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2.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C )‎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解析: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D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指( A )‎ A.万事万物的本原 B.天理与人欲 C.天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本性 解析:材料中朱熹一直强调理先于气,万事万物就有理,这就是强调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所以本题选择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体现不出“新”字,且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 ‎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下列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C )‎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 C.格物致和 D.致良知,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作者“急穿芒履去登临”可知是通过亲自去观察、去实践感知万物,获取新的认识,可知这和“格物致知”主张一致,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排除,B、D项是心学,不符合题意。‎ ‎5.“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5‎ ‎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D )‎ A.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B.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解析: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欲望,故答案为D项。人欲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欲望,不属于天理,与正常欲望不是一回事,排除A、C项;材料明确提出正常欲望不在禁止之列,排除B项。‎ ‎6.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D )‎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解析:根据“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结合所学,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故D正确;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A错误;B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仁,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径是 ( B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即可,无需外求,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 ‎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D )‎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所以答案选D项。‎ ‎9.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B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5‎ 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0.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典籍也列为儒家经典,与汉代五经并称为“四书五经”,这表明了( D )‎ A.四书的地位逐渐高于五经 B.南宋理学体系趋于哲学化 C.儒家的理论内涵日渐丰富 D.朱熹欲构建新的儒家道统 解析:根据材料“并称为‘四书五经’”可知,二者地位均等,故A项错误;儒学哲学化,主要指代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属于早期儒学作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典籍也列为儒家经典……并称为‘四书五经’”可知,朱熹想确立儒学经典的构架,为后世儒学建立标准,故D项正确。‎ ‎11.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A )‎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解析: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1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宋明理学( D )‎ A.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体现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结,D正确;道德教化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佛道思想是理学组成部分,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C是明清时期思想出现的背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5‎ 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10分)‎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0分)‎ 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朱熹:“三纲五常”即是天理。王守仁: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 “‘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 材料二: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的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900年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6分)‎ ‎(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8分)‎ 答案:(1)认识:作者认为“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其过度放纵。‎ 政治功效:“存天理”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5‎ ‎(2)新: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家思想的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根本原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3)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妇女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重。‎ 解析:(1)认识: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政治功效:从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制度与该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 ‎(3)首先依据材料观点概括、提炼出程朱理学的进步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消极影响。‎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