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9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83张)
考向揭密 • 素养突破 压轴大题 • 题型增分 通史整合 • 精要必备 目 录 ONTENTS C 4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步 建通史 通史思维 —— 把握历史特征 第 9 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 —— 近代中国的觉醒 与探索 阶段特征 南 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27—1949 年 ) ,主要处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阶段。 政治 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通过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独立的任务。 经济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 考向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 (2015· 高考山东卷 ) 1925 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 年 9 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 “ 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利 解析: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不是更名的原因,故 A 项错误;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成果,并不是更名的原因,故 B 项错误;注意两个时间 “ 1925 年 ” 与 “ 1928 年 ” ,这是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的时期,由此可见更名的原因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故 C 项正确;红军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利的时间是在 1934 年,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 (2019· 高考海南卷 ) 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 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 ” 。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1935 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5 年 8 月,中共发表了 《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 ,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1935 年 12 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并最终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本题选 C 项; A 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B 项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排除 A 、 B 两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的前期,而到了 1935 年 12 月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时候,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了抗日,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 (2014· 高考山东卷 ) “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 它描绘的是 ( ) A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 .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解析: “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 “ 北方山岭 ” 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 “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 “ 民族武装起来 ” 信息不符,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 “ 北方山岭 ”“ 长江原野 ”“ 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 ”“ 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 ” 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故 C 项正确; “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 ” 不符合 “ 民族武装起来 ” 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 1 中华民族的觉醒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 (1) 鸦片战争 —— 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 甲午中日战争 —— 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 五四运动 —— 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 抗日战争 —— 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 新题预测 ] 1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 )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解析: 材料 “ 广大人民群众 ” 包括无产阶级、学生、市民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是其中一部分,故 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之后,故 B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五四之后 1921 年,故 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促使民众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1937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拜祭黄帝,在祭文中写道: “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官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 祭文中更多用 “ 始祖 ”“ 吾华 ” 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 .注意改善和国民党关系 B .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C .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D .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解析: 祭文中更多用 “ 始祖 ”“ 吾华 ” 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 D 项;材料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改善和国民党的关系,排除 A 项; 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早在这时就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 B 项;材料没涉及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排除 C 项。 答案: D 视角 2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1 . 从中国特色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1) 梳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路线、方针和政策。国民大革命 ( 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 国共十年对峙 ( 国共关系破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全民族抗战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 )—— 解放战争 ( 面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其中涉及的军事斗争策略、国共关系、土地政策的变化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领域。 (2) 从 “ 走俄国人的路 ” ( 效仿俄国 “ 城市中心论 ” ,屡遭挫折 ) 到走自己的路 ( 毛泽东开创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其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等。 (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成为今天筑造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1) 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 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5)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全民族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定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实行耕者有其田,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 新题预测 ] 3 .学者李里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改时中国共产党 ( ) A .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 .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 C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发展党的组织,不是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和扩大及建立党支部规模,体现了当时注重对基层组织的建构,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扩大党的领导,不是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 . 1931 年底,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 《 红色中华 》 报开设了 《 问题与解答 》《 法令的解释 》《 苏维埃建设 》《 苏维埃法庭 》 等多种法制栏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 .重视以法律形式来巩固革命政权 B .照搬了苏联模式的法律制度 C .以法律为手段开展对敌斗争 D .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 “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 《 红色中华 》 报开设了 《 问题与解答 》《 法令的解释 》《 苏维埃建设 》《 苏维埃法庭 》 等多种法制栏目 ” 相符,故 A 项正确; B 项中 “ 照搬 ” 是错误的,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属于巩固政权,并非敌对斗争,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D 项表述中 “ 已经 ”“ 完备 ” 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 3 近代为实现中国复兴梦留下的精神财富 (1)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 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3)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新题预测 ] 5 .美国记者哈里森 · 索尔兹伯里在 《 长征 —— 前所未闻的故事 》 一书中说: “ 从红军 1934 年 10 月 16 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2016 年 10 月 21 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到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哈里森与习近平均着重强调 ( ) A .长征胜利,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B .长征实现我们党的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长征精神的巨大作用 D .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解析: 哈里森 · 索尔兹伯里强调的是长征在精神上对之后中国革命的影响,习近平也强调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均在强调长征精神,而不是长征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故 A 、 D 两项错误, C 项正确;我们党的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故 B 项错误。 答案: C 6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 “ 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 ” 他表示要秉 “ 先国难而后私仇 ” 的大义,拥护国民党中央参加抗战。这一态度表明 ( ) A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 .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 .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D .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解析: 由材料 “ 抗战图存 ”“ 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 ” 可知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故选 A 项;材料反映国民党中央的抗战得到桂系军阀的拥护,不能说明国民政府威望高涨,排除 B 项;军阀派系代表不同的利益,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 C 项;抗日战争开始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而非卢沟桥事变,排除 D 项。 答案: A 考向二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 1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 “ 喜字纱灯 ” , “ 旗袍 ” 又有 “ 钢琴曲 ”“ 白纱 ” ,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 A 、 C 两项;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 。