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命题人:张梦芬 审核人:王凤春 说明: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答在答题纸上。3.Ⅱ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 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 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2.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3.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 ) 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强化 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 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 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 D. 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5.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6.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7.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8.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9.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10.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11.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说明( ) A.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施的后果 B.均田制与土地兼并无关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1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14.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15.读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 ) 内容 出处 说明 “(太子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 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 钦定指唐太宗审定 早在晋阳起兵之初,李渊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 依据《资治通鉴》整理 北宋司马光主编 (李建成、李元吉)“ 《旧唐书· 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齐为恶” 隐太子建成传》 《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 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驻防河东军事要地,“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 依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整理 温大雅,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 A. 《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 B. 《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 C. 《资治通鉴》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 D. 温大雅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亲历者,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16.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夷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17.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18.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19.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20.《袁氏世范》记载,北宋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这说明北宋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B.土地流转频繁导致北宋农业发展落后 C.土地流转促进生产力提高 D.重农抑商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21.唐代凡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宋代则八品以下官员之子孙及庶人之俊秀者可入太学。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 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C.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22.宋代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完善,世族逐渐退出王朝体制。但后来,宗族日益受到重视。范仲淹晚年在苏州立“义庄”,以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苏洵也曾编写自己的族谱;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列举大家族的规范。这些现象说明( ) A. 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取决于宗族的形成 B. 宋代世族重新形成并控制朝政 C. 宋代士大夫重视以宗族障显儒学价值观 D. 科举官僚制度推动世族的再生 23.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24.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 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2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2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27.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28.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29.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状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 B.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相一致 C.民办书院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D.官办书院数量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 30.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卷Ⅱ(非选择题 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原因。(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8分)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10 CDABA AADBA 11—20 CDCBD BCDAC 21—30 DCBAD CBCDD 31.(1)特点:①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每阶段内人口数大起大落;②总体呈增长趋势,古代前中期增长缓慢,明清以来爆炸性增长;③人口增长出现地域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慢于中原地区。(6分) (2)原因:①人口大起大落受朝代治乱兴衰制约;②总体增长较缓在于小农社会自然经济供养能力有限,而后期快速增长主要在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与人头税取消;③少数民族地区增长较慢主要在于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且受民族歧视。(6分) 32.(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6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监察制度不健全)。(任一点2分,共6分) 33. (1)特点: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8分) (2)作用: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8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