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这充分说明(  )‎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 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 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故B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答案:A ‎2.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与中国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解析:材料体现西洋建筑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及内地城市,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在中国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广大农村依然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西方建筑并不会取代传统建筑,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是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未体现其与传统建筑是否相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 ‎3.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 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 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 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 解析:集团婚礼是新式婚俗,并未被民众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集团婚礼体现了婚俗的近代化,不能得出效仿西方生活习俗,故B项错误;婚俗的变更在大城市出现不能完全说明大城市民众思想解放程度高低,故C项错误;新式简约的集团婚礼冲击着传统繁复的婚俗,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9·湖北襄阳模拟]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  )‎ A.促进了西学传播 B.有利于西装普及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社交礼仪渐西化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末到民国初年,上海居民服饰的变化,各阶层人等“竞以衣服炫耀为务”,打破了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华丽服装的传统,所以C项正确。西学传播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所以A项错误。西装普及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C ‎5.[2019·山东临沂一中模拟]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优,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可以看出这是从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的旧式婚俗向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近代新式婚俗的转变,婚俗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的转型,所以B项正确。A、D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C项中“普遍”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答案:B ‎6.[2019·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有千余家。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 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 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 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材料信息“民国初年”“1930年”“20世纪40年代”“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有千余家”反映出中国人的服饰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7.‎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9·保定市模拟]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9.1896年,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称“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与唱戏、杂耍和戏法交替进行。这反映了(  )‎ A.观看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 B.徐园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 C.民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D.电影造就了传统戏曲的新时代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电影与传统唱戏等娱乐项目交替进行,这体现了民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 ‎10.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解析:A项错在“非常迅速”;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中“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大,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 答案:B ‎12.[2019·湖北省八校联考]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并没有逃避,而是进行了积极的抗争,故A项错误;戏剧的教化功能在一开始就存在,故B项错误;欧阳予倩在抗战前期所做的戏曲都带有悲观色彩,而到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戏曲都具有民族色彩,说明他借助戏曲来传播民族观念,以此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戏剧的大众化是指戏剧从高雅走向通俗,被大众所接受,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深圳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是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 ‎“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11分)‎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应结合材料一从传教士是传播的主体,医学与教义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概括,并根据材料指出“十六世纪后期”: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缓和中西文化冲突。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卫生观念,以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第(3)问“评价”,要一分为二,即评价积极方面,也要评价过度宣传,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答案:(1)特点:传教士是传播主体;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原因: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中西文化冲突。(5分)‎ ‎(2)不同: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生物学、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3)评价:(积极)“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消极)但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如种族优劣论、商家过度宣传等,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2分)‎ ‎14.[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前(1876~1949)铁路干支线总表(不包括矿山线、森林线、码头线在内)‎ 时期 分布 新建(单 分布比 位:公里)‎ 例(约)‎ 经营类型 清政府 ‎(1876~‎ ‎1911)‎ 关内各省 ‎5 749.5‎ ‎63%(主要 在华北、上 海周边)‎ 国营、商办中外合营官商合办等 东三省 ‎3 387.7‎ ‎37%‎ 共计 ‎9 137.2‎ 北洋政府 ‎(1912~‎ ‎1927)‎ 关内各省 ‎2 169.9‎ ‎55%‎ 国营、商办日本擅修中日合办 东三省 ‎1 776.8‎ ‎45%‎ 共计 ‎3 946.7‎ 国民党政 府(1928~‎ ‎1949)‎ 东三省(1928‎ ‎~1931)‎ ‎910.8‎ ‎7%‎ 主要为国营和日伪经营、少量商办 关内各省(1928‎ ‎~1937)‎ ‎3 602.5‎ ‎27%(主要在 南京周边)‎ 国民党政治区 ‎(1937~1945)‎ ‎1 913.6‎ ‎14.5%‎ 东北人民解放 区(1948)‎ ‎59‎ ‎0.5%‎ 关内日日伪 控制区(1937‎ ‎~1945)‎ ‎924.7‎ ‎7%‎ 东三省和热河 省(1937~‎ ‎1945)‎ ‎5 745.8‎ ‎44%‎ 共计 ‎13 156.4‎ 建国前全国大陆铁路 ‎26 240.3‎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结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简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12分)‎ 解析:本题为材料论证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2分)‎ 阐述:晚清时,中国铁路在艰难中产生发展。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不独立,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铁路建设艰难。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诱导下,铁路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 北洋政府统治时中国铁路整体发展缓慢。原因是国内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路权。‎ 国民政府统治时,国内铁路取得快速发展。原因有国民政府全国政权的建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抗战运输的需要,日伪加大掠夺路权力度等。(8分)‎ 总之,铁路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2分)‎ 阐述:清政府统治时铁路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周边。因为东三省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清政府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北洋政府统治时,东三省铁路所占比重较大。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及奉系军阀的修建。‎ 国民政府统治时,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东三省和热河。南京是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东三省和热河为日占区,日本通过铁路强化侵略。(8分)‎ 总之,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较少,分布不平衡。(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