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二战”后初期,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19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结合这段材料指出美国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 A.实施全面“冷战”      B.出台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2.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3.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发言中说:“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这说明日本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B.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 C.追求政治大国 D.已经摆脱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4.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 A.巴黎公社失败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6. 《周礼》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称“国有六职”,这说明 A.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当高 B.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C.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被打破 D.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 ‎7.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8.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 ‎9.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 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 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2. 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但《二刻拍案惊奇》却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4.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1750年 ‎1860年 ‎1900年 联合王国 ‎1.9‎ ‎19.9②‎ ‎18.5‎ 德国 ‎2.9‎ ‎4.9‎ ‎13.2④‎ 美国 ‎0.1①‎ ‎7.2‎ ‎23.6‎ 中国 ‎32.8‎ ‎19.7③‎ ‎6.2‎ 下列关于材料中序号所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①美国独立之初,经济基础及其薄弱 B.②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变 C.③19世纪中期的中国已全面落后    D.④19世纪末德国实现了对英国的超越 ‎15.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16.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7.“全球史观”‎ 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8. 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1698—1710年不足100克,1750—1750年为200克。这些变化说明 ‎ A.导致英国走上了对外掠夺道路 B.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C.表明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时尚 D.说明工业革命促使棉织品普及 ‎19.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20.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2.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23.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再到大企业(垄断组织)演变的根本动力是 ‎ 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24.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 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失败了的抗击外来侵略运动 D.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25. 1932年天津一家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 A.天津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利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种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斯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三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己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8分)‎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6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特征?概括材料三的小农生产生活状况?(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8分)‎ ‎28.(14分)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 ‎——费孝通《乡土中国》 ‎ 材料二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 ——《申报》1888年4月 ‎ 材料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4分)‎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6分)‎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4分)‎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静仁班 历史(3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5 CDCDC 6—10 BADDA 11—15 CDCBA 16—20 BCBCA 21—25 ACAB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 材料解析题 ‎26(18分)‎ ‎(1)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2分)欧洲经济崩溃,政治经济受制于美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分)‎ ‎(2)原因:‎ 西欧:原有的经济基础:美国的扶持(或马歇尔计划);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开始推行西欧的联合。(6分)影响:加剧了欧洲两种制度的对峙;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6分)‎ ‎27.(18分)‎ ‎(1)牛耕技术。(2分)‎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观点: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8分)‎ ‎(3)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8分)‎ ‎28.(14分)‎ ‎(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任答两点)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4分)‎ ‎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6分,任答三点)‎ ‎ (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4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