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的兴起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第 9 讲 现代中 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 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6·名校联盟联考)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 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 A 2.(2017·贵州贵阳模拟)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 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3.(2017·贵州贵阳模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 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 合唱”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各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以政协 为舞台,合作参与国家管理,犹如“大合唱”,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 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 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解析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以后一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 种路径走下去”,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5.(2016·陕西商洛质检)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解析 1949 年《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 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所以本题选 C 项。 答案 C 6.(2017·广东惠州模拟)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 可能出现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 斗争色彩,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7.(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为 1957 年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 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这体现出( ) 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 B.中共中央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 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D.文艺政策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 解析 漫画只因文字表述就被曲解为“反党毒草”,反映当时文艺领域的“左”倾思想, 联系题干“1957 年”可知,这是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所致。 答案 C 8.(2017·湖北黄冈模拟)1977 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 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 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解析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 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 A 项正确;1977 年是在十一届三中 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 B 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故 B 项错误; 当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 C 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 持“文革”的错误,即所谓的政治原则,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9.(2017·河北沧州模拟)“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 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材料现象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 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 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 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 层民主政治扩大的表现和结果,D 项正确;村民会议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因而不能说明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A 项错误;村民会议可能实现了全民公决,但不能代表我国民主 政治都实行全民公决,B 项错误;村民会议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与各 民主党派协商国家事务的会议,C 项错误。故选 D。 答案 D 10.(2016·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 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 年 5 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 年 3 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 年 7 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解析 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 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 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 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三者都蕴含着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1.(2017·广东中山模拟)“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 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 “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 “异”的本质内涵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B 12.(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第一 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 B 项错误;第一幅反映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 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 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 位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6·陕西师大调研)(25 分)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 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 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 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10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 面?(9 分) 答案 (1)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2)特点: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步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 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 外革命;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12 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48 年 9 月 8 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 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 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 年 8 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 9 月 3 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 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 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 年,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 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 日,并规定“每年 9 月 3 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 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 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 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12 分) 解析 第(2)问,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 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 答案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 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 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