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赤峰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文科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24道选择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 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D错误。‎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4.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D错误。‎ ‎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 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 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 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等信息可知,这是说明太阳运动有规律,理就是规律;这与北宋理学家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一致,故A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科学家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没有说明理学系统化,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说明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C错误;据所学可知理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故D说法错误。‎ ‎6.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 宋代科考中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C.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宋代知识分子形成自觉精神,具有担负天下重任使命感的原因在于受到理学的影响,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与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角度不同,A项错误;科考中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不是所有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主要原因,只是参加考试人员的部分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以来逐渐有的口号,与题目所说的宋代知识分子不符,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察理学的宗旨。‎ ‎8.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帽裹僧头”“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10.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联系所学宋朝世俗文化兴起的背景分析解答。‎ ‎11.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 B. 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使儒学的基本价值重新回归,这反映出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正确;理学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排除A;材料反映清初三大思想家努力重建儒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理学传统主流地位没有失去,排除C。‎ ‎12.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 ‎13.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 A. 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 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C. 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 西学已经占据文化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表明当时的一部分学者对儒学得失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旧道德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地位,故D项排除。‎ ‎14.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战略 ‎【答案】C ‎【解析】‎ A项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把旧三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实施方法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项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D项也是1924年1月确定的。孙中山在1918年1月主要强调利用苏俄革命及政权巩固的有利时机,推动中国革命,即C项。‎ ‎【考点定位】必修三·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孙中山的认识转变)。‎ ‎15.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的把他当做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A.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B. 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C. 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进程,而非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演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同阶段,但是并未体现发展的曲折,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由初步介绍到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新思想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故D选项错误。‎ ‎1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 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B. 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C. 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D. 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材料“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基督教原始文献的研究热潮,这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文艺复兴并不是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而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世界观的统治,故B排除;复兴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并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的态度,故D排除。‎ ‎17.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 A. 因行称义 B. 神权高于教权 C. 人权至上 D. 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信徒和上帝不需要第三者,符合路德认为的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既信仰得救,故D项正确。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只要信徒购买赎罪券即可得救,既因行称义,与题目不合,故A 项错误。题目未体现神权高于教权、人权至上,故BC项错误。所以选D。‎ ‎18.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这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6世纪自然科学尚未摆脱教会束缚;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是在19世纪;D选项错误,《人体构造》的出版标志着医学步入科学化,材料并未强调医学进步对人文主义的丰富。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 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C.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故B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牛顿学说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A;揭示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影响,D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 ‎20.史学界普遍认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能佐证其“发展”的是 A. 反对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 B. 提倡思想自由 C.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D. 宣扬个性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的内容双方都有,属于其继续故错误;B选项的内容两个运动都有体现属于继续而非发展,故错误;C选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更多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否定教会的禁欲主义,而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未来世界的政治蓝图,故C选项体现发展,是正确的;D选项属于双方共有,是继续而非发展,故错误。‎ ‎21.“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 A. 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 B. 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 C. 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 D. 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为中心的新的思维方式,说明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无法得出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并且A选项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动民众力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说明推动知识的普及不是该材料主要内容,故C选项错误。‎ ‎22.“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开拓了物理学新领域。”