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吉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吉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吉林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清代不可能有丞相,因此D项错误。其它各项都是符合史实的,是正确的。故选D。A符合该作品的内容和特点。B符合隋唐政治制度的内容。C符合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属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标志历史事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铁骑文明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在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排除;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启开始,不属于材料所述时期,符合题意。故选D。‎ ‎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 ‎4.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 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 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 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 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520年”“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可知,这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路进行了物种的交流,原本生长在南美洲的玉米,在欧洲就可以买的到,最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故D项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A项错在“资本家种出了玉米”,排除;玉米原产于美洲,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玉米,B项错误;玉米原产于美洲,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玉米,并非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故C项错误。‎ ‎5.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材料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只能是太平天国采取的资本主义措施,即《资政新篇》的颁布,所以本题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6.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②都是在中共努力下促成的 ‎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即20世纪 三四十年代,①与题意不符;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把中国共产党下辖的三个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努力下促成的,②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两次国共合作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④正确;故选B;A、C、D错误。‎ ‎7.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BD项要遵循经济规律是指的经济建设方面;C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的教训 ‎【名师点睛】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民主化指的是人民享有一定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故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如法美等国确立共和制;BD项是对英国政局的影响。‎ 点睛:要紧扣题目所述的“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一句进行选择。‎ ‎9.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④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1927年召开于武汉的八七会议,排除③,其他均是遵义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故B正确。‎ ‎10.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 ‎【名师点睛】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平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理统一”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2.“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 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 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 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 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说明美国在70年代想要与中国对话沟通,以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两国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A项;“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表明美国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利益并不阻拦,遏制政策也有所改变,故CD两项错误;‎ ‎1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是指 A.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C. 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 D. 太平天国运动与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符合题意;A、B与材料“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不符,A、B错误;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14.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 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 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不是辛亥革命,所以,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就是D。另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并且和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吻合的。‎ ‎15.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A. 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 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 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 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概括题意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用类似抽签的方法选出国家管理者的危害比用这种方法选出舵手、建筑师等人的危害要大得多,舵手、建筑师尚不能用此方法去确定人员,更不用说用此方法去选择管理国家的人,因此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选举 ,A C D三项表述的观点与题意不符合,故选B项。‎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是解题的基础,本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模式。学生应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机会均等等特点。‎ ‎16. 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所创的三喜牌香烟大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由此,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嫉妒,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昌牌,将对南洋兄弟公司提起诉讼。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改名为“喜鹊”牌,并将原因公之于众,舆论哗然,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的销路反而更好,从上诉材料可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 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B. 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 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无法得出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结论,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及所学,“舆论哗然,咸抱不平”“销路反而大大见好”说明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说明了民族工业相对弱小及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ABC选项排除。‎ ‎17.19世纪后期,青岛、烟台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章丘、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900年 ‎ ‎1915年 ‎ ‎1920年 ‎ ‎1924年 ‎ 山东章丘 ‎ ‎0.1% ‎ ‎35% ‎ ‎45% ‎ ‎50% ‎ 山东济阳 ‎ ‎0.2% ‎ ‎15% ‎ ‎25% ‎ ‎40% ‎ ‎ ‎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花生种植面积在增强,这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有一定的关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且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也在增加。故①③④,B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的说法错误,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CD。‎ ‎1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 民国从未试图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 辛亥革命未在农村造成影响 C. 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D. 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早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二农村百姓家的对联依旧对“皇帝”歌功颂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正确;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就是试图要改善民生,A说法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D与材料无关。‎ ‎19.