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鹤壁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 ‎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每小题1分,共54分。)‎ ‎1.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秋七月,初税田”‎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昼出耘田夜绩麻”‎ ‎2.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反映出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3.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用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B.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D.生产资料投入增多 ‎4.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5.如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据此表呈现的变化可推断出 时间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 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 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 D.行政区划以人口基数为依据 ‎6.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D.经济重心己经完成南移 ‎7.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这些现象主要有赖于 A.对传统步犁进行革新 B.开始推行租佃制经营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 ‎8.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农业经济的衰退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9.《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 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10.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深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因目的明确具有垄断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旨在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D.促进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11.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这一规定 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 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 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12.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 B.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13.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14.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目的是 A.纵容官僚资本的膨胀 B.弥补战时经济的不足 C.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 D.改善工业结构的失衡 ‎15.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16.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 A.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B.物质文化的落后性 C.社会生活的先进性 D.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17.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稳步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开展“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18.19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对去年过多地招收了的一千多万工人,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党中央高度重视陈云的建议,随后开始精简工作。该工作的开展 A.全面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 B.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意在改变土地性质 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20.‎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21.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先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体制转型的阻力较大 D.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22.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23.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谈到清除精神污染要注意的问题时说:“现在穿的衣服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我看不好,包括你们今天穿的。现在我们的衣着还不行,一个花色,一个品种,着衣并不好。什么奇装异服,这个话不好。外国人看我们的女同志总是穿长裤子,也认为是奇装异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奇装异服”属于精神污染 B.主张服装服饰要全盘西化 C.期望人民的衣着丰富多彩 D.表达对服装制造业的不满 ‎24.1958年,《中华入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A. 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千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C.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二元户籍制度的消失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25.15世纪初,英国商人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1407年在尼德兰经商的商人组织起来,并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享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商业革命影响力增强 B.自由贸易日益繁荣 C.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D.资本输出竞争激烈 ‎26.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27.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意大利商品价格昂贵 B.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葡萄牙垄断东方贸易 D.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28.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29.160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结果引发了一场殖民战争。这场殖民战争 A.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推动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0.1813年英国人民反对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斗争取得胜利,1823﹣1825年英国政府进行改革,与大批国家订立互惠条约,把关税降低到20%,并于1825年废除了技术出口禁令。促成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因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议会改革的持续推进 C.自由主义的兴起 D.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31.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32.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买得起的平民汽车,由此可见 A.机器生产助长奢侈风气 B.乡村日益喧嚣拥挤 C.工业革命改变交通方式 D.工厂制度开始确立 ‎33.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按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B.为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C.提高文官的素质和减少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D ‎.减少党争来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4.列宁指出:“我们是沿着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前进,是缓慢的,有时是停顿的,有时甚至要退却几步。这是一条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线。”材料中的“退却”是指 A.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管理 B.重视私人资本的参与性 C.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35.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这一变化 A.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见证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D.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36.1930年10月,胡佛成立一个失业救济委员会,还宣布停止移民,请求国会增加公共工程拨款。1930年,联邦、州、市政府的公共工程开支较1929年增加约3亿美元。这些措施体现了胡佛 A.面对危机随意调整政策 B.固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思路 D.为挽救危机所做的努力 ‎37.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其目的是 A.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 B.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D.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 ‎38.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A.政府实行专制 B.三权分立失效 C.总统权力扩大 D.国民经济崩溃 ‎39.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专著《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金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与剥夺年代相关联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加速战略发展 D.斯大林模式 ‎40.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 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41.二战结束后,五角大楼原计划两年内仅让200万人退伍。但结果,由于一场争取土兵立即返回家园的运动,使得退伍人数一下子达1200万人之多。据此可知战后初期美国 A.凯恩斯主义进一步盛行 B.通过冷战转嫁国内矛盾 C.发动朝鲜战争迫在眉睫 D.民主运动引发经济危机 ‎42.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针对这一现象,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43.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44.1952年,斯大林发表文章指出: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产品带进市场列入商品流通系统,会阻碍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把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投入商品流通范围,会阻碍向共产主义前进。这一观点 A.体现了西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B.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加快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D.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4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D.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46.一位苏联领导人在出访美国时曾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这位苏联领导人所实施的追赶美国的一系列措施 A.开辟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B.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直接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 D.实现了赶超美国的奋斗目标 ‎47.1977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B.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 D.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 ‎48.针对1967年共同体的成立,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英国)必须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这反映了 A.欧共体损害了英国利益 B.英国试图维持自身地位 C.欧洲联合遭遇重大挫折 D.区域化对全球化的阻碍 ‎49.近年来,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而且扮演着政治角色。各集团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这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将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C.经济区域集团已转向以政治合作为主 D.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50.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B.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 C.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 D.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 ‎51.在美国,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利益优先的特朗普得到大量蓝领工人的支持,得以上台执政为美国寻找出路;在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反对外来移民支持脱欧的民粹主义政党得到了人们的拥护或选票。这反映了 A.美国的实力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 B.欧盟一体化政策遭遇重大的挫折 C.经济危机激化了美欧之间的矛盾 D.当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52.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 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 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 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 ‎53.1963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B.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清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54.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6分)‎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 ‎5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3月 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 ‎1915年9月 ‎《青年杂志》创刊 ‎1917年 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利76万两白银 ‎1917年11月 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月1月 巴黎和会召开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张謇的大生纱厂开始转盈为亏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三个以上事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先摘录三个关联事件,再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5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鹤壁高中2021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答案(每题1分,共54分)‎ ‎1-10 AACBD ADACA 11-20 CCCBB ABCAB 21-30 CCCBC DBBBA 31-40 ACBBC DACDD ‎ ‎41-50 ACDBA BDBDA 51-54 DBBC 二.非选择题答案(46分)‎ ‎55.(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6分) 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4分)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 56. ‎(12分)‎ 示例一:事件:1914年一战爆发,1915年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1917年张謇大生纱厂获利。‎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基本上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5年初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此激起了全国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也获利达到76万两白银 示例二:事件: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9年1月巴黎和会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1917年11月俄国爆了发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作答,注意中外分开叙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论述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57.(12分)‎ 示例一论题: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推动力是资本输出。‎ 阐述:19世界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相应地,列强侵略方式也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推动了列强抢占和瓜分投资场所;中国理所当然被列强视为理想的投资场所,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因此,资本主输出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推动力。‎ 示例二论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促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阐述:大危机使美国经济濒于崩溃,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用提高银价的方式来刺激其他国家的购买力,这样就可以向这些国家倾销美国过剩的商品;中国白银外流,对经济影响很大;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宣布“白银国有”并实施法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倾销,但也使官僚资本得以膨胀。综上所述,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国际背景之一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试题。罗列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答题时注意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可以选择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角度,也可以选择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提高银价来刺激其他国家的购买力,导致中国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世贸组织建立,国家经济更趋制度化、秩序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地位提高,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的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