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量子假说 D. 生物进化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开拓了物理学新领域”说明是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根据“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再结合所学可知,相对论把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概括到了自己的理论中,使之成为一个特例,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故B正确;牛顿经典力学、量子假说不符合“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排除AC;生物进化论不属于物理学成就,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开拓了物理学新领域”“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联系所学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关系分析解答。‎ ‎23.斯宾塞“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同。材料表明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B.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C. 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D.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为体制和思想基石)的内在合理性,表明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材料反映生物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研究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进化论,排除B;生物进化论是生物领域的科学理论,不适用于人类社会,排除D。‎ ‎24.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C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合题意,D错误。‎ 第Ⅱ卷 ‎25.材料一 某校高二(2)班历史第二学习小组在学习必修Ⅲ相关内容后,制作了下图1-1的作品:‎ 在作品简介有“最早”、“成熟汉字”等字样,而据该小组同学介绍,他们参考了学者董作宾的作品(图1-2):‎ 材料二 作品展览的时候,某同学对“董作宾”是谁产生了兴趣,要了解相关信息,他想到了下列几种方法:‎ A、查阅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或《辞海》‎ B、查阅该小组作品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C、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书法家”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寻找董作宾相关的信息 D、去图书馆查阅《中国历史人物列传》‎ E、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董作宾简介”进行搜索 ‎(1)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你推测该小组作品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会推荐他选择上述哪种查找信息的方式?为什么?‎ ‎(3)如果参观的同学要求介绍“董作宾”,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根据你的推测,你应该如何简要作答?‎ ‎【答案】(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为象形文字。‎ ‎(2)E;快捷、方便、准确,信息的选择余地较大。‎ ‎(3)他是一位对甲骨文颇有研究的学者,其甲骨文书法对甲骨文进行描摹和加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解析】‎ ‎【详解】(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材料一图1—1可知,是甲骨文,根据材料一图1—2可知是象形文字,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为象形文字。‎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二,A组通过查阅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或《辞海》去找相关象形文字,难度较大,可选择的信息较少,排除;B组通过查阅该小组作品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可选择的信息更少,甚至不存在,排除;C组通过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书法家”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寻找董作宾相关的信息,过程复杂,内容繁多,可能出现较多的无关信息,排除;D组通过去图书馆查阅《中国历史人物列传》,过程复杂,内容繁多,耗费时间,可能找不到相关信息,排除;E组通过在知名搜索网站相应位置输入“董作宾简介”进行搜索,快捷、方便、准确,信息的选择余地较大,所以会介绍E组。‎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图1—2可知,董作宾对商代甲骨文颇有研究,他的甲骨文书法对甲骨文进行描摹和加工,文字清晰,美观,而且能较好读懂文字的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被崇拜者 序号 崇拜人数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某些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3)如果引用上述资料作学习和研究,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1913年的调查结果,主要是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入选,孔孟得票遥遥领先,入选的外籍名人少而且得票不多;1923年的调查结果则出现了很大变化,入选的主要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人,如孙中山,而古代圣贤的得票明显降低,如孔子,入选外籍名人增多,而且得票较多,如列宁。‎ ‎(2)调查人群的不一致,时代的变化,从1913年到1923年,中国经历了袁世凯尊孔复古、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事件,“民主”和“科学”等西方思想广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等等。‎ ‎(3)两组调查数据被调查的人群、数量等条件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数据的对比,但是从整体上看,对了解1913—1923年间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和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情况依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913年主要是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入选,1923年入选的主要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人,入选外籍名人增多。‎ ‎(2)结合所学,可从调查人群、时代变化、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总结。‎ ‎(3)可从谨慎使用调查数据,不能简单进行数据的对比,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调查数据依然有一定参考价值等角度分析解答。‎ ‎27.16—19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物理学成就斐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例如,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体现了学者传统的工匠传统的结合。伽利略很重视实验,同时,伽利略也很重视数学……这就是他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如落体定律。摆振动、合理定律等。‎ ‎——摘编自金文玲、毛建儒《对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原因的分析》‎ 材料二 《牛顿哲学原理》一书则是把牛顿思想通俗化的一种尝试。伏尔泰声称该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例如那个家喻户晓的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产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伏尔泰的手笔。‎ ‎——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材料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人类有其法。‎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伽利略研究物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理学革命发生于欧洲的思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宣传“牛顿思想”的方式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思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答案】(1)特点:数学方法、实验方法相结合。因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 ‎(2)方式:讲故事。作用:通俗易懂,促进了平民大众对科学的认识。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3)内涵:自然法思想(自然规律),社会法(法律)。关系: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又推动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伽利略很重视实验,同时,伽利略也很重视数学”得出数学方法、实验方法相结合。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物理学革命。‎ ‎(2)方式:根据“他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得出讲故事。作用:根据“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得出通俗易懂,促进了平民大众对科学的认识。意义:结合所学牛顿经典力学的意义,可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等方面总结回答。‎ ‎(3)内涵:根据“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得出自然法思想(自然规律),根据“人类有其法”得出社会法(法律)。关系:可从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互相促进等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提炼出观点。“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可从肯定,也可以否定,或综合起来全面认识。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可以从内因、外因等多个视角展开,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说明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说明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说明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