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对古今中外思想解放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①百家争鸣不仅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之所以称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思想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是主要因为他们较早的在中国提出了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③之所以称明林则徐、魏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做出贡献是因为其在近代较早的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④《资政新篇》反映了广大农民发展资本主义强烈愿望所以称是思想解放潮流 ⑤因为戊戌变法期间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实施君主立宪制,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故称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⑥新文化运动由于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使中国先进知识份子受到了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故为空前思想解放运动 ⑦之所以称真理标准讨论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是因为冲破了长期僵化局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⑧之说以称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思想解放的第二次高潮是因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施改革开放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僵化思想,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表现之一就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⑨之所以称文艺复兴是欧洲一次思想解放是因为它抨击教会、禁欲思想、鼓励发财致富、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也成为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极大发动了民众反对教会的社会热情 ⑩之所以称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更加猛烈的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的基础上提出反对封建专制,把“理性”作为其核心理念。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④⑤⑥⑦⑧⑩ D. ①③④⑤⑥⑦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基础;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反君主专制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林则徐、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启迪了早期的思想解放;康有为、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掀起了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份子受到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主张,是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二次高潮;文艺复兴抨击教会的禁欲思想是欧洲一次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发动了民众反对教会的社会热情是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反对封建专制,以“理性”为核心理念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说法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正确,B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代表农民的愿望,没有实施,更没有发展成思想解放潮流,说法④是错误的,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表述正确的有: ①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与中国在商鞅变法同一朝代发明的“司南” ②造纸术成为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从西汉发明纸正式开始的 ③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与中国出现集大成的中医著作,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的成就大体同一个朝代 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约与最早起于中国出现最早的世界纸币同一个朝代 ⑤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的结果 ⑥《农书》出现朝代与中国颁布现行公历比欧洲早了三百多年成就是相同朝代 ⑦明末清初中国具有代表性科学技术成就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出现的不同点是西方以实验科学为主而中国仍以总结文献著作为主要形式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是在商鞅变法的战国时期发明的;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伤寒杂病论》是中国集大成的中医著作,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同一时期四川出现最早的世界纸币交子;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同一朝代中国颁布与现行公历接近却比欧洲早了三百多年的《授时历》;明末清初《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以总结文献著作为主要形式,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以实验科学为主不同,说法①③④⑤⑥⑦均正确,B项符合题意;我国现知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可以大量生产和使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书写材料一次伟大革命,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是错误的。 3.对唐朝经济发展表述正确的有 ①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②由于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使得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③唐朝长安等大城市与宋代开封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 ④唐代在全国出现了数十所较大的市镇 ⑤扬州在南方城市中成为唐朝最繁荣的大都会 ⑥唐朝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在城乡商业发展的推动下,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长安等大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在南方城市中成为唐朝最繁荣的大都会;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说法①②③⑤⑥均是正确的,B项符合题意;直到明代,全国才出现了数十所较大的市镇,说法④是错误的,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对宋朝经济表述正确的有 ①与唐朝一样出现利用水力的高架筒车 ②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繁荣 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流通广泛的纸币“交子” ⑤商税收入和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⑥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⑦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开始出现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②③⑤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繁荣;商税收入和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说法③⑤⑥正确,C项符合题意;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水转翻车(而不是高架筒车);直到明代民营手工业方超过官营手工业;“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流通主要是在四川境内,而不是世界范围;在南北朝时期“草市”已经出现,说法①②④⑦错误,与之组合的ABD项均不符合题意。 5.对明清经济表述正确的有 ①明朝丈量全国土地基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②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珍品 ③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各种花纹丝织品 ④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中心苏州出现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性质一致 ⑤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暴露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⑥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⑦大量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⑧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⑨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⑩白银成为当时重要的流通货币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 D.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珍品;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丝织品;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暴露;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成为当时重要的流通货币,说法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是正确的,B项符合题意。