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开发区滩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合格考)
高二年级政治(合格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18年3月,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里要重温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基于经典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①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提高道德文化修养 ④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校园里要重温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基于经典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道德文化修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夸大了经典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排除;经典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京剧新戏《天道行》源于传统戏《双合印》,在继承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创新,立体化塑造了以明代八府巡按董洪为代表的清官形象,着重凸显国法大如天的现实意义,该剧自演出之日起就备受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古为今用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③文化创新的价值必须经市场检验 ④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③错误,文化创新的价值必须经实践检验;源于传统戏《双合印》的《天道行》自演出之日起就备受观众的喜爱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故②符合题意;《天道行》在提炼创新中着重凸显国法大如天的现实意义而备受观众喜爱,表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材料表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A. 不断创新的过程 B. 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D. 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人类文化发展过程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而不是仅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AB项均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涉及外来文化,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4.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 ) A. 人们的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 书籍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 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D. 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网络的发展推动网络阅读,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无关,A与题意无关。 B:材料强调的是阅读方式的变化,而不是书籍对人的塑造效果,B与题意无关。 C:材料强调的是读者对网路阅读的青睐,并没有提及教育的功能,C与题意无关。 D:“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积极作用,D正确。 故本题选D。 5.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不应该是那些分崩离析、被量化的“知识点”,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 A. 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古诗文应成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 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D. 古诗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不应该是那些分崩离析、被量化的“知识点”,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C适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6.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习道德模范,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 ①弘扬中华美德 ②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④增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①正确。 ②:优秀的文化促进个人成长,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能使学习道德模范,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促进人的健康成长,②正确。 ③:该活动是道德表彰,会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而非科学素养,③不符合题意。 ④:道德模范表彰是一种文化活动,增强的是人们的精神力量,虽然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为物质力量,但是不能直接说物质力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下列这首诗中体现的道理与之相对应的一句是: 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困惑、精神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B适合题意。A、C、D都没有体现潜移默化,故排除。 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孝感市人民创作了《大汉孝廉黄香》《天仙配》《秦雪梅吊孝》等一大批地方特色的经典剧目。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不仅仅有精神产品还有精神活动,①错误。 ②:题干强调的是经典曲目的产生,并没有提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与题意无关。 ③:孝感市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作了地方特色的经典剧目,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正确。 ④:孝感市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经典曲目,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五行一一木、火、土、金、水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 ③包含有朴素的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④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正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包含有朴素的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④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故选A。 10.关于理与气的关系,宋代的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己有此理”。而明代的王夫之则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二人的根本分歧实质上属于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宋代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己有此理”,他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明代的王夫之则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他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物主义。故二人的根本分歧实质上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易错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该观点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将中国精神秩序中核心关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五大核心议题是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哲学关注时代是因为 ①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②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影响社会发展进步 ③哲学为解决时代课题提供了具体方法的遵循 ④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是哲学应有的使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大核心议题是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哲学关注时代是因为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是哲学应有的使命,哲学是对时代的反映,影响社会发展进步,②④适合题意;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①错误;哲学为解决时代课题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不是具体方法的遵循,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2.一项研究表明,当人感到孤独时,会觉得周围温度比实际情况低。原来真的会“孤单寂寞冷”!这一研究印证了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意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当人感到孤独时,会觉得周围温度比实际情况低,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没体现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也没体现意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我国神舟系列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 A.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我国神舟系列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A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并不是强调事物运动有规律,B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并不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神舟系列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我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说明了规律并非不可认知,尽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去认识和利用它,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4.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批准联通、电信、移动在北京等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预示着移动通讯要从刚刚全面步入的4G时代,进入5G时代。实测中,通过5G网络在北京地铁里下载一部1000M的电影仅需要1分12秒。