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4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尤其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部分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 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可推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建立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从原因、作用和意义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例2] (201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 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等分别概括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即可;根据中下级武士的处境和思想认识分析前期的原因;根据材料“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等说明后期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从有助于政局稳定、改革深入、近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意义: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从原因和特点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例3] (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根据材料“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得出为了减少变法阻力。第(2)问,根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地位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答案] (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特点: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1.(2019·广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得出迁移、扩建军工企业;根据材料“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得出建立资源委员会;根据材料“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得出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得出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目的是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得出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经济改革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 (1)活动: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目的: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2)影响: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2.阅读材料,回答回答。 材料 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既要镇压各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顺治帝下令“每佐领拨壮丁十名、牛四头,于(内陆)旷土屯田”,到康熙年间,政府平定西北准噶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共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 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屯田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推行屯田制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屯田制的意义。(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得出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和政府拥有大量的荒地;根据材料“既要镇压各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得出清初财政困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得出屯田种类较多;根据材料“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得出分布广泛,由内陆省份向边疆拓展;根据材料“共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得出为军事服务。第(2)问根据材料“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得出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结合第(1)问中的内容可从增加政府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增强边境开发,政治上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背景: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初财政困难;清廷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特点:屯田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由内陆省份向边疆拓展;政府主导;主要服务于军队和恢复经济。 (2)意义: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12月开始发行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但是,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咸丰五年,官票一两和宝钞一千文只能兑换制钱二三百文。同治初年,通令各省税款只收实银, 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从此,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秦子卿、任兆凤主编《江苏历代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行行纸币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知识得出西方列强侵略,白银大量外流;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得出银两和制钱不足,财政危机加剧;根据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并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得出纸币信用低;根据材料“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得出纸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严重;根据材料“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得出官员腐败;根据材料“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得出商人投机。 [答案] (1)背景:西方列强侵略,白银大量外流;银两和制钱不足,财政危机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原因:纸币信用低;纸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严重;官员腐败;商人投机。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国家经营的企业中,目前时期应实行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制度,即建立在厂长领导之下的工厂管理委员会。”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理厂矿交通等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在这些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的指示》,要求各地对国有企业中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为此,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政务院发文明令废除搬运行业中的包工头、把头、帮头等封建把持制度,建立民主化的工厂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国营厂矿还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我国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关于清理厂矿交通等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在这些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的指示》,要求各地对国有企业中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可得出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建立;根据材料“国营厂矿还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可得出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旧企业遗留的封建制度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各地对国有企业中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可得出在企业中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目前时期应实行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制度”可得出行使工人阶级对企业的领导权;根据材料“废除搬运行业中的包工头、把头、帮头等封建把持制度”可得出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等陋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建立民主化的工厂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国营厂矿还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可得出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等。 [答案] (1)背景: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旧企业遗留的封建制度等。 (2)内容: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等陋习;在企业中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行使工人阶级对企业的领导权等。影响: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