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 ‎1.策命,又称“锡(即赐)命”或“册命”,表示周王与万邦的联系。策命礼在太庙进行,由周王向诸侯授予载有王命的文书(即策、册),文书记载了对受命者的封赠、任命。依据“策命”,地方诸侯 A. 由周王直接任免,并且不得世袭 B. 绝对服从与拥护周王的专制统治 C. 必须按期向周王提供贡赋与军役 D. 不享有对封国内土地的使用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史实,受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须负责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故C项正确。诸侯有世袭统治权,A错误;西周时期不是专制统治,B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D错误。‎ ‎2.“董仲舒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学者……而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熔铸新的儒家。”董仲舒“熔铸新的儒家”的主要途径是 A. 否定传统 B. 参悟思辨 C. 移花接木 D. 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故D项正确;董仲舒儒学是把法家、道家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而不是移花接木,故C项错误;董仲舒并未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A错误;参悟思辨是理学的特点,B错误。‎ ‎3.“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这说明元杂剧 A. 代表贵族化的文学取向 B. 取材和用词较通俗 C. 更符合下层民众的心理 D. 超越了宋词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说明元杂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需要,故C项正确;元杂剧属于世俗文学,并不是贵族文学,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元杂剧用词特点,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杂剧和宋词地位的比较,故D错误。‎ ‎4.清代《户部条例》规定:商民自愿出资开挖者(指采矿),要由地方官查明商人姓名、籍贯,取其甘结(指保证书),并由有关官衙发给执照,才准予开采。这反映出 A.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B. 政府严格管理手工业 C. 国家鼓励手工业发展 D. 手工业管理形式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由地方官查明商人姓名、籍贯,取其甘结(指保证书),并由有关官衙发给执照,才准予开采”可知,清朝对矿业的开采管理十分严格,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对商民采矿行为的限制,无法得出A选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手工业严格管理,而没有体现鼓励手工业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此管理形式落后与否,排除D。‎ ‎5.李鸿章在1867年谈到中国修建铁路一事时认为“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与我”。但到了1874年,他又“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铁路建设关乎洋务运动成败 B. 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 受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影响 D. 洋务运动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对中国兴修铁路的态度由反对到支持的转变,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材料中李鸿章主张先试造清江至京这段铁路时,给出的理由就是“以便南北转输”,选D。铁路建设对洋务运动的发展重要推动作用,但不能够说铁路建设关乎洋务运动的成败,故A项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是洋务运动初期,民族危机相对缓和,排除B。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但是此题设问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C项无法体现这一变化。‎ ‎6.“它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据此判断,“它”‎ A.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结束了中国的专制统治 C. 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D. 奠定了政治民主化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可知,“它”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奠定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故选D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C不符合史实。‎ ‎7.抵制洋货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清末民初抵制洋货运动的开展 A. 阻止了列强商品货物的倾销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健康成长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民初抵制洋货运动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品生产及规模扩大,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B项正确。A项,半殖民地下的中国无法阻止西方商品倾销,排除。C项,抵制洋货运动有利于扩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国内市场,排除。D项,实业救国思想在甲午战后已经出现,排除。‎ ‎8.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凸显出民主爱国的思想 B. 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C. 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根基 D. 标志着新型民主军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故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A正确;B项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南昌起义的影响,排除。‎ ‎9.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 A. 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可 B. 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 C. 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 D. 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信息“工农兵政权”“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可知,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革命政权,这说明此时中共已走上了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此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A项错误;B项错误,这正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后采取的行动;D是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形成时期,故D选项错误。‎ ‎10.有关平型关战斗的史料非常匮乏,中国学者对其有诸多争议。许多学者指出八路军直接与日军战斗部队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另有学者根据八路军的严重伤亡情况,推测日军为战斗部队应占较大比例,认为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还有学者引用日方资料得出参战日军部队主要是非战斗部队,“平型关大捷”完全是演绎出来的。这说明 A.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B. 历史考证深刻影响着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C. 历史逻辑推理不能直接用于描述具体的史实 D. 国外史料的中立性提升了历史叙述的准确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说法绝对,材料体现了对一件历史事件的多种说法,不能得出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三种观点都是在关注八路军面对的是否是日军的战斗部队这一论题,这说明对这一论题的考证将影响对平型关战斗的评价,故选B。历史逻辑推理有其合理性,在描述具体史实中也有其价值,故排除C。材料并不能表明日方史料具有中立性,更不能表明日方对平型关战斗的描述是准确的,故排除D。‎ ‎11.1953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的一小部分,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和国家税收以及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说明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 A. 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B. 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 C.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D. 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由人民政府管理,且其利润主要用于工人福利和扩大再生产等,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看,资本家还占有一部分利润,不能说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排除B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C选项错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也是在1956年而非1953年,排除D项。‎ ‎12.仔细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时间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C. 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D. 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就初步建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人数及所占比例不断增加,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与设问不符;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不是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召开。会议期间,成员国领导人谋划区域合作新篇,把各方政治共识转化更多务实成果,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迈出坚实步伐。