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二调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二调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2.《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遭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 A.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B.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C.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 D.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3.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4.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这表明经互会 A.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B.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 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6.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说明了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C.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D.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7.2018年11月25日,欧盟27国领导人正式通过了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对此,欧盟委员会主席称,这是“悲伤的一天”。这说明英国“脱欧” A.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受挫B.导致了欧元货币体系分裂 C.引发了欧盟成员国的矛盾D.不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8.下图漫画刻画了两任美国总统在应对地区局势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出美国 A.国际控制力的逐渐减弱B.外交策略由谨慎到鲁莽 C.摒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D.处理国际事务主现随意 9.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B.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D.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10.“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A.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B.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 C.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 11.以下先秦古籍记载的事件反映的实质是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12年 周桓王以王畿内之田交换郑国田地 公元前580年 晋大夫卸至与周争鄙田 公元前574年 晋钟绮夺夷阳五田,御荤与长鱼矫争田 公元前533年 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 公元前528年 晋邢侯与雍子争部田 A.贵族之间为田地争斗诉讼层出不穷 B.原有土地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C.周王室在政治上的地位正日益衰微 D.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分封制走向解体 12.史载:明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这反映了 A.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B.明朝限制土地兼并,重视田赋收入 C.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D.政府不断清查土地,便于土地分配 13.《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古代手工业这种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 B.古代手工业没有面向市场导致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力求保证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14.根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从民间不得以金银进行货物交易到民间的交易只用金银,纸币的使用停滞不行。两江、湖广、南直隶这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只能是兑换成布匹或者金银。”根据这些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B.明代赋役不断增加 C.纸币被迫退出了市场 D.白银渐趋货币化 15.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流民问题得到解决C.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D.国家人口数量激增 16.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B.官府的大力支持C.一口通商,垄断贸易D.三角贸易的形成 17.英国驻福州领事在1847年的贸易报告中写道“关于英国或其他外国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目前还看不出任何有希望的前途”。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社会经济遭到鸦片战争严重破坏 B.清政府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中外贸易 D.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18.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9.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0.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1.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 22.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23.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D.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 24.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25.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B.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C.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D.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26.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旨在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7.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邓小平这里强调 A.拨乱反正的必要性 B.加强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C.加强民主促进团结 D.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 2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从事“雇工、长途贩运、个人购置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私人开办工商业、外出打工”等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B.农村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C.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D.农业走向集约化生产的道路 29.1993年,中国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1994年以来又通过了《广告法》《乡镇企业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文件的发布 A.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B.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30.(题文)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3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2.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的《中国日报》的“中国”二字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神州日报》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还出现了《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等带有“民”字的报刊。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 A.宣传民族民主意识B.意在推动移风易俗C.坚决反对外来侵略D.符合民众文化需求 33.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A.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D.推动了股份合资企业的广泛建立 34.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B.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35.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 C.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土地贵族D.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36.伊丽莎白一世不失时机地给英国的海盗掠夺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她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不仅引导英吉利海峡的海盗去海外掠夺,授予他们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还积极鼓励这些海盗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在美洲装满财宝的商船。伊丽莎白的做法 A.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B.为工业带来大量劳动力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开发D.使美洲的人口急剧减少 37.“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38.蒋孟引在评价16世纪末某次海战时说:“它是跨越海洋的商业战争中第一次重大的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该海战使 A.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B.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改变 C.西班牙尽失海外殖民地D.荷兰丧失海上贸易优势 39.蔗种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和劳动力投入,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甘蔗种植培育技术得到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40.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表明工业革命 A.有助于生产的合理化 B.降低了社会人文关怀 C.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D.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41.英国政府曾经通过立法,规定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都要在肩上打烙印,被迫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们胆敢抛弃劳动再度行乞,就要处以死刑。该立法 A.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C.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阻碍了圈地运动的推行 42.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43.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 A.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 B.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C.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 D.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 44.(09年四川卷)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45.1890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谢尔曼法案》,规定:“ 任何契约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易均为非法”“任何人与他人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商业行为均为犯罪行为”。该法案的出台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旨在抑制生产资料过度集中现象: C.克服了长期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 D.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 46.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涉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47.“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 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 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 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48.