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2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思想 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答案】B 【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体现出君权神授思想,“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说明在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正是思想的统一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局董仲舒思想的来源和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限制君权的思想,主旨不是论述“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 3.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 4.萧公权评价王阳明学说时提到:“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5.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据此可知,乾嘉学派 A. 反对空谈义理之风 B. 具有早期人文精神 C. 符合市民文化追求 D. 推动近代学术转型 【答案】A 【解析】宋明儒者改造儒学,讲求心性,学术研究中多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研究方向,难以探究事物本来面目。乾嘉学派“求是”的学术风格,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反对宋明以来儒者改造儒学后产生的问题,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依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人们认为指南针技术上突破与磁偏角的出现是在宋代。但根据唐代风水秘本《雪心赋正解》却发现早在唐代,风水先生就已掌握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知识。据此可以推知 A. 唐宋时期科技知识发展较快 B. 指南针技术在唐朝已经突破 C. 唐宋社会对指南针已有所关注 D. 正史对指南针的解读较科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的著作中已经提到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相关内容,由此说明唐宋社会对指南针已经有所关注,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唐宋时期科技知识的发展速度,排除A项;指南针技术在唐朝已经突破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梦溪笔谈》和《雪心赋正解》都不属于正史,排除D。故选C。 7.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体现此思想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应是 A. 诗经 B. 宋词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讲究神趣意旨,集书法、绘画和诗歌于一体,材料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体现出是文人画这一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诗经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B项,宋词体现了世俗化特点,排除;D项,山水画注重山水风景,排除。 8.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 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B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因此选C。 9.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词“东汉”,再结合所学知识,大秦是指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万有引力定律为牛顿在17世纪创立,排除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但是提出日心说的是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排除C;《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著,《理想国》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排除D;《九章算术》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代表性政治成果,因此选B。 10.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 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 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可知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神的怀疑和否定,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典型表现,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思想,排除;C与材料无关;D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排除。 11.13-15世纪,读书写字在意大利开始成为时尚,随着学者、工匠对光学原理和玻璃生产技术的研究,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逐渐被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再受到自身缺陷的局限。这表明这一时期 A. 知识精英引领社会风潮 B. 专利制度推动科学研究 C. 理性主义加速文明发展 D. 技术进步体现人文关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从材料中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发明使用过程中包含着学者与工匠对人类追求知识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而且夸大了事实,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专利制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 12.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道:“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这一观点 A. 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揭露社会财富悬殊 C.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答案】C 【解析】马克斯•韦伯出生于1864年,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故A错误; 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是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因素,故C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财富悬殊,故B错误; 材料中着重讲财富,而不是宗教,故D错误。故选C。 13.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 天赋人权的思想 B. 直接民主的思想 C. 代议制民主思想 D. 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14.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百科全书编写的热潮,开端是培尔编写的《历史与批评辞典》,其后半个世纪就有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多种百科全书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学者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为著名。百科全书的编写( ) A. 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 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 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D. 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是把当时的科学、神学、哲学等汇编起来,是传播启蒙运动思想的载体,因此大量百科全书的问世有利于宣扬民主和科学,答案为C;百科全书是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而不能说就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普遍实现,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知识的普及,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针对封建神学的世界观,D错误。 15.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 A. B. C. D.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是其他三个事件产生的根源,而文艺复兴又为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16.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图像崇拜的。两者 A.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 B. 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C. 都直接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D. 都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哥白尼的革命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自然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康德从人文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从不同角度都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二者在人的地位方面的论述,并未涉及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也没有直接冲击封建专制思想,故CD两项错误。 17.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B项被排除;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 18.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 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改制。梁启超承认“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又往往自不免”,说明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只是一种宣传策略。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所述是梁启超认为如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不是对西方政治的评价,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说明D项观点错误,排除。 19.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20.“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 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表明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故D项正确;中国劳工的觉醒、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改变和民主、革命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排除ABC三项。 21.“中国的教科书获得了一个契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被表述为‘政府+’,认为这是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一“契机”在 A. 