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 本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之后将纺织企业国有化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 D 项正确;材料强调成立 “ 国有的中纺公司 ” ,与民族企业概念内涵不符,也与轻纺工业政策关联不大,可排除 A 、 B 两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早在抗战时期就日益萎缩,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视角 1 中国现代化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 年 )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1927—1937 年 )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 “ 关税主权 ” ,设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 “ 法币 ” ,进行了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 新题预测 ] 1 . 1941 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 1943 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 ) A .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 .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 .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解析: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故 B 项错误;抗战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没有出现转移的趋势,故 C 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1932 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 “ 抵羊牌 ” 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棐卿 ( ) A .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 .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产品的质量,材料强调的是实业救国的精神,故 A 项错误;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是在甲午战后,故 B 项错误; “ 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 ” 表明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故 C 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重视企业精神,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 2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湖南等省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工资的斗争,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 1931 年制定了土地法。土地革命实行后,农民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降低了农民租息率,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 新题预测 ] 3 .观察下面的 1934 年 10 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 (%) ,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 ) 地区 安远、寻乌、 信丰 3 县 莲花琴亭 村 193 户 龙州等 17 村 393 户 5 亩以下 70 74.6 72.77 5 - 10 亩 20 19.2 11.45 10 - 20 亩 5 3.6 3.56 20 亩以上 2 无田 3 2.6 12.22 A. 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 .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 .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革命,给予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 . 1932 年 10 月,鄂豫皖 “ 剿匪 ” 总部颁布了 《 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 》 ,规定: “ 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 ”“ 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 ” 这一规定 ( ) 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解析: 1932 年正值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际,国民党采取限制地主土地数量的措施,旨在缓和阶级矛盾,遏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视角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 . 毛泽东思想 —— 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1) 国民大革命时期: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思想。 (3) 抗日战争时期: 《 新民主主义论 》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4) 解放战争时期: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4)2012 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新题预测 ] 5 .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 “ 我们撤换了 ‘ 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 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 ” 这反映出当时 ( ) A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 . “ 左 ” 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 .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解析: 材料 “ 我们撤换了 ‘ 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 表明遵义会议纠正王明的 “ 左 ” 倾错误,不再受到共产国际的控制,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遵义会议纠正王明的 “ 左 ” 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 B 项错误; “ 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 ” 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没有涉及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 .邓小平说: “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 …… 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 中国共产党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解析: “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 …… 就成熟了 ” 此时没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 A 项错误;两次会议均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经典案例,故 B 项正确;两次会议均是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故 C 项错误; “ 中国式革命道路 ” 在 1927—1937 年已经基本成熟,材料并未涉及,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主观题素养抢分模板 ( 八 ) [ 命题聚焦 ] 抗战精神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体现。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近代中国从弱国到大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节点。在此历史背景下,近年来不仅学术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而且也成为高考的聚集热点。 [ 典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 抗日战争 ” 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 .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 .平型关大捷 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 《 论持久战 》 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 《 新民主主义论 》 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 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分析;或者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也可以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强调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全面、客观反映抗日战争的全貌,国共两党和正面、敌后战场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可以增加“美国对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一目,理由从加速日本投降来分析,或者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目强调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可 以压缩“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可以增加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的内容,强调中国抗战的国际反法西斯性质。 建议二:增加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一目。 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显示的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建议三: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 建议四: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 点评 ]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为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上都为这场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在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这是打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教科书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影响后的主流观点,因此从这两个角度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论据充分、思路开阔。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建议: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的内容。 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民党军队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史实。 [ 点评 ]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尤其在抗战初期,积极抗日更是国民政府的主要方面。因此从这一角度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建议:增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内容。 理由: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 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及各同盟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合作精神。 [ 点评 ] 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抗战恢弘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过去很多因素,这段历史却未能列入历史教科书,少有人知。因此从这一角度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不仅更能完整反映抗日战争的全貌,也能充分体现考生的历史知识底蕴。 [ 跟踪训练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 年 7 月 ( 一大 ) 53 1934 年 30 万 1922 年 7 月 ( 二大 ) 195 1937 年初 4 万 1923 年 6 月 ( 三大 ) 432 1940 年 80 万 1925 年 1 月 ( 四大 ) 994 1945 年 4 月 ( 七大 ) 121 万 1927 年 4 月 ( 五大 ) 5.7 万 1947 年 12 月 270 万 1927 年 4 月后 1 万 1949 年 10 月 448 万 1928 年 6 月 ( 六大 ) 4 万 —— 摘编自孙应帅 《 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 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 ( 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解析: 表中列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在不同时期的数据,由此留给我们不同的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的奥秘。第一个角度,从不同时期党员人数的突然增减来进行原因探究,比如 “ 1927 年 4 月 ( 五大 ) ” 和 “ 1927 年 4 月后 ” ,就得联系国民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第二个角度,以其中某一段时间发展状况来进行分析,探究这一段时间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如从 “ 1927 年 4 月后 ” 到 “ 1934 年 ” 可以反映出 “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贡献 ” 等。 答案: 示 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的原因。 论证: ① 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 “ 四一二 ” 和 “ 七一五 ” 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利。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5.7 万急剧减少为 1 万。 ② 1934 年,由于王明 “ 左 ” 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 30 万急剧减少为 4 万。 总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精准练题 • 高分突破 点击进入 wor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