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月考三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A. 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 把克已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 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 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可见当时的儒家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故选A;克已复礼是要恢复奴隶社会统治秩序,排除B;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是结束战乱,安居乐业,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2.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刘邦,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当时 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 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 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 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答案】B ‎【解析】‎ 刘邦批评陆贾引用儒家经典,而鼓励用历史兴亡来著书立作,体现出儒学思想在这一时期通过的陆贾努力有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因此本题选B选项,排除A选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D选项错误,这与焚书坑儒没有关系。‎ 点睛:所谓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兴亡实际上都是陆贾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应用,只不过这时候刘邦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儒家这个名称,而在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通过陆贾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儒学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弥补了这一缺陷,故A项正确。B项,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并没有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排除。C项,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和“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无关,排除。D项,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但未形成“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排除。‎ ‎4.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的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答案】C ‎【解析】‎ 根据“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可知,儒家的尊卑男女长幼关系伦理观念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农民统治的需要,C正确;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6.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以下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 B. 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 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D. 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故A项错误;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小篆推行“书同文字”,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C项正确;宋朝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故D项错误。‎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 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 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 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 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反映出魏源一些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排除;B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 点睛: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 ‎8.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体现了 A. 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 D. 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咸之学新”指19世纪中期道光、咸丰年间形成的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迪人们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故A项正确;B项属于“乾嘉之学”,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丧失”;D项是19世纪末出现的,排除。‎ 点睛:明确“乾嘉之学”“道威之学”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9.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 “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 “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惜李之识”是叹惜李鸿章见识有限,指责他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 C项符合题意;“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是对其遭遇表示同情,A项错误;“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都是指其所处的时代让其无用武之地,别无选择,B、D项不符合题意。‎ ‎10.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 坚持传统“夷夏之辨”‎ B. 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 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体现郭嵩焘放弃“天朝上国”思想观念,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重性,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反对‘严夷夏之大防’”说明A项错误;材料“窃以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可以看出,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得失,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D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的理解至关重要。‎ ‎11.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这一认识 A. 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 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解析】‎ 材料“君民同治,上下相通”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启迪了中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王韬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故AC项排除;早期维新派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君民同治,上下相通”分析出所属政治派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2.“机器可以富国,用机器开矿,矿可以发达,以之耕田,禾谷可以多出。无论何种工厂,造何种货物,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所以机器可以灌溉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国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上述言论 A. 诠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 B. 推动了我国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 C. 反映了关注实业发展的思想 D. 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材料“所以机器可以灌溉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国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体现了采用机器,发展实业以强国,挽救危亡,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A不正确;材料强调机器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工业布局,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点睛: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民族资本家们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企图通过发展实业,促使中国的强大,以挽救民族危亡。‎ ‎13.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 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 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 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 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阴历”、“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服务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排除;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故C排除;中国古代历法受到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排除。故选A。‎ ‎14.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 ‎15.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 ‎16.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 ‎17.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使天文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17世纪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近代科技革命。‎ ‎18.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做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 A. 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 B. 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C.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 D. 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 ‎“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作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表明这位先生的著作不符合教会的说教,对宗教神学思想有很大冲击,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动摇了欧洲神权统治的根基,故B正确;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涉及宗教领域的问题,排除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赞美人类的伟大、力量,不会引起教会的迫害,排除C;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一般规律,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对教会说教没有直接、致命冲击,不会引起教会的迫害,故排除D。‎ ‎19.“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 完善了古希腊的道德建设 B. 促使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 C. 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发展 D. 弘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只知道“服从法律”到智者学派提出要“检验”法律合法与否,表明古希腊人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 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排除A。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C。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忽视理性主义,排除D。‎ ‎20.“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 反映了罗马帝国广阔和等级森严 B. 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 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 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重点强调人的感受,反映出古罗马建筑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罗马在建筑的修建上借鉴了古希腊的实践,“虔诚”二字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奴隶制的残忍性,排除D项。‎ ‎22.“玛利亚的形象是那样朴实、端庄、温厚,她头上没有光圈,身上没有华丽的衣饰,只是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眼睛里发出智慧的光芒。”《西斯廷圣母》(下图)的这一特征反映了 A. 作者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 B. 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C. 人们打破宗教神权束缚 D. 