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学科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将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题卷的密封栏内。 3.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题号处作答,答在试题 卷上无效。 4.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为9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4.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6.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 A.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 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7.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 A.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B.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C.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8.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 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9.韩愈认为儒家的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 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 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 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 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10.“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经世致用 C. 知行合一 D. 明道救世 11.《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 A. 万物同体 B. 致极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 12.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 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D. 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13.(题文)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1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15.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A. 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 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 以个人判断为标准 D. 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16.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B.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 C. 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D. 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 17.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18.1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笔下可说是尽善尽美,但自19世纪以来,英、美基督徒却将其变成了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的代名词。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出 A. 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入 C. 西方经历了剧烈的观念变动 D. 西方世界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19.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 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20.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 社会契约 B. 人民革命权利 C. 君主立宪 D. 三权分立 21.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基督仅禁止人作恶,而孔子则劝人行善,孔子比基督高明得多,所以人应该遵循“既不使别人痛苦,也不以他人之痛苦使自己快乐”的准则。由此可知,伏尔泰试图 A. 推广儒家思想,拯救法国人民 B. 揭露教会的压迫,宣扬思想自由 C. 号召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抨击教会的虚伪和封建政府的苛政 22.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 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 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 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2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 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24.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25.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第1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一种新的思想,开始于对传统权威的质疑。简单说,光明孕育于黑暗之中,并驱散黑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艺复兴:第一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转变;第二种在此转变基础上的艺术和文化运动。而且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文艺复兴也大不相同。在南方(意大利),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在北部(欧洲德语国家),人们更为关注宗教改革而不太强调各个人的优点。 ——(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少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向人们提出一种态度和思想方法,重新质疑和检验所有已被接受的观念和价值;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自我欣赏的文化精英,而是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家。 ——赵立行《欧洲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经济转变的内涵。为什么说阿尔卑斯山南方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态度和思想方法”。他们“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洪荒一变而为唐虞(尧舜),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摘自陈邦瞻(明朝)《宋史纪事本末》序 材料二 在社会史方面,唐代结束了世袭门阀对政府的支配,宋代开始了一个现代的时代,它以平民的兴起为标志。学校教育普及到县,保证了地方士人参加科举。人们能够通过受教育和应考获得仕途成功,这事实上意味着,所有能够受教育的人都是政治上有前途的参与者。 第二,在经济史中,唐宋转型是以经济秩序的根本变化为标志的。政府对商业失去了控制。在十一世纪,商业税和国家专卖商品的销售收入,在国家的岁入中占的比例,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均田制被私人土地市场所取代,而根据财产征税的两税法取代了按人头收税的租庸调制,由于南方的开发和新稻种的引进,农业产量增长了。这些发展使非士族家族私人财富的积累得到承认和合法化。 第三,在文化史上,唐代这个由虚无和消极的佛道所支配的宗教化的时代,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精英的宫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宋代的儒家引进佛教哲学更复杂的观念,为儒家的社会伦理提供更充分的基础,以此来对治佛教对儒家的挑战。 第四,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 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中国的前两次历史转型以及作者从属于第三次转型社会的依据。(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唐宋的社会转型,并简要评价。(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1.D 2.B 3.D 4.B 5.C 6.C 7.A 8.B 9.A 10.A 11.D 12.B 13.D 14.C 15.C 16.B 17.C 18.C 19.C 20.A 21.D 22.B 23.B 24.D 25.A 26.(1)内涵: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分)。 原因:①以人文主义为指导,肯定人性,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2分):②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生活和幸福。(2分) (2)态度和思想方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判断和理解事物。(2分) 影响:①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③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④鼓舞殖半殖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成为其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8分)。(如是答启蒙运动的影响,也可) 27.示例一: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4分) 理由:①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4分) ②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4分)。(总共12分)。 示例二: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4分) 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4分) 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4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8.(1)前两次:①原始洪荒向尧舜禹时代转型(1分):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中华文明时代(2分);②春秋战国向秦汉转型(1分):从宗法制分封走向中央集权,步入专制集权的小农(小私有)社会(2分)。(总共6分) 依据:在国家制度、社会风俗、政治运作、文化思想等方面(2分)。明朝与宋朝都很相似(2分)。(总共4分)。 (2)概述:①政治上,士族制衡丧失,君主独裁不断增长;②经济上,商品经济摆脱官府控制,飞速发展,平民私有财富迅速增长;③文化上,宗教文化、宫廷文化向理学、世俗文化转变;④社会上,世袭门阀向平民社会转型。总之,从唐代的门阀士族贵族走向宋代的君主——平民二元社会转型。(答出3点即可,总共6分)。 评价:①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它比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要早;②但政治的专制独裁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③进行政治改革,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化制度是有必要的。(总共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