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实验班历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农民通过社日活动祭祀土地神来表达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说明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节日传统,且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一般来说是指传统伦理道德,而不是节日习俗,C项错误;古代百姓只是借助社日活动表达希望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并非迷信活动,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的准确解读。‎ ‎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由此可以得到的重要认识是,大国的崛起 A. 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 B. 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赢得了人才优势 C. 始终拒绝技术革新是文明死亡的共因 D. 大敌当前斗争不力,以致绝望自杀是文明国家死亡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根据“‎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说明大国崛起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科技发展,大国被淘汰的原因是失去了创新的活力,故A正确;选项B中“英国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错误,排除B;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这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是 A. 是否在多个部门同时开展 B. 是否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C. 科学与技术是否紧密结合 D. 研究者是否具有突出才能 ‎【答案】C ‎【解析】‎ ‎“纺织工业……等方面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出自有经验的技工,“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作用巨大,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是科学与技术是否紧密结合,故C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关键信息“纺织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 ‎4.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知道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 B. 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C.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即小农经济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故B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有发展,故A错误。当时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当时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影响 ‎5.下图反映历史现象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江南生态环境恶化 B. 南方的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最终确立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军占领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南宋初年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故B正确;A不是主要影响,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D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了解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由此可见,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黑人奴隶的起义和战争 B.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工业革命发展的客观必然 ‎【答案】D ‎【解析】‎ 根据“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提高,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停止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选项与材料针对性不强,太笼统,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 ‎7.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上述材料中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A. 交通发达 B. 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 商业繁荣 D. 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会子的使用给商业贸易的发展带来的便利。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说明交通发达,因此A项正确;“无往而不用”说明会子使用广泛,因此B项正确;商业繁荣在材料中也有体现,因此C项正确;而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长途贸易开始出现,因此D项错误。选择D项。‎ ‎8.18世纪大部分欧陆国家均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过渡,而在科学技术方面,法国等欧陆国家完全有与英国并驾齐驱之势,但工业革命还是发生在了英国。材料意在强调 A.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强大 B. 科技并非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 C. 英国具有开展工业革命的优势 D. 欧陆国家与英国经济存在差距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强大,排除A;由材料“在科学技术方面,法国等欧陆国家完全有与英国并驾齐驱之势,但工业革命还是发生在了英国”,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具有开展工业革命的优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欧陆国家与英国经济存在差距的信息,排除D。‎ ‎9.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这些奖励政策 A. 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宪政治国 B. 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 C. 推动近代工农业布局的调整 D. 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通过颁布法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宪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14年,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D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工农业布局的调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厉条例》”得出主张农业多种经营,根据“《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并且严格限制砍伐,得出注重环境保护,故B项正确。‎ ‎10.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建设汉阳铁厂时,为了使该企业置于自己的鼻子底下,把厂建在既不就煤也不就铁的汉阳,厂址低洼,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了三十多万两白银,厂未开工,资金已远远超出原计划,欲罢不能,只好一再罗掘追加。这表明 A. 洋务派的作为不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B. 官僚的魔影给官办民用工业带来了不幸 C. 汉阳铁厂投入经费严重超出预算 D. 张之洞贪污腐败利己思想非常严重 ‎【答案】B ‎【解析】‎ 材料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根据“为了使该企业置于自己的鼻子底下”说明官僚主义为官办民用工业带来不利影响,故B正确;C项不是材料反应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张之洞贪污腐败利己思想”,排除D。‎ ‎【名师点睛】‎ 依据材料是解题秘籍,A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再有,选出材料反应的本质问题,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一般不是最佳答案,如C选项。‎ ‎11.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政策 B. 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 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 城乡居民的社会流动程度 ‎【答案】C ‎【解析】‎ 表格显示1984年左右城乡差别逐渐拉大,主要是当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企业自主权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故C正确;A不符合事实;B属于计划经济时代产物;D中流动不符合当时事实。‎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2.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 B. 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 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 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抗美援朝属于“小仁政”,发展重工业属于“大仁政”,“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一五计划完成后,故B项错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标志是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谈到要建立重工业,并没有提到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并且题干中的话应该是要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因为它是一个设想,而非结果。‎ ‎13.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 1952年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 到1956年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比例变成了零,所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比例来看1952年是个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合作社经济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是公有制的经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到1956年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中国传统婚姻观发生变化 B. 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 C.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法治建设 D. 国人婚姻法律意识淡薄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在此过于绝对,因此B项错误;这只是一部书,并未提到南京国民政府修改法律,重视法治建设。因此C项错误。 ‎ 点睛: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下《离婚法论》打广告正是说明了中国传统婚姻观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强调三从四德等传统思想,而更关注用法律来维护权利。‎ ‎15.1983年,中曾根作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日本“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B. 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C.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D. 日本右翼势力的顽固坚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决定政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之前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不希望竞争对手出现,日本不会获得美国的大力扶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右翼势力的顽固坚持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才是主要原因,而本题问的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 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 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不凭媒妁之言, 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可知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 项符合题意,AB项错误。材料“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说明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17.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其指导思想与凯恩斯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据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罗斯福新政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失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B. 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C. 整顿银行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D. 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生产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恢复正常的银行和金融秩序,有利于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业开始,在罗斯福就职第三天就下令所有银行整顿。并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业和金融秩序恢复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曾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落模工艺。