明朝丈量全国土地并没有阻止土地兼并,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丝纺织业(不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出现,使用手工生产,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性质并不一致,说法①④是错误的,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对近代不平等条约表述正确的有 ①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四个条约都有割地、开商埠、赔款和协定商税内容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权益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使中国领土丧失最多的时期,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④《马关条约》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主要特征,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⑤《辛丑条约》签订损坏中国军事主权,使清政府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⑥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仅引发了护国运动而且引发反帝浪潮,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一系列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等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最多的领土,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01年《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引发了护国运动和反帝浪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出现,②③④⑤⑥五个说法都是正确的,D项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5年《马关条约》三个条约都有割地、开商埠、赔款的内容,但只有《南京条约》有协定关税的内容,且1901年《辛丑条约》没有相关割地和开放商埠的内容,说法①是错误的,与之组合的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对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有 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民族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其重要标志是戊戌变法 ②反映了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是《资政新篇》 ③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组织和路线问题是遵义会议 ⑤真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废除了外国的治外法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组织和路线问题,③④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19世纪末,中国民族主义初步发展,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说法①错误;《资政新篇》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不代表农民的愿望,说法②错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真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西方大国同意废除其在华的治外法权,说法⑤错误,与①②⑤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8.“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爆发的 ②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应该推翻 ③迫于形势应对戊戌变法的兴起以及革命党人不断的壮大威胁清政府统治 ④清政府提出“新政”和“预备立宪”都有欺骗性 ⑤客观上两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⑥“新政”和“预备立宪”侧重点都是发展实业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和“预备立宪”都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都有欺骗性,让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应该推翻,但在客观上又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说法①②④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1898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迫于形势主要是为了应对立宪派和遏制革命党,“新政”侧重点都是发展实业,“预备立宪”则是企图用来维护专制统治的骗局,③⑥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9.1787年美国宪法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似点有 ①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②三权分立学说在两部宪法中都有体现 ③一定程度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都有体现三权分立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法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A项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都有漏选,不符合题目要求,是错误的。 10.对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标志着全民族的觉醒并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②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新三民主义,其内容和实质是同样的 ③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与旧民主主义时期一样,虽然有质的不同,但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④探索出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标志是“八七会议” ⑤中华苏埃临时中央的政府成立的时期正是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全民族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同工人相结合,新民主主义时期与旧民主主义时期一样,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说法 ①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中国国民党一大上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手段和方法,两者在内容和实质是不同的,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不是“八七会议”,而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斗争;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的政府成立,苏联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即1936年后实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说法②④⑤是错误的,与这三个组合的ABD项不符合题意。 11.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表述正确的有 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二十世纪初日本与各帝国主义勾结进一步侵略干涉中国的主权 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日本摆脱国内经济危机以及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有关 ④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遭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⑤1942年日军侵入我国云南,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力量的配合下入缅战争取得胜利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二十世纪初特别是一战期间,日本与列强勾结进一步侵略、干涉中国的主权;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时, 日本遭到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都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事实的正确表述,①②③④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是为了支援英军,与盟军对日本侵略军的作战,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之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说法⑤与史实不符,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12.列宁说:“先有理论,后有实践”,下列事件能佐证此观点有: ①韩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与商鞅变法 ②董仲舒“大一统”与汉武帝“推恩令” ③黄宗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与孙中山推翻帝制 ④顾炎武的“经学致用”与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 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和国民会议 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井冈山道路 ⑦《论持久战》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⑧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深圳巨变 ⑨“一国两制”与中国港澳回归 ⑩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与大庆油田 ⑾相对论与原子弹 ⑿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⒀“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 B. ①②③⑥⑧⑨⑩⑾⑿ C. ②③⑥⑧⑨⑩⑾⒀ D. ②③⑥⑦⑧⑨⑩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黄宗羲主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与孙中山推翻帝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井冈山道路的开创和发展,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深圳巨变,“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研究与大庆油田建设,相对论的提出与原子弹发明,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与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可以佐证“先有理论,后有实践”, ②③⑥⑧⑨⑩⑾⒀符合题意,C项正确。而韩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提出是在商鞅变法数十年之后,顾炎武的“经学致用”是踏实研究经典著作以解决现实问题,与林则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指导作用,指导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论持久战》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没有普遍意义,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不能从1936年明确的凯恩斯主义那里得到直接启发,说法①④⑤⑦⑿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13.对中共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表述正确有: ①八一南昌起义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②遵义会议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的雏形 ③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的标志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标志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的标志,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说法 ③④是正确的,B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仍然以攻打大城市为主要目标,并不能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遵义会议时党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农村为主,革命形势严峻,远不能转移工作重心,①②说法错误,与它们组合的ACD不符合题意。 14.