下表为20世纪初华商所创办的轮船公司的运输能力简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1911年 ‎1921年 船只 装载量 船只 装载量 ‎1092只 ‎147087吨 ‎2332只 ‎489100吨 A. 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 B. 国内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运输能力的发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促进航运业发展 D. 轮船公司盲目扩大规模使运力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表格显示1911年的信息和1921年相比,1921年在船只和装载量都大大超越了1911年,说明国内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促进运输能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A中民营错误;C中放弃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盲目扩大规模,不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近代经济变化•轮船运输业 ‎【名师点睛】‎ ‎20.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A.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 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 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 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答案】C ‎【解析】‎ ‎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说法片面,欧洲国家并非仅靠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1.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B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C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 ‎【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④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2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在四个选项中,B选项因为朝议并没有法律化,不能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而C、D选项皆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23. 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暖是朝廷驸马,一天小两口吵架,郭暧道:“你老爸是皇帝就了不起了?那是我老爸不愿意做才让你爸做的。公主回宫告状,代宗说:“郭暧说的是实情,如果郭子仪想当皇帝那皇帝就是他的了。”郭子仪知道这事后,把郭暖绑起来亲自带到皇帝面前发落。代宗安慰说:“小两口吵架,你就装听不见就行啦。”这件事说明 A. 代宗为人宽厚善待大臣 B. 君主专制逐渐衰弱的历史趋势 C. 郭暖确实有错应该治罪 D. 君臣关系没有严格到君为臣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大意为社会地位卑贱的人都开始崇尚奢侈,逾越制度的制约。所以穿衣戴帽这一套,地位高的和地位低下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材料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正确。A材料并没有涉及理学影响,故不选。B材料中也没有没有体现政府的监管,不选;C项材料根本没有提及,也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在这段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 A. 行省制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 行省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 C. 元代立国后放松了对国家的军事建设 D. 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可以看出不存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A项排除;虽然材料中“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但是与现在的派出所有本质的区别,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可得出是加强了军事,而不是放松,故C项排除;“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说明了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5.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 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 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 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 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段材料体现出由于政治制度的落后导致军事制度、军心、民心无法上下通达,国内不能聚结力量,因此无法与近代化的日本抗衡,故C正确。A、B不能准确反应材料内容,不选。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26. 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阶段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 B. 第一阶段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为开端 C. 第二阶段到甲午战争之后结束 D. 第三阶段开始于一战以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学者的观点应是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二阶段到甲午战争为开端;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清政府的新政中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故A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 1940年,在山西蟠龙镇,彭德怀亲自指挥一二九师三个旅围攻日军一部300余人,苦战一天,仍有约60名鬼子逃脱,一二九师伤亡2000余人。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2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18具掷弹筒。材料说明 A. 国共合作是八路军想取得胜利保证 B. 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 C. 由于指挥上的错误导致战役的失败 D. 需要大规模的外援才能战胜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国共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保证,而材料只是反映一场战役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2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18具掷弹筒”,说明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指挥上的错误,故C项错误;需要大规模的外援才能战胜日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8. 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 A. 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 B. 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 C. 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 D. 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从题干中提取的关键词句为:“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以及“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这说明毛泽东要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故A正确。C与史实不符,B、D与材料观点相悖。‎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上海)‎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合计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10142‎ ‎1919.5—1920.4‎ ‎34177‎ ‎138996‎ ‎173173‎ 增减 ‎—36714‎ ‎+99745‎ ‎+63031‎ 结合历史形势,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 C. 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 D. 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15年,日本为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强迫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故C正确;据材料“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上海)”可知,材料是反映的是日本纱和印度纱1918—1920年的进口情况对比,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国际关系”无关,A、B、D错误。‎ ‎30.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示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因此C 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 ‎32.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33.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 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 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D. 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违背了生产规律,挫伤了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导致人们走向了太平军的对立面,这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B正确;A反映的不是材料主旨;C与材料无关;太平天国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的利益,D违背史实。‎ ‎34. 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 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 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 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D. 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状况。由材料关键信息“1974年,‘三个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逐渐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日、中美相继建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抛弃阶级斗争思想、“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排除AB;D项本身错误,此时仍然属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期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系列状况 ‎【名师点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要把握住“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内涵及表现。