‎ 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进入鼎盛时期 B 汉代甘肃西部存在养蚕业与缫丝业 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慕后室画像砖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继丝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C 下图是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佣”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说明唐代已经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 ‎“南海号”是一艘南宋初期的古沉船,整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 中国古代造船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汉化砖是原始史料,可以佐证历史的事实,“驱鸟护桑图、采桑图:慕后室画像砖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继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说明当时存在养蚕业与缫丝业,故B正确;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顶峰,故A错误;彩瓷是清朝时期出现,故C错误;D结论中的始终领先说法绝对,排除。‎ ‎19.某西方学者指出:“当(俄国)几百万人在乡村挨饿时,年轻的共产主义者把苦难和恐惧的这些年当作英雄时期。这些年出生的婴儿许多都取了诸如‘小五年’(为女孩)和‘计划’(为男孩)这样的名字,以此反映他们父母的政治倾向。”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困难 B. 工业化建设激发民众生产生活热情 C. 法西斯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 D. 农业改革失误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这些年出生的婴儿许多都取了诸如‘小五年’(为女孩)和‘计划’(为男孩)这样的名字”可知当时斯大林时期倡导进行工业化建设,推行五年计划,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热情,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俄“一五计划”时期,不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时期,故A项错误;这时并未出现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侧重于工业建设,并未涉及农业改革,故D项错误。‎ 点睛:从“小五年”“计划”可看出这是工业化建设时期苏联人们的精神状态。斯大林实行计划经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由于经济发展失衡,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是苏联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热情却很高涨,将这段时期当做“英雄时期”,并用政治用语给孩子起名。‎ ‎20.我国供应粮油等的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一直到1993年才退出流通。然而,凭票供应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二战中,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曾凭票配给一些生活必需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二战中放弃了市场而实行计划经济 B. 欧美国家此举旨在刺激社会消费 C. 票证是物质匮乏的产物而非计划经济特有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答案】C ‎【解析】‎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市场经济体制,二战期间凭票配给一些生活必需品是战争期间的特殊现象,排除A;欧美国家此举旨在缓解日用品供应不足的矛盾,排除B;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忙于战争,物质匮乏,所以需要凭票配给,故选C;欧美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 ‎2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由于美元是国家储备货币,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各国必须保留美元储备,以便当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美元储备来进行偿付,而美国却可以直接用美国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 A. 保证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比率 B. 对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极大威胁 C.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回复与发展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美国却可以”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元是有特权的,即材料强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是强调美元的特权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体系,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威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非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22.唐文宗在开成年间(836~840年)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然而夜市仍在发展,以至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朝廷只得听之任之。夜市的发展使禁夜制度无形中受到破坏。晚唐诗人薛逢生动地写道:“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这表明 A. 唐代的市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 唐文宗放弃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 唐代市的发展冲击了封闭式的市场模式 D. 唐代的商品经济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唐代有严格的市坊制,所以说唐代的市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不当的,排除A;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B;材料“夜市仍在发展” 和“洛阳风俗不禁街”表明,唐末商业活动冲击了封闭式的市场模式,故选C;单凭市的发展,不能断定唐代的商品经济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排除D。‎ 点睛:所学的基本结论是判断选项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以宋代为界,之前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故排除A;而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3.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B. 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C.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D. 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的过激行为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32—1933年……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方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故大量屠宰牲畜,故B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国内,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大量屠宰牲畜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早已结束,故D项错误。故选B。‎ ‎24.《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A.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 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 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经济全球化使政治冲突减少,这是因为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存在就会减少政治冲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而不涉及多极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下列示意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在二战前后发生的变化。对此认识不准确的是 A. 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C.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D. 货币体系从无序到有序,美元中心地位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货币体系的变化。根据题干图片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 美元挂钩和美元处于中心位置的内容可知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 的恢复,所以A 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排除B;货 币体系从无序到有序,美元中心地位确立,故排除D;该体系在20 世纪70 年代崩溃,没有一 直存在,故选C。‎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并说明“不变”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变”的具体措施。‎ ‎【答案】(1)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农业技术进步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答到四点即可得分)‎ ‎(2)“不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保持不变或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变”的原因: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经营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现今农村生产力水平,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变”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完善”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土地产权不明确等。‎ ‎(2)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谐,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 ‎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 ‎(2)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构成。‎ 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注意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来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新现象,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可得出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从“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的信息可得出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第二小问原因,可联系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来思考。‎ ‎28.自古以来,中外城市规划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明清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地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 ‎——摘自《中国城市建筑史》‎ 材料二 ‎ ‎ 早在16世纪,伦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成为英国国内产品的主要输出港口、进口货物的主要口岸、国际转运贸易的中心。‎ ‎……19世纪30年代,英国进入铁路时代,伦敦成为新兴铁路网络的枢纽。……伦敦作为英国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得益于蒸汽火车的推广、铁路交通的普及,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摘自《后工业化时期伦敦创意产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城中对“市”的规划有何变化及这一变化对当时的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伦敦城兴起的两个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形成这两个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答案】(1)核心思想:“礼”或等级。‎ 不同:唐:市被固定在常设商业区;宋则分散在居住区(宅屋之间),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工商业市镇兴起。‎ ‎(2)第一阶段:特征:进出口主要口岸和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历史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英国处大西洋航路中心。‎ 第二阶段:特征:新兴铁路网络的枢纽和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历史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工业化及工业化城市的兴起及铁路交通的发展,伦敦城输出商品购入原料的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采分点在工业革命或铁路交通)‎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可以第一小问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是“礼”;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市与坊是由明显的界限,而宋时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据此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第三小问的思想文化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可以从唐诗、宋词与理学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2)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划分为“早在16世纪”“19世纪30年代”两个阶段,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及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