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丁敬严 审题人:汤洋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0题20分。‎ ‎1.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为各国所采纳,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不稳,故B项排除;“弑君”、“出君”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出现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深刻反映出 A.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答案】A ‎【解析】“五德始终说”能够为新生政权正名,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君权神授,故B 项错误;五德非儒学内容,德治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故C项错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为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3.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排除A项;从四次“反动”的结果看,没有得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排除C项;封建社会分封制残余的存在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 点睛:由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仍有少数统治者试图以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4.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中“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选D;根据题干所给材料可以知道,官员考核的主要根据是官员的政绩,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的主旨即可。‎ ‎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直到近代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故A项错误。汉代以“孝廉”为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标准,“孝廉”就是儒家思想的要求,因此,以儒家思想为标准选拔并不是从科举制开始,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变秦国的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此后官僚政治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故D 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寒子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步入上层阶级,这就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C项正确。 ‎ ‎6.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补阙、拾遗属于谏官,监察御史负责监察,他们的职责主要对皇帝和宰相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谏议,体现了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而是强调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B项说法错误,与材料强调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不符,排除。材料涉及官员的任命,没有体现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7. 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 A. 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 B. 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 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因为皇帝违反规定,宰相没有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宰相是按照原则办事,不是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此事并不能说明君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8.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以较高官职兼理县官的做法,是中央政府针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点睛: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总是采取措施不断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表现出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被削弱的特点。‎ ‎9.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B. 内阁职权凌驾于六部之上 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削弱 D.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答案】A ‎【解析】内阁作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但是因谏官和内阁官员一起会影响皇帝的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皇权的一些制约作用,故选A。 B项说法不符合所学,排除。君主专制不是“进一步削弱”而是不断强化,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0.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根据“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可知,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旧贵族,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C正确;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不是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力,A错误;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不能体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B错误;D不符合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即可。‎ ‎11.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这些做法 A. 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B.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C. 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 D. 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可知,该做法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而是强调该做法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扩大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而是强调该做法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排除B。该做法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没有涉及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 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由此可知上述中的“人民”一词 A. 范围随时代发展而扩大 B. 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 C. 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D. 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在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人民”范围是狭隘的,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扩大,不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没有民主可言,排除ACD。根据“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 “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人民”一词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3. ‎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回来带领众人打败了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 A. 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 B. 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 C. 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 D. 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卡米卢斯得到启用,并通过元老们取消放逐的规定,说明罗马比较注重法律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贵族对平民的欺压信息,故A项错误;罗马此时的法律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阶级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 ‎14.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罗马法 中关于抗辩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对被告的公平,故 C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表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故 BD 项错误。‎ ‎15.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 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责任内阁已经形成”,排除A、B;《权利法案》使王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制止,并不能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排除C;材料表明国王仍拥有行政实权,故D正确。 ‎ ‎16.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A. 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B. 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 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D. 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答案】A ‎【解析】法官任职终身,是为了防止行政和立法机关对司法审判的干预,保证司法独立性,以此保障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法官任职终身,不能防止法官滥用权力,排除C项;这种规定不能起到限制总统行政权力的作用,排除D项。‎ ‎18. 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 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 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 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 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答案】C ‎【解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材料所述反映了美国政府遵循宪法原则的运行机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就是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衡,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 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D. 没有经历过革命的熏陶 ‎【答案】B ‎【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故选B。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A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D项错误。‎ ‎20.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力,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 体现了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B. 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 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由材料中““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说明政府想通过限制教会的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80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25题50分。‎ ‎2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排除;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 ‎23. 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嬴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 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C. 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谥法”意在强调对已逝世的人的评价,除皇帝外,贵族大臣死后也有谥号,谥法的重新恢复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A项正确。题干强调“谥法”的重新恢复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与儒家思想官方化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谥法”的重新恢复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与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4.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A. 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 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 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 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5.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B.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答案】B ‎【解析】“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B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A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 ‎26. 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 B. 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 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 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发展迅速,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恢复了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唐朝时统治者对佛教、道教的政策不断变化,儒家地位相对较为稳定,排除D项。‎ ‎27.