这反映出,上海合作组织 A. 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 利于打造新型的国家关系 C. 旨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D. 是成员国间结成的政治同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与会成员国积极谋划区域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积极促进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加强成员国间的合作关系,推动新型国家关系的建立,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合作组织,并非以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原则,D项错误。‎ ‎14.罗马法规定,当“某人通过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结构有害于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B. 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C.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害于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可知,罗马法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故选D。材料并没有提及弱势群体,排除A;罗马法显然未将奴隶的权益包含在内,B项不符合事实,排除;如果只是强调对私有产财产的保护,则新的施工行为不会被限制和禁止,排除C。‎ ‎15.卢梭希望建立以公意为基础的国家,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者政治体。这体现了卢梭 A. “社会契约”民主思想 B.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C. 倾向于实行社会主义 D. 对天赋人权思想的倡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立以公意为基础的国家”“全体个人的结合”“共和国或者政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权力的表现和运用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体现了其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渴望,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契约”思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卢梭建立公意国家的主张,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天赋人权思想,排除D项。‎ ‎16.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据此可知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B. 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 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 D.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美洲劳动力来自于非洲的移民,故C项说法错误;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错误。‎ ‎17.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1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据此可知 A. 改革满足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B. 英国确立了议会的中心地位 C. 新兴工业城市拥有更多的选举权 D. 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得到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的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使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得到扩大,故选D。“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得到扩大,没有体现满足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问题,故A不符合史实。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时确立了议会的中心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中没有议席的总体数量,无法得出C项。‎ ‎18.1929年,洛杉矶《先驱者论坛报》登出了题为《你的孩子迷人吗?》的文章。这篇蛊惑人心的文章告诉每一对家长,好莱坞是向他们敞开的。“挣一百万美元,或许你的孩子也能像她一样。”这是当时电影杂志上最多的广告。这一现象 A. 体现了美国经济繁荣的景象 B. 说明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C. 反映了大萧条下的社会心理 D. 表明美国普遍盛行拜金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部分人不仅深陷困难,生活悲惨,同时价值观和社会信念动摇,材料现象正是这一时期美国民众彷徨、消极的心理反应,故选C。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A项错误。罗斯福于1933年实行新政,排除B。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的迷茫心理,无法得出美国普遍盛行拜金主义,故D项说法错误。‎ ‎19.1973年3月,苏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规定》的决议。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企业共有17519个,联合公司的产品占工业产品总销售额的47.1%,从业人员占工业生产总人数48.4%。可见,联合公司 A. 是一种企业垄断形式的联合组织 B. 是一种企业集约化的经营模式 C. 打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不利于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联合公司是一种公司之间合作的模式,有利于苏联集约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材料内容体现了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集约化经营模式而非垄断形式,故A“垄断形式”说法错误;C中“打破了”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3年时期苏联未能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故C选项错误;联合公司有利于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D项说法错误。‎ ‎20.该派画家使用短而有力的笔触,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从而给画作带来不同的明暗效果。下面属于该画派作品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瞬间印象”可知,该画派属于印象画派。A项是《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故A选项正确。B项是《马拉之死》,属于新古典主义绘画,C项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D项是毕加索的《梦》,是现代主义绘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在皇帝之下,设置一整套官僚系统。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握军队,为全国武装部队之首脑,但自秦统一后,太尉之职并没任命任何人,只是虚设而已,事实上由皇帝亲自控制军队。御史大夫又为“副宰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以防专权,但其地位却低于丞相……秦始皇通过上述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从而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封建统治者继承下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作为皇帝的亲信幕僚和谋士,军机大臣至少每天与皇帝见一次面,就军务、边防、度支,税收和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也会推荐政策方略,提出官吏任免的意见,参与重要案件的审理,执行君王的特殊使命,有时还操办殿试事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社会制度的产生,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长期存在,是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全面发展的结果,地主为农村管理统治者,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主要依附于地主,沦为佃农。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只有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才能发挥最优的国家管理效能。‎ ‎——摘编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中枢机构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指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并概括军机大臣的工作职责。‎ ‎(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关系: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都听命于皇帝。‎ ‎(2)目的:加强和巩固皇权。职责:参与军国事务;参与审定重大案件;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3)题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以发挥最优的国家管理效能。‎ 论证: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统一国家经济建设中,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国家建设,比如秦朝长城的修建,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这一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镇压反叛的斗争,比如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稳定地方秩序等;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这一制度有利于集中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比如康熙帝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收复台湾等,这些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 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大效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解析】‎ ‎【详解】第(1)问,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秦朝中央官制设立的相关知识,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及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每天与皇帝见一次面,就军务、边防、度支,税收和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也会推荐政策方略”“参与重要案件的审理”等归纳。