这表明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斗争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5G与4G相比网速飞快,功能强大,有着4G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②④项符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不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斗争,①项说法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而非彻底否定,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作家莫言曾说过:“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追寻真理。”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 ①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密不可分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排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追寻真理。”这一观点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密不可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②③项符合题意;①项与题意不符;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不能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排斥,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16. 漫画《早日成才》提醒我们要 ①未雨绸缪,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防止片面性 ④割断不利联系,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讽刺的一些家长不顾孩子成长发展规律,一种主观主义做法的体现,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此题肢①④说法与漫画主旨相反,故排除;题肢②③说法正确且与漫画的主旨符合,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7.塞罕坝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塞罕坝百万击林海,同时也帶来显著经济效益。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风天数平均减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人民币。2017年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规律 ②人们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改变事物的状态 ③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的作用是事物发生改变的先决条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选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④选项错误,该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塞罕坝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塞罕坝林场,该林场建成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这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改变事物的状态,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②③选项入选。选B。 18.“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 要重视量的积累 C.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 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答案】B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体现了量变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B适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今年,我国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云际会,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中国社会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体现了( ) A.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B. 中国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C. 自然界是发展的 D.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社会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发展的,A正确。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并非一帆风顺,B错误。 C:题中强调的是中国的发展,并非自然界,C错误。 D:题中强调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的认识发展无关,D错误。 故本题选A。 20.如图漫画“把朋友变成敌人是一种愚蠢,把敌人化为朋友是一种智慧”体现的哲理是 A. 矛盾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B. 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 漫画“把朋友变成敌人是一种愚蠢,把敌人化为朋友是一种智慧”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B项符合题意;漫画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A项与题意不符;漫画不体现联系,C项与题意不符;漫画不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1.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懈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良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心病终须心药医,懈铃还须系铃人”强调的是要对症下药,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符合题意。“良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体现的是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说法错误。“当家”、“养儿”强调的是实践,“知柴米贵”、“知父母恩”体现的是认识,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符合题意。“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不能体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2.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之所以重视农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是因为( ) ①它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 ②它将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 ③它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④它适应并服务于新时代农村的全面振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错误。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新时期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②错误。 ③:之说以重视农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是因为制度合理能推动农村的生产力进步,③正确。 ④:重视农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3.一位哲学家说过,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运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奋发拼搏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理想信念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24.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丑恶行径时有出现。他们从史实、史料问题入手,一方面缩小、扭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对其立场、观点有利的所谓史实、历史碎片和历史逻辑关系加以夸大、杜撰、颠倒。根据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受其立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②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缩小、扭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对其立场、观点有利的所谓史实、历史碎片和历史逻辑关系加以夸大、杜撰、颠倒。这说明人们的价值判断受其立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不体现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②与题意不符。 ③:材料强调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不体现社会历史性,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是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5.《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C.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一年四季应当根据季节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庄稼,这样庄稼才多,老百姓以后才有充足的粮食。这说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规律,而不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排除;C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排除;D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客观规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6.“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这是《孝子》电视剧的片尾曲,它能唤起正能量。可见正能量 ①具有能动性,能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力量 ②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控制 ③有指导作用,能将人们的愿望直接变成现实 ④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能量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它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启示人们不为生活的困难所吓倒,乐观地看待前进中的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①入选;“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则强调积极的情绪可以带来身心健康,即意识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控制,②入选;③没有看到意识不能孤立起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③不选;“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是唯心主义的表现,④不选。故选A。 【点睛】本题难点剖析:正确理解意识的作用 (1)按性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物质的决定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二者不可混淆、不可颠倒。 (2)按表现,意识作用具有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按特点,意识作用具有间接性,即意识不是直接对客观事物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起作用。 27.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重要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是指做学问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树立创新意识,A不符合题意。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反映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C不符合题意。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28.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任务。①: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不符合题意。 ②:“尚圆”思维存在于普遍中国人的心中,“圆”成为普遍中国人的美好追求,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正确。 ③:正确的哲学才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错误。 ④:中国传统哲学的“尚圆”思维是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不能源于“思想”“观念”“意识”等主观的东西。哲学也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哲学都能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9.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D符合题意,“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体现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A、B、C三个题肢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D。 【点睛】实践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社会上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正确。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不符合题意。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不能体现潜移默化,③不符合题意。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政治选择题做题方法的“一抓一分” 抓:审题干,要抓住问题的要点。聚焦问题的落脚点,把握答题重点。 分:审材料,划分材料层次关系。将材料通过缩句或者分层的方式进行拆解,厘清材料内部的关系。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它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然后往内浇灌溶液,铸成器物。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志愿航空队的P-40C战斗机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精锻工艺制造,容易断裂。一位美国工程师借鉴失蜡铸造工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位工程师将此方法改进,命名为熔模铸造,使之成为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引进苏联精铸涡轮叶片技术的同时,荣科和师昌绪两位院士联手,用失蜡法结合石英管填充铸模,完成精密铸造后,用氢氟酸腐蚀去除石英管,成功制造出空心涡轮气冷叶片。目前,中国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和工艺不断改进,已经完成了定向凝固涡轮叶片的无余量精铸。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伴随着中国的大飞机和新一代战机共舞蓝天。 (1)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是传承发展传统技术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2)对传统技术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推动继承”。请运用辩证否定观原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 (3)传统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市开展“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主题活动,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请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在继承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推出新工艺;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不同技术的优势,以发展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立足实践,着眼于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工艺,服务于航空事业发展。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于传统技术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一方面,创新需要以吸取、保留传统技术的合理成分为基础;另一方面,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克服传统技术的劣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机和活力。 (3)示例:举办传统技艺及产品展览,增加人们的了解和认知;开展对话, 就传统技艺如何回归现代生活展开讨论。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学科综合类试题,以中国失蜡铸造技术的发展与演变为话题设置尸体情景,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这一案例的成功经验。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要先结合材料于试题设问确定知识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回答本题要要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具体而言,立足实践,着眼于时代,服务于航空事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不同技术的优势,促进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的发展;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推出新工艺。考生把分析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形成答案要点。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否定观原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对传统技术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推动继承”。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需要回顾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继承(保留)的必要性和“克服”的必要性。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主题活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世界,让传统技艺回归现代生活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提出中肯建议。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开放性主观题需要考生发散思维,围绕主题,运用学科性语言分析作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5岁的余家华是一名羌族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生存,他和很多人一样,经常到九顶山一带打猎。90年代开始,九顶山盗猎活动日益猖獗,为了获得更多猎物,很多人甚至放火烧山。一次捕猎途中,余家华偶遇别人放火烧山、追赶动物,枪声和动物无助的哀号声让他那颗善心瞬间被点燃了。他突然明白,再这么下去,九顶山的动物迟早会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从1995年起,余家华带着家人踏上了,慢慢保护之路。一群普通农民,铁肩担道组成了一支农民巡山队,开始了20个春秋的义务巡山、义务反盗活动。他们每年至少巡山7次,步行2940千米,在巡道路上时常与危险相伴,他们无所畏惧;在毫无经济支援的条件下,他们自掏腰包。20年来,他们收缴和拆除猎套九万多个。九顶山的枪声渐渐平息,盗猎的人逐渐减少,当地曾经灭绝的“四不像”苏门羚又回来了,一度濒临灭绝的林麝、马麝,数量又多了几倍。因为贡献突出,余家华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四川好人”“阿坝好人”等荣誉。因为坚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中来。 (1)有人说,余家华身上有一种正能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从价值观的角度,谈谈余家华的事迹带给我们的启示。 (3)结合材料,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拟定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定20字以内。 【答案】(1)①文化对人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余家华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四川好人”“阿坝好人”等荣誉。因为坚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中来。 ②余家华先进事迹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体现出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余家华先进事迹也激励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2)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余家华的先进事迹说明他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②余家华的先进事迹说明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创造价值。 ③余家华的先进事迹说明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 【分析】 题目以余家华九顶山义务巡山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余家华身上有一种正能量。审题时要求注意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设问的指向是说明余家华身上有一种正能量,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从价值观角度,谈谈余家华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审题时注意知识范围是价值观,设问指向是谈谈余家华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调用价值观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 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审题时注意此题为写广告词,要求围绕材料,主题鲜明,每条限20个以内。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彰显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做题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要审清问题的内容和知识范围,考查的主体以及设问方式。(2)读材料,理清答题要点。要对材料进行分层,并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与课本内容对接。 (3)调知识,规范答题格式。组织答案的过程就是将推出的理论与材料所给的关键信息结合起来,做到规范答题,要点清楚明了,序号对齐且使用合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