对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有 ①“断发易服”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并加以实施,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②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全权负责京张铁路修筑,它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第一条铁路,此时大约正是旧三民主义提出时期,也是十月革命总演习事件爆发时期 ③1872年李鸿章创立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控制水上运输垄断局面,同一年中国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商业报刊《申报》,同一年德国帝国宪法和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尝试诞生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发明使用体现之一就是飞机上天,世界上最早发明飞行的是美国莱特兄弟,而中国旅美华侨冯如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詹天佑开始全权负责修筑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同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俄国爆发的革命成为十月革命总演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发明使用体现之一就是飞机上天,世界上最早发明飞行的是美国莱特兄弟,中国旅美华侨冯如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④说法正确,C 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是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提出的;在1871年而非1872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诞生,①③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15.对下列四项史料或事件概况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方框内)应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中国具体体现 B. 邓小平理论体系正式建立与完善 C.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 D.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从决策到实践,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从开放格局形成到市场体制建立,这四项主要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道路,C项正确;材料侧重国内经济发展,而不是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的应对,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具体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B项错误;材料不仅只是体制一项发展,而是整个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项错误。 16.对中俄或中苏的关系的演变表述正确的有 A. 俄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时期……与帝国主义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及惩办义和团……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帮助中共建党……帮助国共两党合作……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中苏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及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一边倒”粉碎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帮助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中国制定对外的“一条线”政策原因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苏恢复正常化……二十一世纪初期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B. 俄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时期……与帝国主义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及惩办义和团……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帮助中共建党……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帮助国共两党合作……中苏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及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一边倒”粉碎美国为首的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帮助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中国制定对外的“一条线”政策原因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苏恢复正常化……二十一世纪初期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C. 俄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时期……与帝国主义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及惩办义和团……帮助中共建党……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帮助国共两党合作…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中苏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及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一边倒粉碎美国为首的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帮助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中国制定对外的“一条线”政策原因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苏恢复正常化……二十一世纪初期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D. 俄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时期……与帝国主义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及惩办义和团…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帮助中共建党…帮助国共两党合作……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中苏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及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帮助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中国一边倒粉碎美国为首的对中国的孤立政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了中国制定“对外”的“一条线”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俄恢复正常化……二十一世纪初期中苏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及惩办义和团,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后,1920年代,苏俄帮助中共建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并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二战期间,中苏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及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结盟粉碎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帮助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制定对外的“一条线”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苏恢复正常化,二十一世纪初期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A项所说的中苏关系的演变顺序是正确的;帮助国共创办黄埔军校是在国共两党合作实现之后,BD项存在演变顺序上的错误;帮助中共建党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C项排序错误。 17.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表述正确的有 ①起到新中国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提出是同一时期 ②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正是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恢复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关政策 ④1982年社会主义宪法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⑤大约在二十世纪末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之所以出现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确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恢复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关政策;1982年社会主义宪法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我国在二十世纪末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说法①③④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1954年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而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对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有 ①上海浦东开放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重点和标志 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一是国内改革遇到重大阻力、二是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需要 ④“九二共识”与1972年中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阐述的原则基本一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浦东开放是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重点和标志;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九二共识”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说法①②④是正确的,D项正确;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国内改革到了关键期,并没有遇到重大阻力,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等问题,说法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9.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且成为当今世界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一边倒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求同存异,互利互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且成为当今世界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基本外交原则,和解决国际问题的角度不符,A项错误;一边倒仅适用于建国初期处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项错误;求同存异,互利互惠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和表现,D项错误。 