中共二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列宁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992年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共同点体现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故选C项;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与此无关,排除A项;中共八大提出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22.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B.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C.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是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全球史观评价租界,都体现出史观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故C正确;这些史观都是从自身立场和标准评价,但不属于根源,故A错误;新史观和旧史观不同视角,不能说明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真实情况,故B错误;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采用西方标准,不是双重标准,故D错误。 23.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D项,选择B。 24.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浪漫主义本身特点就是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不是“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故A错误;“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反映了浪漫主义的优秀、积极元素的出现,而不是“逐渐丧失”,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浪漫主义的“融合性”,故C错误;19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故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故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D正确。故选D。 25.易卜生的戏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现场争论,这就使得其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而且讨论双方是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公开的。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属于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可以看出易卜生的戏剧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现实主义文学 26.下列艺术家、流派、代表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贝多芬—开创了古典音乐的先河—《田园交响曲》 B. 莫奈—印象派—《日出印象》 C.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D. 毕加索—现代派—《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典音乐早在贝多芬之前就已经出现,所以“开创古典音乐的先河”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项;BCD项中的内容搭配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7.“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相互接近,其原因是: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这一解释的科学理论依据是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普朗克量子论 D. 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时空论有着密切的联系,D项正确;A.项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证明重力是一样的,与材料时空论无关,排除;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时间空间是绝对,与材料矛盾,排除B;普朗克量子论与材料时空论无关,排除C。所以选D 28.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 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泰坦尼克”号客轮首航时间是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①④两项符合实际;航线从英国到美国,经过大西洋而不经过地中海,排除③;电视是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 29.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下表中内容反映了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年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年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年 很少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看出,1954—1956年是5853名,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友好,1959—1965年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很少,说明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A正确;1950--1965年间都是两极格局,B不能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变化的情况,B错误;19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的专家,C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这是新中国建立到19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人数多的原因,但是不能说明1959—1965年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人数很少的情况,D错误。 30.根据下表提供的有关数据,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7年 8年 5年 A. 财富的追求驱使这人类不断在科技上创新发展 B.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没有科技含量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以表格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5~191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45~1964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从生产技术到投入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科学技术与生产、销售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6分,33题8分) 31.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进步之处: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客观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 (1)从材料一可以直接看出严复参与了洋务运动的创建海军和近代教育的实践活动,再联系洋务运动政治和文化背景即可答题。 (2)着重理解“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这里“标”是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本”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严复的主张是技术和教育并重,重在教育。 (3)从题中所涉及的时间段(19世纪中后期)范围内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状况、经济基础、思想状况等角度概括其客观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特点:西欧:历经时间长;翻译重科学理论;翻译活动以翻译家个人为主;翻译作品基本上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翻译运动更有系统性;多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民间为主);对西欧影响巨大;翻译先前历史辉煌的科技成果。(答对3点即可)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 (2)背景:西欧:罗马帝国解体与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东征使西欧得到大量的阿拉伯语文献及古代文献;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阿拉伯人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意大利西西里与拜占庭、阿拉伯地区密切的文化商贸联系;翻译家的涌现;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可概括出西欧翻译运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可概括出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西欧的背景可从罗马帝国的解体、基督教的发展、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翻译家的涌现以及文艺复兴等角度作答;中国的背景可从封建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理学束缚、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教士的来华以及现实需要等角度作答,要注重从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等各种方面具体分析西欧和中国翻译运动的背景。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从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突破旧思想体系和转变学术风气等角度作答,具体论述二者的共同价值。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启蒙运动总体上让迟至18世纪却仍然面临着普遍愚昧的欧洲,开始大幅度地跨入理性、自由、宽容和民主的思潮。但启蒙运动也蒙受着持续的争议和批评。一种代表性的意见即是,这一运动让人们丢弃了信仰,造就了一种呆板化的、单一化的科学崇拜、理性崇拜,让掌握科学工具的近代人变得更加偏狭。启蒙运动带来的乐观主义,导致人们对于人性中的黑暗元素审查不足,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接近于屠杀时的多轮报复处决,又如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凸显的战争狂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所实施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证明科学崇拜和理性崇拜都是靠不住的。 ——摘自《读懂争议才能读懂启蒙运动》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取一个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出观点,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本题中的材料主要体现了对启蒙运动的看法,如根据“一种代表性的意见即是,这一运动让人们丢弃了信仰,造就了一种呆板化的、单一化的科学崇拜、理性崇拜,让掌握科学工具的近代人变得更加偏狭”可得出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或者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从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方面展开论述。结合相关史实,论述严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