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中华文明的曙光——民国后期(1928~1949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中华文明的曙光——民国后期(1928~1949年)学案

‎ 通史整合(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民国后期(1928~1949年)‎ 政治 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独立的任务。‎ 经济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最后陷入绝境。‎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 ‎                                     ‎ (一)民国后期的政治 ‎[诗史巧记] 两个政权的十年对峙; 彪炳史册的抗日战争; 顺应民心的解放战争; 开 创伟业的中国共产党 ‎[小题验知]‎ ‎1.(2018·昆明三模)‎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毅然通电全国:“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遂将热河划归东北,并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央集权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C.东北已归属国民政府管辖 D.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 解析:选C 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意味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故A、B两项错误;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表明东北接受中央政府领导,故C项正确;东北易帜并不意味张学良践行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2.(2018·武汉调研)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纂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震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选B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反映出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出现在红军长征完成后,没有体现出红军长征的影响,故D项错误。‎ ‎3.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解析:选B 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是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故A项错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两党关系不断调整,故B项正确;1935~1937年没有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故C项错误;新高潮指的是一二·九运动,故D项错误。‎ ‎4.(2018·马鞍山三模)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主张意在(  )‎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选B 题干未提及地区为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到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针对的对象,而非制作内容,故D项错误。‎ ‎5.(2018·济南二模)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 这次会议中出席代表及选出的委员中民主人士和其他非党人士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联合政府的倾向,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故B项正确。‎ 显性时空 隐性时空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敌后战场、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深化认知]‎ 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政策的特点 ‎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 ‎2.经济上,一方面大力发展官僚资本,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民族资本。‎ ‎3.对外上,一方面积极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长期投靠依赖美国。‎ 国民政府的统治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掩饰美化。针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争取外交自主、促进经济发展及抗战时期的抗击日寇,值得肯定;但是国民政府的独裁、一党专政及压迫中国人民的民主运动等应予以否定。‎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1)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1)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三、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1)“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2)“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四、全国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4)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5)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6)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1)抗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2)抗战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坚持抗战。在此时期正面战场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他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二)民国后期的经济 ‎[诗史巧记] 国民党:不断调整的经济体制,曲折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共产党:不同时 期的土地政策,逐渐壮大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小题验知]‎ ‎1.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解析:选B 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和措施,增加了收入,财政不困难,故C项错误;日本侵华是在1931年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2.(2018·绵阳三模)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解析:选A “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团结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双减双交”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抗日斗争,争取抗战的胜利;“耕者有其田”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团结农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据以上分析得出“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 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近代化的因素增加 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选A 由题干中“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 176家”,推知近代中国企业机器化增加,符合近代化因素增加的特点,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北洋政府时期是1912~1928年,且题干中“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也不是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 ‎4.‎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 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解析:选D 材料中“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说明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新生的政权,故D项正确。‎ 隐性时空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政策、统制经济、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减租减息”、“交租交息”‎ ‎[深化认知]‎ 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政策措施 整顿税务 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控制金融 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展“国 民经济建 设运动”‎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评价 ‎(1)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2)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3.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二、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 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综观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经济政策,在总体上顺应了全国抗战的潮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也促进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初步扭转了西南、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并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土地革命时期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因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作用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 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原因 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 ‎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9月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原因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作用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四、中国现代化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民国后期的文化 ‎[诗史巧记] 走向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意识,‎ 奏响时代最强音 ‎[小题验知]‎ ‎1.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解析:选B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为了提升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振兴中华民族自信心,“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的必选项目,故B项正确。‎ ‎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结论出自(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B 据材料“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故B项正确。‎ ‎3.(2019届高三·荆州质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某一时期成为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权威主义、新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论战的阵地。材料反映出(  )‎ A.主张以改良作为社会变革手段 B.北洋军阀以“主义”标榜自我 C.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民众共识 解析:选C 材料“权威主义”与“和平主义、社会主义”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两种前途命运的较量。A项出现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北洋军阀出现在1912~1928年,故B项错误;“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反映出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隐性时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深化认知]‎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含义 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 ‎2.特点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3.兴起原因 ‎(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这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重要原因。‎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促进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基础。‎ ‎(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4.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严复高举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深化了民族主义概念,将民族主义扩展到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民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考法(一) 挖掘认知的深度 ‎1.(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命题者说]‎ 回归历史现场 孙中山在1923年为改组国民党而作的一次讲话。‎ 把握历史现象 国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从而导致革命未成功,需“师俄国之法”。‎ 谨防设误陷阱 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道路”,更非其革命之“前途”。‎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命题者说]‎ 回归历史现场 以美国记者的记述为命题载体,使人身临其境。‎ 强化教材主干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建设: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减租减息,保障农民利益。‎ 弘扬家国情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人民群众为抗战的胜利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人民群众是抗战的英雄。‎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A项正确。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故B、C、D三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命题者说]‎ 隐性时空观念 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明了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 命题角度转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 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 ‎4.