20.标志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是 A. 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B.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D.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D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都只有一两个国家,不是全局的改变,,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1.世纪之交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以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其原因有: ①与党的工作重心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实现改革开放有关 ②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关 ③与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有关 ④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关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以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立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说法 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A项符合题意,其它BCD三项都有思考不全,漏选正确说法的问题。 22.对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有 ①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同点都打击或取消了贵族的部分特权 ②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苏格拉底时期实现的 ④提出世界是有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另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同时提出人们要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柏拉图 ⑤反对理念论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并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都打击或取消了贵族的部分特权,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柏拉图提出世界是有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另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同时提出人们要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等说法都符合史实,①③④⑤正确,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却推行发展工商业的措施,说法②是错误的,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对启蒙运动背景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推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条件下爆发的 ②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尤其是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的推动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⑤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尤其是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启蒙运动,说法①②③④符合史实,C项正确;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不是背景,说法⑤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是错误的。 24.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 ③产生的宋元时期古代戏曲形式是 A. 皮影戏 B. 南戏 C. 杂剧 D. 京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由地图可知,地区③是在北京地区,在于北方,而南戏出现在南方地区,所以答案选C,排除B;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排除C。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杂剧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 25.材料: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 【答案】观点:赖肖尔认为,东方贫弱民族和国家学习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只能走日本道路。 评价:①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亚洲资本主义强国;②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国内民主建设和社会建设滞后,对外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区域霸权国家;“范例论”、“榜样论”将日本军国主义化带给亚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加以极端淡化,忽略了日本现代化“扭曲”的另一面,没有看到日本的现代化最终遭到了它自己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毁灭性打击。③可见,欠发达国家既要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也要汲取日本“扭曲性”现代化的惨痛教训。 【解析】 【详解】作为观点评论题,首先要明确要评价的观点,结合材料中赖肖尔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可归纳出目标观点;然后通过史实,辩证评价日本明治维新,指出材料观点的绝对性偏差,并结合材料指出的赖肖尔肯定“日本近代历史中军国主义等问题”,“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最后指出对日本明治维新应该持有的正确的观点,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地完成本道论述题。 26.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材料 历史时期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1949年10月—1956年底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1月—1966年5月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高考中断了11年 1976年10月之后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 材料 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题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 【答案】特征: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7—1966: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左倾”错误开始泛滥;国民经济调整,全国人民努力战胜三年经济困难;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 1976年10月以后: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全国人民重燃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期盼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搞活企业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速度及道德意识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给出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典型的高考命题,结合所学归纳时代特征,分为四个阶段四个时代特征,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说明即可。如1949—1956年,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用材料中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命题,《论增产节约的好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等时代热点问题。再如1976年10月之后,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92年:材料 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等,材料提供的在特殊的年代特别明鲜的时代印记在高考命题上,分别体现了“现代代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可借用粉碎四人帮,高考恢复,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事等进行说明。回答时注意特征应用学科语言,突出重大背景事件,准确分析时代特征。 27.材料:17—19世纪的英国 有历史学家认为“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互作用、互相强化”。结合材料和所学,论证以上观点。 【答案】英国政府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了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促使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 【解析】 【详解】首先需明确本题要论证的具体观点,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互作用、互相强化,然后按照论证题型的要求,明确观点,再利用对材料的分析,选取有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科学规范、有层次地进行论证,概念应用要规范,分析论证要充分,体现论从史出。 28.我国史学研究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著作中对林则徐的评价 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称赞林则徐在广东抗英“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认为其他地区如果也像林则徐这样,“则庙堂无南顾之忧,岛寇(指英国)有坐困之势。” 1945年范文澜在延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林则徐“最特出的方法,尤在于始终相信‘民心可用’”“懂得抵抗侵略必需依靠民众这一真理”而被人民纪念和尊敬。 李侃的《中国近代史》(1994年版)特别指出林则徐研究西方,“不禁止外国商人进行正当的贸易,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方针”“具有远大眼光和务实精神”。 请以“不同时代对林则徐的不同评价”为主题,简要阐释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利用材料,史论结合。 【答案】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抵抗侵略成为人民的心声,林则徐的抗英之举得到高度赞扬。抗日战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共产党注重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斗争,因此更关注林则徐发动民众的一面。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史学家力争更全面的研究其对外政策。评价人物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折射出了历史著作带有的浓厚时代色彩。 【解析】 【详解】首先明确题型,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给出的三个具体时代,以及对林则徐评价的三个角度,一一进行简要阐释,最后总结,得出相应的观点,注意对材料的利用不是抄写,史论结合注重服从中心,学科语言准确,论证过程符合逻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