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考历史试题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于商周时期,“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从”的本意是跟随;“王”的本义为天子、君主;“国”在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侯”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分封制下诸侯和周天子形成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诸侯有随同天子作战的义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文字涉及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形成中的重要环节,与图示信息无关;D选项错误,内外朝制始于汉武帝,是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制度,与图示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 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 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 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 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秦汉时期设丞相一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丞相位高权重;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选A。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还可以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3.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 什伍连坐 B. 郡县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皇权独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制度是西汉创立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4.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故B正确;A项太笼统,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排除;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 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 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 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 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雅典军事官员不同于行政官员,他们需要有较高的军事才能,要面对战场多变的环境,需要在战场上有更大自主权执行职务,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而这些并不是能通过抽签就能选出理想的人选的,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不是通过抽签而是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有可能连选连任。故C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 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 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 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D. 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柏拉图所说的“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表达的是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弊端的反思,故选D;C项与题干意思相反,AB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7. 《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制度 B. 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 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D. 此规定包含的某些原则具有永恒价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关键信息是年龄的界定在“14岁以下”,表明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和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在法律层面上,此规定有利于规范审讯制度。“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既包括自由人也包括奴隶的子女,A理解错误。其他的几个选项都符合题干或者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评价 8.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 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 乙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C. 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 丁主张废除原法律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答案】D 【解析】 略 9.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 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代议制即是选举产生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权力。故选D。A项错误,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B项是说的是美国的政体特点;C项说法正确,但是主要是从政权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的,材料主要说的是代议制方面的问题。 考点:近代西方政体 点评: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两大类,一类是共和制,一类是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不管什么样的近代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核心的,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相同的政体类型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10.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内容“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即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①中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法律制度,《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排除。 11.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 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 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 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 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解析】 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都不正确。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12.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 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C.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D. 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总统由参议两院的联席国民议会按多数票选出。故B项正确。英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需由英王任命。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约。故C项错误。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故D项错误。 13. 某班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 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B. 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C.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 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君主,因而不存在从君主制过渡的可能,英德等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非共和体制。因此B项错误;A项正确,从思想上经历了由神学迷信到科学理性的转变;C项正确,从经济上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社会的转变;D项正确,政治文明历程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的过程。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古代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14.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选D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C.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戊戌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由器物到制度的开始,但A项不符合题意;B项也是深入制度层次,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盲目排外,C项不符合题干观点,但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制度深入思想层次,符合题干观点,但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认识 16.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都发生在19世纪末,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CD项排除,因此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辛丑条约 17.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图)。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劳动力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发生,逃避斩获 D. 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19年5月”、“上海许多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荒废学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学生通过罢课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因此出现题干中的现象,由此可以知道,引发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A选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1919年5月”“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荒废学业”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五四运动,而不是国民经济崩溃,学业难继,故D选项错误。 18.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A. 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 C. 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 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国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讲,指出当前俄国的特点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政权应该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退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等,故B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9.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工人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D项正确;《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项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故C项错误。 20.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指的是 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政党能够实现合作。“内部条件”是指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国际局势”是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成立,推动两党第一次合作,故B答案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21.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与对淞沪抗战作用的掌握情况。由材料中的“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可知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次会战是失败的,不是胜利的,所以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的要求,所以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淞沪抗战的积极作用 22.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 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 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 “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答案】B 【解析】 ““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显然是注重执政党建设问题,B正确;A是土地革命时期;C是革命道路探索问题;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法治建设。1954年宪法的颁布是这一时期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故选C。A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B项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D项不是法治建设的内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依法治国 24. 南方网记载,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 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 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建立和健全“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故D 项正确;ABC项都有所体现,但不符题干“主要反映”,故错误。 25.近年来,我国农村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都会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村委领导岗位,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 开辟了直选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 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B 【解析】 A项,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故A项错误。B项,村级民主选举是体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达到90%以上,说明我国村民选举具有广泛性。故B项正确。C项,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的,村民选举表明他们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C项错误。D项,在我国,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行使国家权力,并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6.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 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双赢 C. 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 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的意思是两岸实现经济合作,内涵是期望实现通商和通航,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合作关系,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全面合作显然说法绝对。 27.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等。二战后“美国在西方联盟中霸权”的具体表现有 ①组建北约 ②建立欧盟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联合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对抗苏联,实现美国的霸权,美国在军事方面组建了北约,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以遏制苏联,故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欧盟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与美国无关;联合国是二战结束后出现由反法西斯国家成立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与美国建立霸权无关。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8.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 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 二战结束后德国重新崛起 D.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结束后德国重新崛起主要是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依靠的是和平的方式崛起,而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均是和战争密切且相关的,所以,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只能是选项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德国重新崛起 29.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不结盟运动 B. 联合国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道德力量,强调……和平共处原则。”与不结盟运动宗旨相似,即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大或安理会等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关税或贸易等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联合等信息,D项排除。 30. “弱国无外交”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离我们远去。六十年的外交实践证明,正确的外交政策是取得成就的关键。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①④②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略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推翻满清,实行共和。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废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推翻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1)从材料“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中可以概括出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的思想。从材料“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到“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中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要注意从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一角度去分析、归纳。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32.阅读下列材料: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和对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的认识。第(1)问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创办官立事业”等可以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要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省略号前后和两个省略号中间的第(3)问主要考查从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得出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的国度。根据材料主要吸取成功的经验和总结失败的教训。 3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国际背景。 【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第(1)问,“不同认识”,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得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第(2)问,“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信息“1939年9月”和材料二的信息“这一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种认识的背景有:英法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种认识的背景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等。 点睛: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本题一改以往选做题中7-8,5-9 分的分值分配,体现了高考命题大胆的变化。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34.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答案】(1)理由: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判断:没有真正实现。说明: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解析】 (1)重点理解概括“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即可答出相关要点。 (2)结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的专制、复辟行为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