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一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一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沧州质测)《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A。“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项;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选C。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并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故B项错误;农谚是农学家与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 ‎3.(2019·保山统测)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解析:选D。由材料“‘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大量私田被开垦,因而改革赋税,故D项正确。‎ ‎4.(2019·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 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 ‎5.(2019·太原期末)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解析:选B。材料“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是青铜技艺成熟的一种体现,故选B项;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该青铜器不能体现违反礼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工商食官”,故D项错误。‎ ‎6.(2019·长沙一中月考)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这说明当时“贝”的用途很可能是(  )‎ A.用于占卜     B.饰品 C.用于祭祀 D.货币 解析:选D。由材料中“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可知“贝”与商品交换及财富有关,货币既可用于商品交换,又是财富的象征,故D项正确;占卜与商品交换及财富无关,故A项错误;饰品不能用于商品交换,故B项错误;祭祀与题意中商品交换及财富不符,故C项错误。‎ ‎7.(2019·安庆模拟)《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  )‎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B.卿大大处处为国君着想 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 解析:选A。“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封建领主与商人有盟约而且能够限制商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与商人的关系,不是士大夫与国君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了私人买卖,故C项错误;据材料“买诸贾人”可知不是政府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8.(2019·包头模拟)《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这主要体现了(  )‎ 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 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解析:选B。材料中未涉及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古先圣王”重视农业,目的是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功法立”“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相符,故B项正确;宣扬安土重迁只是一个方面,与题中“这主要体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9.(2019·晋中适研)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管子·小匡》‎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商君书》‎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B.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C.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解析:选D。四则材料没有一则能反映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故A项错误;只有《管子·小匡》《汉书·食货志》提到了齐、魏,故B项错误;只有《商君书》提到秦国,但说的也并不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四则材料均说明了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故D项正确。‎ ‎10.(2019·武汉调研)《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 解析:选B。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关的商业活动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当时的社会转型,且并未涉及经济管理,故C、D两项错误。‎ ‎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传统的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分异令”的规定,这一规定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但并不能保障国家财政收入,这一规定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故A、B、C三项错误。‎ ‎12.(2019·湖北八校联考)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B。据材料“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得出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皖南八校联考)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做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解析:(1)据材料一“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等信息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归纳。(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从户籍制度的延续、等级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因素,从制度、经济、思想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原因:诸侯争霸,列国称雄;征调赋税、劳役;征集兵员扩大兵源,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 ‎(2)特点:等级性、地域性、世袭性。‎ 主要因素: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 ‎14.(2019·烟台模拟)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3.2 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 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加以说明。‎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回答。(2)因素联系材料“社会和思想状况”以及所学,可以从思想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3)第一小问研究视角可以从史观入手,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二信息“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3)示例 研究视角: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 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