“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里“新”的含义是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 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 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 49.“公社委员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白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未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困难 B. 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 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 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50.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赎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B.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C. 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 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二、材料题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圆发挥了推进作用。 ——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新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瓦特与企业家罗巴克签订了合同,后来博尔顿及时从濒临破产的罗巴克手中购得瓦特蒸汽机专利权的股份。博尔顿创办了生产小五金器械的索霍工厂,但他的工厂缺乏动力,希望借助瓦特的发明来人工地制造动力。双方签订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与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博尔顿惨淡经营,倾全力支持瓦特进行技术革新,还在1775年让瓦特说服国会将自己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原来只有14年)。直到1784年博尔顿终于看到了他十多年期待的结果:瓦特改良的联运式蒸汽机成功了。 1800年老瓦特退休后,先是小瓦特与老博尔顿合作,后来是小瓦特和小博尔顿合作,继续蒸汽机的市场推广。在小瓦特的努力下,终于将蒸汽机推广到了工厂、矿业、交通等部门,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博尔顿和小瓦特分别以风险资金、专利权和标准化生产成就了老瓦特。 ——摘编自《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材料二今天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词汇都是在1789—1848年这60年间创造出来的,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等。 ——摘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蒸汽机改良成功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所述词汇指出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并未涉及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国家先后问题,故A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这并不能说明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B排除;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故列宁认为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正确;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能说明俄国的特殊性,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C 【解析】 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与工农群众联系紧密,在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和工人苏维埃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无法体现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排除A;苏维埃只是掌握了大部分武装,不是全部,排除B;材料反映工人苏维埃在1905年的革命的作用,此时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错误。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可以看出李大钊评论的是有关推翻君主专制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推翻君主专制是二月革命,所以排除B、D选项,B、D选项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推翻君主专制。此时的中国帝制已经被推翻,所以C选项错误,本题选择A选项。 4.【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可知经互会以“国际分工”为原则,建立了“国际合作组织”和“联合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互会的国际化,与对抗马歇尔计划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故C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A;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社论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的政策。法国未倒向社会主义阵营,A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C项正确;两大阵营对抗并未趋于缓和,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 欧盟27国领导人正式通过了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说明英国“脱欧”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受到挫折,故A正确;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英国“脱欧”与欧元货币体系分裂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欧盟成员国的矛盾,排除C;英国“脱欧”不利于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关系不大,排除D。 8.【答案】A 【解析】 图片表明布什总统应对地区局势时采取修补态度,而奥巴马总统采取思考观望态度,并不积极插足地区局势,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的国际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故A正确;材料反映美国的外交策略越来越谨慎,B错误;C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美国应对地区局势越来越谨慎,并非主现随意,排除D。 9.【答案】B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北约是冷战的产物,从漫画反映的北约东扩是以战车碾压和北约方面居高临下的姿态可以看出,当前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故答案为B项。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排除A项;漫画不能反映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有效遏制”,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应当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欧洲形势,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建立新的权力中心,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说明新的权力中心必将形成,故C项正确;A中的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不符合材料主旨;B中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不符合史实;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显然不可能。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特点 11.【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春秋时期贵族间换田和争田层出不穷。这反映的是实质问题是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井田制正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项仅仅是表象;材料体现不出周王室的政治地位如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的分封制解体,故D错误。 12.【答案】B 【解析】 对土地的重新丈量并登记造册,为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提供依据,有利于增加田赋收入,故选B;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提及皇家私田对其他田地的侵占,排除C;对土地的清查是为了保证税赋收入,而非土地分配,排除D。 13.【答案】C 【解析】 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保护了手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属于影响方面,故A错误。根据“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古代手工业的传承特点是世代沿袭,其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这导致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极少,自家的技术更容易传承给自家子弟,故C正确。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故B错误。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结果方面,故D错误。 14.【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民间的交易只用金银”、“只能是兑换成布匹或者金银。”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白银逐渐货币化,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代金银货币的使用,不是政府的经济调控,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5.【答案】A 【解析】 从明初不得擅自改动户籍到明中期以后,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反映出国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制度调整,A选项正确;国家对户籍制度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B选项错误;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C项错误;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的激增,D选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的十三行与外商进行贸易,所以导致材料中“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的现象,C正确;十三行属于官方规定的贸易,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并不是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A错误;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鼓励贸易,B错误;三角贸易的形成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17.【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通商口岸长期滞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抵制作用,说明当时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错误;此时中国已经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C错误。 18.【答案】B 【解析】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经济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种豆得瓜”的“瓜”是指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故B项正确;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主旨思想下产物,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故C项错误;“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属于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不是得的“瓜”,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和材料描述的现象可知,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选项B正确,排除选项D;当时纸币贬值,不能提供更多的民族资本,排除A;国民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官僚资本大肆兼并民族企业,选项C排除。 20.【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被迫停业”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故D项符合题意;. 清朝存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律,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在特定条件下,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可以学习外来事物,故C不符合题意。 22.【答案】C 【解析】 张謇企业的兴衰说明,民族不独立,民族企业就不能充分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封建专制、技术条件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排除A、B;中国的近代化是从器物层面开始的,因此选项D排除。 23.【答案】A 【解析】 “二五”计划指的是1958-1962年,这期间计划之所以“大起大落”是因为出现了“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运动等“左”倾错误,故答案为A项;1958年,制定了“多、快、好、省”的经济建设方针,发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大跃进运动,是经济方针不断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排除B项;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的结果之一,并不是原因,排除C项;经济计划大起大落与自然灾害无直接关联,中苏关系属于外因,不是影响当时中国经济计划“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 A项属于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25.