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2)
单元提升课(九) 视角1 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 (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 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 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 (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农村和城镇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到放开,主要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人们的户口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问题,不是人口结构的变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3 主流思潮——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知识点拨】 中共八大后,中共中央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党中央虽然进行了调整,但随后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3】 (2016·山东潍坊检测)下图为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B.无偿调拨违背群众意愿 C.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D.公共资源存在严重浪费 解析 材料“调原料”“调车调马”“调锅灶”“调木料”说明在人民公社体制体制下,实行无偿调拨,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4 主流思想——改革开放 【知识点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考题例证4】 (2017·江西鹰潭模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解析 材料“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说明坚持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B项,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初期“左”倾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1.“一五”计划的特点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 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材料反映了费正清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说明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 2.“一五”计划的成就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解读】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迅速发展,195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钢、电力、煤炭、石油等产量增加较多,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等新产品制造成功。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解读】作者论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的弊端。(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说明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2)在分配方式方面,平均主义严重。(3)不允许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的存在。(4)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作者描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迅速推广,因为这种制度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5.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解读】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首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0年代中期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新中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新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解读】本段材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1)邓小平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对经典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动力。(3)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