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14开放型非选择题——提取信息_阐释现象类(作业)
训练14 开放型非选择题——提取信息·阐释现象类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您想,他(朱)看到了什么?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秸,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旁有两个木墩子。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五点半就到那里去,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得替她做。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说着就痛哭起来。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阐释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情节:杰克已三年多没有工作,但是他的妻子却在工厂工作。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造成工人失业,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问题。 阐释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工厂机器的操作不需要很大的体力,资本家可以付极低的工资给妇女,让她们进入工厂工作,但也使男子失业现象更加严重,这反而加剧了工人家庭的贫困,也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公元前5世纪 希腊史学家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4世纪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1304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1739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1793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1895年 威廉二世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武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1993年 美国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1997年 日本堂义宪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 ——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①地理交通自然因素。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一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②中国的国家实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羡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③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美国学者芒罗宣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总之,我们应坚持走中国道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辩证看待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大事年表 时间 变动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6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791年 完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3年 设练兵处,划一全国新兵训练;成立财政处,谋求统筹全国财政;设立商部,将矿物铁路总局并入。 1905年 设立巡警部,统理全国警务;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 1906年 撤销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裁撤军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的责任内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表反映了清代中央机构的多次改革,请提取清朝中央机构改革发展的态势,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说明。 答案 示例一:态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集权,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近代化趋向。 阐释说明:清前期,为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统一,巩固统治,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也表明该制度渐趋腐朽,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朝中央机构逐渐近代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且其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示例二:态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职能相对稳定,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职能变化较大。 阐释说明:清前期,为维护统一,强化集权,中央机构出现了一些改革,但设军机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均是围绕着加强君主专制,且职能相对稳定。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政府中央机构多次变化,且出现多种近代职能的机构,如总税务司署、总理衙门、外务部、学部、责任内阁等。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且清政府对中央机构的近代化改革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 19世纪末至一战前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謇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 106万美元。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一战期间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都相对减少,美、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要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先后创办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示例二 论题: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兴起办厂热潮,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示例三 论题: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 阐述:一战期间,虽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国和日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发展的最高峰。而民族工业出口的增加,又为欧洲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 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北约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十余年来,北约对其军事战略以渐进方式进行调整,其目前的大致轮廓是: 对象及目标——由应对特定国家—集团行为体,转向应对被认定(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的“失败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角色与任务——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反恐和防核扩散等成为迫切的首要任务,消除“失败国家”引发的安全威胁和危机以及善后处理,保卫和推动“民主”亦是重要任务。 范围及手段——由区域内行动转向区域外行动,由运用军事手段转向运用多种手段(对话、合作、防务等)。——刘惜戈《北约军事转型述评》 依据以上材料,从北约转型的角度提炼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不再以苏联和华约为主要的应对对象和目标。 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示例二:信息:北约的角色任务进一步多元化,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 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种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出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示例三:信息:应对危机手段由军事转向对话、合作等,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以外。 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及北约东扩等因素的影响等。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茅盾的小说《春蚕》是一篇反映春蚕丰收成灾的农村主题小说,发表于1932年11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六十岁的老通宝年轻时,他家就因为养蚕年年都好而“发”起来,“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桑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老通宝自从看到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通宝家败下来了,“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一:情节:老通宝年轻时依靠养蚕发家致富。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世纪末我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随着民族丝织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民才大规模地养蚕卖茧,成为主要副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并使一部分农民稍稍富裕起来。 示例二:情节:春蚕丰收,老通宝家却日趋衰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商品价格下跌。概述和评价: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国际帝国主义为摆脱危机,加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向国外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丝厂的减产停产。丝厂主和茧商拼命压低茧价,以剥削蚕农作为补偿,蚕农陷于破产的境地。这就是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的真实。1932年的春蚕丰收成灾有着更深刻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根源。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潮流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国家扩散,凭借本国自身积累的资本主义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起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英国现代化模式影响了西欧和北美,他们步英国的后尘走上现代化道路,与英国一样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包括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1775年北美独立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它们是早发内生型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后,这些国家开始把第一产业的某些部分转向其他地区,把从非洲到东南亚的边远地区变成贸易殖民地,把拉丁美洲变为自己的热带作物种植基地和矿石开采基地,摧垮当地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第一次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世界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是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信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一起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 历史现象: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概述和评价: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政治前提,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英国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而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大大发展了英国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最早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成为世界上最强最大的殖民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8.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 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的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工业化基本完成 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推进“币制改革” 20世纪40至60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 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就有曲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两大趋势;欧洲共同体影响力增强 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相得益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20世纪末21世纪初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欧洲联盟成立,欧元问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推动力是资本输出。 阐述: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相应地,列强侵略方式也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推动了列强抢占和瓜分投资场所;中国被列强视为理想的投资场所,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因此,资本输出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推动力。 示例二 论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促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阐述:大危机使美国经济濒于崩溃,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用提高银价的方式来刺激其他国家的购买力,这样就可以向这些国家倾销美国过剩的商品;中国白银外流,对经济影响很大;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宣布“白银国有”并实施法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倾销,但也使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得以膨胀。综上所述,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国际背景之一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