【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大成绩。材料中“单干户的孩子说”“人家都是圆的”中的“人家”指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被称赞。而这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显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故答案为C项。A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农业的急躁冒进是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26.【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备战、备荒、为人民”信息可知,这一战略将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排除。故选B。 27.【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强调发扬民主,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项;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决策,而题干中的讲话是在十一届二中全会上,当时最紧迫的是要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法制建设,排除B项;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促进团结”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国农村出现一批……以赚钱为目的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依然是公有制,故A不正确;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故B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分散经营的形式,不是集约化生产,故D不正确。 29.【答案】B 【解析】 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时间1993年、1994年可知,这是在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通过的法律都与市场经济相关,因此这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故D选项错误。 30.【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男女到法院要求离婚的人数增多,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改变了以往“夫为妇纲”的封建理念,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虽有所进步,但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而亦社会所不乐者也”可以看出当时大众还是普遍不能接受这种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当时人们离婚状况的记述,与婚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1.【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32.【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材料中特别强调民的作用,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我们可知这一时期的报刊重点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作思想准备和动员工作,答案为A。题干没有体现推动移风易俗思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外来侵略,C错误。材料体现宣传民族民主意识,但不一定能符合民众文化需求,D错误。 33.【答案】A 【解析】 近代以来,西欧人发现纽芬兰岛、留下在北冰洋地区航行的详细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探索向北通过北冰洋到达亚洲和航路等活动,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A项正确;17世纪以前,欧洲人向北在北冰洋一带的航行,没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和股份合资企业广泛建立形成起到促进作用,BD项错误;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17世纪之前在北冰洋地区的航海活动,没有对海陆间直接联系起到促进作用,C项错误。 34.【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引起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得英、法经济发展,而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是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35.【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故D正确;据上分析,A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无力购买奢侈品,B错误;新兴资产阶级处于崛起时期,尚未取代土地贵族,C错误。 36.【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做法是英国推行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而重商主义的推行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故选A。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还未发生工业革命,且材料中掠夺的主要对象也不是劳动力,而是敌国的商船,排除B;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掠夺是造成殖民地落后的重要原因,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殖民地的发展状况,排除;材料中伊丽莎白主张掠夺的是敌国商船上的财富,没有提及美洲的人口问题,排除D。 37.【答案】D 【解析】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和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错误。 38.【答案】B 【解析】 根据“16世纪末某次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人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缘政治条件,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改变了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故选B;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排除A;西班牙在海战中失败,并没有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C不符合史实,排除;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最终英国打败了荷兰,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9.【答案】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黑人奴隶被贬卖到美洲甘蔗种植园进行劳作,使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甘蔗种植培育技术的变化,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19世纪初”来看,这一变化不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排除B项;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对蔗糖的需求,但必须有足够的供应量,因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0.【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分析可知,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味地崇尚自由贸易和竞争、追求利润,缺乏对穷苦人和失业人口的关注,降低了社会的人文关怀。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材料中“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采取大机器生产,工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越来越贫困,这样不利于生产的合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贫穷”的人不被重视,反而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有利条件,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是强调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排除。 41.【答案】A 【解析】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有利于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被赶出农村,农民失去土地,自然经济无法维持,排除B;材料反映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并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材料是英国政府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管理措施,没有阻碍圈地运动的推行,排除D。 42.【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3.【答案】D 1952年英国产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空前气污染事件,导致了《空气清洁法案》的出台,说明了公共事件促进立法的进程,故选D;材料没有说明是新科技造成环境污染,A错误;污染事件推动了法案出台,不是没有法案需要出台法案,故B错误;C说明空气污染的原因,并不能较好表达题意,排除。 44.【答案】B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排除ACD。 45.【答案】B 《谢尔曼法案》意在限制垄断,从而抑制生产资料过度集中,故选B;该法案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克服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排除A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46.【答案】C 从材料可知“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国制造商协’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联系所学表明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答案为C。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是阶段特征,不是本质问题,A错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的,不符合题目的时间,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美国民主政治问题,D错误。 47-50 BBBA 二、材料题 51. 【答案】(1)意义: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提升了中共政治影响力;有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推进作用。(1点2分满分8分) (2)特点:保存富农经济;政府主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坚持群众路线。原因:彻底推翻封建地主统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点原因1点1分)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土地法大纲》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根据材料“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可知,颁布《土地法大纲》提升了中共政治影响力;根据材料“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圆发挥了推进作用”可知,《土地法大纲》颁布有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推进作用。 (2)特点:根据材料“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保存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可知,此次土改政府主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根据材料“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可知,此次土改坚持群众路线。原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可知,这次土改的原因是为了彻底推翻封建地主统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根据土改时间和材料“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改革为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基;根据材料“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可知,此次土改的原因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52. 【答案】(1)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瓦特坚持不懈的努力;发明家与企业家的结合;风险投资的保证;商业动作的成功;专利政策的保护;国会或政府信守契约。(6点即可 1点1分) (2)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促生了新的阶层、职业;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带来了新的社会危机与问题。 ( 积极4点8分 消极1点2分 满分10分 )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蒸汽机改良成功的条件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社会需要对蒸汽机进行改良、瓦特的个人努力、瓦特与企业家的结合、国家专利政策保护新的发明创造等多方面分析即可。 (2)出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根据所给词汇进行分类分析,例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主要突出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出现了工厂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等。再例如,根据“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分工、出现了新的职业阶层、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