(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命题者说]‎ 素养鲜明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底色鲜亮 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立意高远 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切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考查,彰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价值取向。‎ 解析:选C 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B项错误。“消除”一词说法绝对,D项错误。‎ 考法(二) 转换思维的角度 ‎5.(2018·全国卷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命题者说]‎ 命题材料新颖 通过一些时评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强化思辨能力 正确认识工读互助活动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强调历史担当 以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折射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指导思想,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目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批判传统礼教,D项错误。‎ ‎6.(2017·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命题者说]‎ 知识纵引横联 晚清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联,体现命题之巧。‎ 暗合社会热点 与当前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利益有直接关联。‎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A、D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 ‎7.(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命题者说]‎ 命题材料新颖 以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为切入点,直观鲜明。‎ 注重史实联系 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密切联系。‎ 呼应社会热点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2017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考法(三) 延展知识的长度 ‎8.(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命题者说]‎ 强调必备知识 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注重逆向思维 从逆向思维角度反思军阀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内容。‎ 凸显时空观念 ‎1926年,即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广东国民政府高举三民主义大旗,聚集大量革命人士。‎ 解析:选C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标榜三爱”“主张三权”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D项错误。‎ ‎9.(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命题者说]‎ 高频考点依旧 考查内容仍是近年高考的常考点:社会生活的变迁。‎ 回归历史现场 命题材料场景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命题角度新颖 以20世纪30年代的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中西习俗的融合。‎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D项错误。‎ 考法(四) 拓展教材的宽度 ‎10.(2017·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命题者说]‎ 试题情景陌生 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的概况在教材中没有涉及。‎ 能力立意凸显 知识迁移是关键。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面临国民党的“围剿”,与国民党实力对比悬殊。据此再联系题干史料分析,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 强化育人功能 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404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间不符,排除;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C项错误。‎ ‎11.(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命题者说]‎ 陌生中考熟悉 陌生的情境:上海、北京、天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 陌生的历史概念:电影拷贝流通税;‎ 熟悉的教材知识:不平等条约下,西方列强在中国所获得的经济特权——外国商品(包括外国片)运抵中国除交纳一定的关税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须再缴纳其他税费。‎ 家国情怀的树立 国家的独立自强是经济发展的根源,以关税自主权的被破坏切题立意,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1.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牵制了日军大部分的兵力。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与国民党军队的坚守密不可分。‎ 国民党还开辟了国外战场。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的畅通,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条件。此外,即使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未放弃抗战。‎ ‎2.抗战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始终居于主要地位,所以国共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但由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两党在合作抗日的同时,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党专制。‎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并于1931年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全面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既有利于团结地主,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考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解析:选C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故C项正确。‎ ‎2.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规定: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上述规定旨在(  )‎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党支部建在连上”“排设党小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项正确。‎ ‎3.(2018·太原模拟)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 194所,民国十三年1 548所,民国十四年1 666所,民国十五年1‎ ‎ 695所。职业教育在当时(  )‎ A.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B.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B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养,故A项错误;结合1922~1927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职业教育培养了许多劳动者,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需求,故B项正确;材料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提到政府引领,故C项错误;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5年,故D项错误。‎ ‎4.(2018·洛阳二模)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解析:选A 材料“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说明关税水平提升,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 ‎5.(2018·太原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 题干提及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以“民族复兴”为旗号,这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就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 ‎6.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说明(  )‎ 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 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解析:选A 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采取了“没收汉奸土地,征收不良土地分配给伤兵难民”的土地政策,联系时间“1938年”可知这一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社会矛盾的情况下,为充实抗日物资需要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故A项正确。‎ ‎7.(2019届高三·湖南名校联考)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拨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这表明国民政府(  )‎ A.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 B.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 C.加紧对南方红军军事“围剿”‎ D.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A 由材料“1936年夏……用于重工业建设。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可知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通过发展重工业以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故A项正确。‎ ‎8.‎1932年2月8日,蒋介石批示何应钦调炮兵一个营加入十九路军。‎2月14日,蒋介石命令将第八十八师、八十七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归十九路军指挥,参加“淞沪抗战”。蒋介石此举反映了(  )‎ A.国民政府意在加强地方军实力 B.国民政府实行曲线救国策略 C.国民政府避免与日军正面战争 D.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 解析:选C 依据所学,国民政府通过对十九军的调整,形成中日双方对峙,最后借助外交手段暂时停止会战,可知国民政府避免与日军正面战争,故C项正确。‎ ‎9.(2018·云南师大附中二模)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时间和“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得出此主张强调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民主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故A项正确。‎ ‎10.宋子文于1945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受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 B.日资企业退出给民营工业腾出经营空间 C.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D.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 解析:选C 据材料“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得出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故C项正确。‎ ‎11.(2019届高三·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说明(  )‎ A.西方记者秉持中国利益至上全程报道 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西方重视 C.国际时局变化影响西方媒体关注程度 D.国民政府进行的抗日动员受西方肯定 解析:选C 由材料“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可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受到更多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故C项正确。‎ ‎12.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的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选D 据材料“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将原来为抗日设立的政权改变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民众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地各自劳动,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 《群众报》《解放报》《陇东周报》作为教材,选择了14篇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 ‎ ‎——以上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 ‎ 材料二 1933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邹平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裁局设科,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此外,县政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其次,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 828户,已收股金12 422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 ‎ ‎——以上摘编自《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措施。(14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1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分为三个层次,即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从中概括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二中梁漱溟主持的改革措施概括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 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进行经济建设的措施可知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时间及材料二提供的时间1933年,可知军阀割据及日本侵华带来的动荡;根据材料一、二中都有关于教育的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形成平民教育思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答案:(1)陕甘宁边区: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开展互助合作;乡村教育政治社会化。山东地区:精简行政机构;推行“政教合一”自治制度;兴办农业合作社;普及教育。‎ ‎(2)背景: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军阀割据及日本侵华带来的动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形成平民教育思潮;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再结合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可以确立的主题是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然后再结合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围绕着所立的主题进行阐述。‎ 答案: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