作者主张“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朴实、端庄、温厚”“ 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光着脚”,拉斐尔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与赞扬,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西斯廷圣母》是要展现人文主义的内涵,并不能说明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斯廷圣母》只代表了拉斐尔的风格,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上已经打破了宗教神权束缚,故C项错误;主张“因信称义”的是马丁·路德,排除D项。‎ ‎23.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4.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 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 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 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 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从第二代新教牧师起,等级的特征进一步隐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倡导上帝崇拜和阅读《圣经》,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不再承认罗马教廷、教宗具有神圣性,无论是教皇,还是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甫和修道院的僧侣,都不具有神圣的性质,故想要有特权的贵族与商人便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故D项正确;ABC三项虽然会对贵族与商人退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25.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A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 史渊源,故B正确。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C。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D。‎ ‎26.《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体现了反对宗教特权和封建专制,再结合“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可以判断是因为其反映了当时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故答案选A。B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内容;C是15世纪;D是19世纪上半叶,明显时间不符合题意。‎ ‎27.康德认为启蒙意味着人类摆脱自己所造成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是指不会使用自己的理性,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缺乏理性,而是由于人们缺乏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和决心,而最根本的是由于缺乏自由。康德认为启蒙运动 A. 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核心理念是个人思想的自由 C. 核心内容是宣扬理性的重要性 D. 促进了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而是由于人们缺乏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和决心,而最根本的是由于缺乏自由”可见康德强调的是人的思想上的自由的必要性,故选B;康德是从哲学上探讨启蒙的真谛,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 ‎28.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 B.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 C. 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推崇 D. 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普遍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可知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而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大,顺应了各国发展的需求和时代潮流,才会有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发生。故答案为A项。B项与史实不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排除;材料中的这一现象不是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项中的“普遍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在1875年,排除D项。‎ ‎29.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 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 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 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答案】C ‎【解析】‎ ‎“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题,故选C;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所以A没法得出,故排除;B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0.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A. 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 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 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 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而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C;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B;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 ‎(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任答三点)理解: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内涵:依据“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才能‘存天理’”可知,他们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影响:依据材料中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可概括出影响是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因:从材料中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是: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理解:依据“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字面意思并结合所学“致良知”相关知识点可知,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对材料有关理学的积极影响进行概括即可回答出积极作用。依据“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可归纳出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依据“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归纳出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读懂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每一小问的具体要求进行回答,还要做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世纪7、8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学外语的热潮。先是广播、电视等媒体起了带动引领的作用,拉开了群众性学外语活动的序幕。1972年10月2日,《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之后多家地方电台跟进,立即受到社会热烈欢迎,60万册讲座教材在新华书店很快被抢购一空,市场上收音机的销售量也因此而猛增。1983年,英语学习电视节目“跟我学”(followme)开播,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刊登“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增加了50万的订户。……时至今日,外语学习在中国早巳从社会走进课堂,成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必修重要课程。中国人不仅在学生时代要学外语,甚至参加工作以后,不管其职业与外语有没有关联,也还要学外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语尤其是英语在现时的中国考试文化中已占据突出重要地位,不仅各类升学考试,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资格,就连职称评定也要求外语考试必须过关。学习和掌握外语已成为影响中国人人生前速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汉语热”日渐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109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也教授中文,社会上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官方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正式设立,到现在为止,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的培训对象不分老幼,含盖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商务人员等各个阶层。当前,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推广汉语和汉文化的龙头产品。‎ ‎——以上材料摘编自百度文库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比较说明中国“外语热”和全球“汉语热”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外语热”和“汉语热”兴起高涨的原因。‎ ‎【答案】(1)特点异同 相同:语言学习的形式、途径多样(或答:既有社会办学,义有学校课堂教育);语言学习的群众基础雄厚(或答:学习人数多,不分长幼,含盖社会各个阶层);语言学习的热情高涨。 不同:中国的“外语热”,内在动力起绝对主要的作用;政府推动,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带有某种强制色彩。世界的“汉语热”,中国的宣传和推动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社会民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学习汉语主要出自主动、自愿而非强制。‎ ‎(2)原因 中国的“外语热”:中美关系正常化使中国同西方交往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进一步同西方密切联系,向西方学习的动力和条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引导、推动;现实严峻形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全球的“汉语热”: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和辉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空前提升;中国对外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动。‎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是广播、电视等媒体起了带动引领的作用,拉开了群众性学外语活动的序幕……外语学习在中国早巳从社会走进课堂,成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必修重要课程……外语尤其是英语在现时的中国考试文化中已占据突出重要地位……学习和掌握外语已成为影响中国人人生前途的关键因素”,据材料二“109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也教授中文,社会上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孔子学院是中国官方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语言学习的形式、途径、群众基础、‎ 热情等方面比较说明中国“外语热”和全球“汉语热”特点的相同点。再从中国内在动力起绝对主要的作用、政府推动政策导向、某种强制色彩;中国的宣传和推动、各国社会民间力量、出自主动自愿而非强制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美关正常化、改革开放、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引导、现实严峻形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说明中国“外语热”的原因;再从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空前提升、中国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动等方面简要分析全球“汉语热”兴起高涨的原因。‎ ‎33.人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其内涵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 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材料三 启蒙学者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权”、“自由”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使启蒙运动成为近代西方观念变革的集大成者。‎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萌芽的基础及其人权思想的含义。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2)据材料三启蒙时代的“人权”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1)基础:城邦政治的发展。含义:公民有享受城邦的民主与自由的权利。‎ 相同点:都强调人性,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或都强调人文主义。‎ ‎(2)新发展:从精神、文化领域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提出了维护人权的各种政治制度的构想及实现的途径。‎ 影响: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完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可得出基础是城邦政治,而含义也同样可根据这一信息概括出,希腊的人权是指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根据“理直气壮地给人性”“ 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可概括得出相同点是都强调人性,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或都强调人文主义。‎ ‎(2)根据材料“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结合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内容,可得出新发展是指从精神、文化领域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提出了维护人权的各种政治制度的构想及实现的途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启蒙运动的影响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