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材料强调 A. 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 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C. 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 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见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故选A。理学本身属于儒学范畴,排除B。题干主要论及理学的影响,CD并非题干的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28.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答案】D ‎【解析】“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规定,显示了宋朝统治者的理性和对文化思想的包容,故选D;A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 ‎29. 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C. 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 D. 是对理学的彻底否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心学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因此选C。A错误,宋代商品经济也很繁荣,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30. 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 D. 儒家思想重回正统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中的“恩”、“义”是儒家纲常伦理的表现,朱元璋用恩义来笼络大臣,体现出了将纲常伦理应用到治国手段之中,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的变化,故B项错误;朱元璋对解缙的爱重,并不能代表其就存在爱才如子情怀,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就一直是正统思想,并未失去过正统地位,因而重回正统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31.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D正确;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A项错误;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错误。‎ ‎32.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 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朝时期理学占主导地位,空谈天理良知、伦理道德,部分士大夫对此不满,故而接受西方实学,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不是主流思潮,故B项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与部分士大夫接受西学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 ‎33.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 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 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小说的影响,题眼是“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但是佛教观念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思想的落后,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帮助,但是小说内容有虚构之处,其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小说又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引导他们向善,可知C项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需考证,不能说小说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内涵,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影响 ‎34. ‎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大量印刷上,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对书籍的需求是有限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D项正确。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审美观无关,排除A。B项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与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排除。题干强调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35.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 A. 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 B. 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 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D. 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明清时期的历法改革。材料中反映了由《时宪历》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的结果,说明当时中国的传统儒学和西学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利于新的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时宪历》被废除,不能推动中国历法更精确,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 ‎【名师点睛】与西方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36.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人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A. 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 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 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说明外国传教士尊重中国的文化习俗,从而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在华势力得到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经济交流”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37.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 雅典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 城邦政治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欧里庇得斯皆“不敬神”被起诉,遭到城邦不公平的待遇,说明雅典民主权利滥用,故B错误;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故C错误;D的“提高”一词表示一开始神的地位不高,后来才提高,而题目中表现的是,神的地位一直很高,错误;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上,重视人,而题中几位被处死的人,都是因为对神不敬,由此可以看出,雅典此时还是神明至上,神的地位是高于人的,所以“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无不充满法的精神。‎ ‎38.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答案】D ‎【解析】‎ 四项运动都有利于使人在思想认识上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以及封建统治中获得解放,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彻底摧毁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没有直接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推动力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故B项错误;四项运动主要推动了欧洲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形成,将该说法扩展到全人类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39. 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把好色贪吃、放纵奢华看作十恶不赦,要进第九层地狱,但在但丁眼里这些只是轻微的错误,最多只需要进第一层地狱。这说明了 A. 但丁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奠基人 B. 欧洲社会普遍存在放纵欲望行为 C. 放纵欲望的行为遭到人们的反对 D. 教会的说教无法阻止人性的觉醒 ‎【答案】D ‎【解析】比特拉克被称为西方“人文主义之父”,A排除;B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代表,文艺复兴推崇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追求人性解放,故C正确。‎ ‎40. 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他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路德通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对于教会斗争的采用策略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 ‎41. 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他曾歌颂乾隆皇帝:“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这说明伏尔泰 A. 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 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C. 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 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可见伏尔泰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伏尔泰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永远别来吾邦”,可见伏尔泰不主张中法两国加强交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排除D。故选C。‎ ‎42.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欧洲宗教改革 B. 英国光荣革命 C. 法国启蒙运动 D. 美国南北战争 ‎【答案】C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是:既要反对教会特权,又要反对专制王权。宗教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主要侧重于反对教会特权没有提出反对专制统治的要求。 ‎ ‎43.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 ‎44. ‎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即可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据此排除A、B,D项符合题意;C项“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明显具有片面性。故选D。‎ 考点:史学研究范式•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史学研究范式·史观 · 文明史观 ‎45.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答案】C ‎【解析】1871年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意志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排除B;C选项不符合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排除C;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不完善的代议制,D错误。‎ 三、非选择题:每小题14-16分,共计2题30分。‎ ‎46. 医学的发展不仅与疾病有关,也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1)西方:理论上重视实证性、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临床上注重解剖学、生理学与疾病的局部定位与治疗。中国:理论上注重天人观念和阴阳五行;临床上注重辩证施治和整体性(系统性)治疗。‎ ‎(2)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劳动力减少,农业转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宗教观念受冲击和追求现世生活的新观念,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民族语言得到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努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黑死病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 ‎【解析】(1)依据材料文字“倡导实证医学”、“科学方法论”、“重视实验”、“重视逻辑推理”可知古代西方医学在理论上重视实证性、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依据材料文字“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强调疾病局部定位”可知古代西方医学在临床上注重解剖学、生理学与疾病的局部定位与治疗。依据材料文字“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可知古代中国医学理论上注重天人观念和阴阳五行;依据材料文字“辨证治则”、“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可知古代中国医学临床上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性(系统性)治疗。 ‎ ‎(2)依据材料文字“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知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变化有: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劳动力减少,农业转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宗教观念受到冲击,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出现,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民族语言得到发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努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黑死病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47. 17、18世纪对中国与西欧来说都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通之处?‎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 ‎【答案】(1)不同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孟德斯鸠和卢梭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共通之处: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2)同: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异: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理性王国)。‎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或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 ‎【解析】(1)以伏尔泰为首的尊崇儒学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以孟德斯鸠、卢梭为首的批判儒学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入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二者尊儒批儒的本质都是通过儒学来批判欧洲教会神学和封建专制,论证其不合理性,发展资本主义。‎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