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单元排查强化练(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单元排查强化练(9)

单元排查强化练(九)‎ A组 易混易错再排查 ‎1.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 ‎(2015·四川卷,‎5A)‎ 提示:× 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 ‎(2015·浙江卷,34③)‎ 提示:×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个人主动参与的过程,个人可以防止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 ‎3.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 ‎(2014·山东卷,‎32C)‎ 提示:×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4.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 ‎(2014·江苏单科,20③)‎ 提示:×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5.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 ‎(2014·安徽卷,8①)‎ 提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6.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2013·天津卷,‎4C)‎ 提示:×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 ‎(2013·四川卷,9③)‎ 提示:× 文化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而不能决定。‎ ‎8.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 ‎(2013·新课标Ⅰ卷,20②)‎ 提示:× 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影响不是决定。‎ ‎9.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2015·天津卷,10B)‎ 提示:×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10.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2015·江苏单科,‎18A)‎ 提示:×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经济和科技是决定因素。‎ ‎11.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2010·天津卷,‎8A)‎ 提示:×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2.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 ‎(2013·四川卷,9②)‎ 提示:× 科技影响文化发展,文化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13.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2013·广东卷,31②)‎ 提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2015·福建卷,29③)‎ 提示:× 能称得上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是优秀文化,不是所有文化。‎ B组 高频考点再强化 ‎1.宋代词人辛弃疾唱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说明(  )‎ A.文化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文化 解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体现词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正确;A观点错误;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撬动了传统的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产生了强大磁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这表明(  )‎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对社会发展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C.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解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这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正确;A是文化的内涵,与题意不符;B是文化的作用,也与题意不符;D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C ‎3.我国汉代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诗歌(  )‎ ‎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是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能够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④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材料中引文的大致意思是: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载体,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心里情感被触动必然就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有所感叹,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说明我们的先辈意识到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①③正确;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 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 答案:C ‎4.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办方特别设置了“气候与子孙后代区”,通过内容丰富的展览、参与体验等气候文化主题活动,帮助普通民众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主办方这一做法是基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③④ ‎ ‎ C.②③ D.②④‎ 解析:气候会议主办方利用文化的宣传帮助民众了解气候变化,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文化的宣传帮助民众认识气候变化,说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正确;通过内容丰富的展览、参与体验等气候文化主题活动宣传,说明了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正确。‎ 答案:D ‎5.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看,关注网络安全(  )‎ ‎①有利于捍卫国家“信息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②有利于清朗网络环境,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③有利于发展网络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④有利于防范西方的价值渗透,抵制文化霸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题目要求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进行选择,清朗网络环境,洁净网络空间,强调网络安全对人的影响,故题肢②不合题意;发展网络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是强调网络对经济的影响与交融,故题肢③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6.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这主要表明(  )‎ A.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解析:中国红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汉字书写中华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唐初盛世,“贞观之治”,也是文学的“盛唐时期”‎ ‎,诗歌成就最为辉煌。王维、李白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时期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即使是一些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文学日衰,诗歌也呈现出忧时嗟生、消极悲观的特点。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①文化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 ②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④一定的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不选;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④不选;题目中,此现象说明了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③正确。‎ 答案:C ‎8.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 A.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解析:‎ 材料说明了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在学校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B正确;A、C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文化只能影响个人的成长,而不能决定个人的成长,D错误。‎ 答案:B ‎9.“阅读应该像健身一样,深入生活,我们期待人们在健身的同时,更要健脑和健心”。之所以要重视阅读,是因为(  )‎ A.书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消极被动的特点 C.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解析:重视全民阅读是因为优秀文化对人有积极影响,C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表述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B说法错误;文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D说法错误。‎ 答案:C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2)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解析:(1)本题属于作用(意义)类的解答题,知识限定于“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点,因此考生可调用的知识包括这样几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几点,结合材料展开具体说明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围绕发扬光大工匠精神设计,注意字数限制,注意设计目的是用于公益广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可。①本题点明了答案的范围,考生在牢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注意审题,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框定需调用的知识范围;②第二问要特别注意是从个人层面说明;③第三小题要特别注意字数限制,注意设计目的是用于公益广告,不偏离主题。‎ 答案:(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中国制造”称为“优质制造”‎ 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符合题意即可)‎ ‎11.‎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 ‎(1)结合材料和“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 ‎(2)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用“文化与生活”‎ 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意义类题目。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等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 ‎(2)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学生提的建议要主题明确,便于操作即可。如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答案:(1)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会引领民法总则的编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会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促使民法总则更好地发挥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公序良俗的作用。(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 ‎(2)①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 ‎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③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