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第三模块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 认同 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 精神 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 法治 意识 公共 参与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促使考生自觉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复习集成块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1]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表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应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排除;③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客观事实,排除;我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④正确。 3.“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古籍的保护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表述错误,排除。 4.简牍,指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表明( ) ①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②新的传媒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 ③简牍是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古代汉族以竹简和木片书写文字,表明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①正确,③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而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故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正确。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②错误。 复习集成块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 (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巧记:侧重点法区分三个表现 独特性 侧重于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内容丰富,不同文化形式风格独特,特点突出 区域性 侧重于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差异 民族性 侧重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应用:(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表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阐 释 与文化多样 性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新 的关系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 的关系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3.中华文化的力量[3] 表 现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措 方向保证 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拓展: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 化与区 域文化 从外 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 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 化与民 族文化 从世 界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 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 化与民 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1.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D 纳西古乐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①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②中“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排除。 2.2017年1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与观众见面。《国家宝藏》追求的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国家宝藏》能够体现( )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这说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相关问题,②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错误;《国家宝藏》通过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这说明《国家宝藏》能够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正确。 3.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表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③启示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西部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形成自己的特色,故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故②说法有误;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④说法错误。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①符合题意;“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