把“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及影响”纳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来认识。另外,要注意准确区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实现正常化。前者,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者,即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二、材料分析题 ‎35. 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 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 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 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 ‎(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 (4)班级要出一黑板报,介绍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史,请你给上面的材料起一个标题。‎ ‎【答案】(1)1902年兴办实业的主要原因有:①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实业能使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机;②在沪、港、粤期间看见外资企业获利颇丰,认为办实业能赚大钱。首先投资面粉业是由于:①清政府规定面粉行业可以免税;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破坏了农业,北方出现粮荒,同时在中国的联军以面食为主,这些使面粉的市场很大;③投资小,见效快。‎ ‎(2)①资金问题②当地封建乡绅势力的破坏和阻扰工厂建设,他们认为工厂破坏地方安定,破坏了风水。③销售问题。 ‎ ‎(3)表现在一是工厂的规模扩大,二是工人人数大大增加,三是从面粉业向纺织业发展。‎ 迅速发展的原因有:(1)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农桑、奖励实业的政策,极大鼓舞了荣氏兄弟发展实业的热忱;(2)抓住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轻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和中国人民掀起的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的有利时机。‎ ‎20年代受阻原因:(1)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2)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 ‎ ‎(4)评分要点: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注重标题的历史性与简洁性。‎ ‎【解析】‎ ‎(1)根据“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 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联系近代实业救国热情回答。‎ ‎(2)根据“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由于技术不够”“保兴粉销路不畅”概括。‎ ‎(3)方面:“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概括总结;社会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即可;受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4)综合四则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态拟出标题。‎ ‎36.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什么? ‎ ‎(2)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列举其中三项重大成就。‎ ‎(4)当今世界格局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形势下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答案】(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 ‎(3)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其中“一边倒”是核心。‎ ‎(2)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 ‎(3)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其中三项重大成就: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格局的突出特点是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7.阅读下列材料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及罗马法的实质。‎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 ‎(4)成果: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实质:维护奴隶主利益和维护奴隶制度。‎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可知,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中国古代法律的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据材料“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可知,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 ‎(2)不同:据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可知,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据材料二“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可知,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据材料二“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可知,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据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3)成就:据所学可知,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两项主要成就是1949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 ‎(4)成果:据所学可知,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实质:据所学可知,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 ‎38.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杜鲁门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有哪些目的?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其标志着什么?‎ ‎(3)三则材料反映出美国在战后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1)措施和目的:材料二:实施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苏联。‎ 材料三: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根本目的:称霸世界。‎ ‎(2)苏联措施:1955年,同东欧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或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政策:冷战政策。‎ ‎【解析】‎ ‎【详解】(1)措施和目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实施杜鲁门主义;目的:结合所学可知,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援助西欧复兴经济,最终控制西欧。根本目的:据所学可知,美国目的是称霸世界。‎ ‎(2)苏联措施:据材料三可知,美国建立了“北约”。针对北约建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据所学可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政策:据所学可知,三则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战后初期采取的冷战政策。‎ 三、简述题 ‎39.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首选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答案】原因: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手工工厂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生产技术,英国圈地运动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力,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原始的资本,英国自身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解析】‎ ‎【详解】原因:据所学可知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英国自身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工业革命首发英国。‎ ‎40.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作用: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西方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影响:促进西方世界的发展和富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世界面貌。使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解析】‎ ‎【详解】作用: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影响:本题可从两方面回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方面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首先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世界面貌。‎ ‎41.简述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德国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 ‎【答案】(1)原则:美国的1787年宪法,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中央集权原则以及联邦与州分权原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 ‎(2)过程:1871年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特点: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 ‎【详解】(1)原则:据所学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主权在民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及联邦与州分权原则等。‎ ‎(2)过程: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并于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特点:据所学可知,的一直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民主立宪为虚,君主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军国主义色彩。‎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