改编《墙头记》的过程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这是文化创新的体现,从材料可以看出,改编作品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正是创新,故B正确;A、D观点与材料无关;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观点错误。 ‎39.D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华书局改变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现在的“传播者”,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这说明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故选D。A不符合题意,排除。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不选。 ‎40.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有关文化生活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漫画反映的是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故③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①说法错误。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②表述也是错误的。 ‎41.【答案】 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解析】 ‎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善于捕捉材料中依靠创新驱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有效信息,从文化创新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42.【答案】 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论证和探究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回答时要明确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认识既包括原因,也包括做法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