‎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认识,考生围绕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的目的及达到的效能等方面阐释即可,具体的角度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及近代的相关史实论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答案】(1)特点: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政治思想类型;自然科学的内涵跨领域渗透。‎ ‎(2)影响: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第(1)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可知,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可知,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可知,出现众多政治思想类型;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可知,自然科学的内涵跨领域渗透。‎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这有利于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唤起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系;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回答。‎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 近年来,随着民粹主义的泛起,逆全球化呼声再次高涨。当前的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西方世界内部的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力量围绕利益、规则的博弈加剧。考察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有些国家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战略和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严重伤害。……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 ‎——摘编自吴志成等《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1)从材料一的漫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全球化有何态度?你是否赞成这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答案】(1)批判、悲观的态度。‎ 不赞成。理由: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应共同探讨解决,而不是逃避。‎ ‎(2)原因: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更加不平衡。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 ‎(3)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而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应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 ‎【解析】‎ ‎【详解】第(1)问,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漫画寓意,从漫画可以看出作者把全球化比作一条把地球吞入口中的大蛇,表明作者对全球化持批判、悲观的态度。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作者的观点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围绕着正确看待全球化的角度,即全球化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的角度说明理由。‎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随着民粹主义的泛起”可知是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可得出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有些国家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可得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可得出国家间发展更加不平衡。第二小问,从对各国市场、贸易自由化、各国间的经济合作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这迫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无序的现象进行反思,正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应在全球化发展中要遵循共建、共商、共享原则,探寻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分析回答。‎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布是大文学家曾巩的弟弟,因上奏大讲“为政之本”而为王安石所器重。吕惠卿本是集贤殿里的一名校勘官,人微位卑,但因得到王安石的赏识而很快提拔升官。而这些王安石看重的支持者与助手,尽是后世声名狼藉之辈,绝大部分都被列进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册中。……相反,所谓保守派人物苏轼,实际上并非反对改革,只是不赞成王安石那样急功近利,因此就遭到了排斥和贬低。其实早在王安石尚未执掌大权之前,苏洵就写了一篇《辨奸论》来反对王安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摘编自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等 材料二 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 名称 主导者 身份 结果 备注 商鞅变法 商鞅 左庶长 成功 遭车裂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皇帝 成功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宰相 失败 遭罢官 戊戌变法 光绪帝 皇帝 失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你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 ‎【答案】(1)用人不当;个人性格怪异,偏激,缺少宽宏大量的心胸;保守派反对。‎ 评价:王安石变法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改变,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2)改革的成败与最高统治者有着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突破改革的阻力。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也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或者最高统治者没有实权,变法就难以成功。‎ ‎【解析】‎ ‎【详解】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而这些王安石看重的支持者与助手,尽是后世声名狼藉之辈”可得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用人不当;“只是不赞成王安石那样急功近利”“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可知个人性格怪异,偏激,缺少宽宏大量的心胸;“因此就遭到了排斥和贬低”可得出变法受到保守派反对。要注意设问要求概括的是材料一中的原因,不能脱离材料。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北宋的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2)问,依据表格中改革主导者的身份、结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成败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联系入手,改革领导者是否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所支持的最高统治者是否有实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詹天佑成功地解决京张铁路全线中最为艰巨险峻的关沟段八达岭的越岭关键问题,他初测时的线路是由石佛寺直接向西开挖八达岭隧道6000英尺,约合1800米;现改为由初测时原定之石佛寺引上山,入青龙桥东沟后再折返穿过八达岭,形成“之”字形线路,这样延长了坡面,减少了坡度,而且大大缩短了八达岭隧道的长度,仅3580英尺,约合1091米,比初测时设计的隧道长度缩短近一半,不仅可节省工程费10万两,而且在当时工程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与施工的危险性。‎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詹天佑解决八达岭越岭问题的方案,并归纳这种方案的优点。‎ ‎(2)据材料和所学,指出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成功的原因。‎ ‎【答案】(1)解决方案:设计“之”字形线路。优点:延长了坡面,减少了坡度;缩短了隧道长度;减少了劳动强度和施工的危险度;节省费用。‎ ‎(2)原因:辛勤经营;周密筹划;大胆设计;同事协作。‎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形成‘之’字形线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延长了坡面,减少了坡度”“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与施工的危险性”“可节省工程费10万两”等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体现出了他坚持不懈恒心,强烈的自尊心和顽强的意志力,材料“改为由初测时原定之石佛寺引上山,入青龙桥东沟后再折返穿过八达岭,形成‘之’字形线路”可得知修筑京张铁路成功的原因还有詹天佑的周密筹划和大胆设计,同时同事协作等方面分析回答。‎ ‎26.【探索历史的奥秘】‎ 研究三星堆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着装示意图 材料二 三星堆青铜器确实与商代铜器有着密切联系和基本相似的特征:尊均为高领大口,口径略大于肩径,折肩,圈足较高,兽面纹有连体和分解兽面,身多曲折,多扉棱装饰。但三星堆青铜器在模仿商器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民族信仰和地理条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如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尊颈部全饰凸弦纹,而同时期商式铜尊颈部多蕉叶纹;三星堆系青铜容器肩部多扁身立鸟饰,而商式铜器中则没有。‎ ‎——摘编自《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探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青铜立人像的着装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铜立人的身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三星堆青铜器大量发现的意义。‎ ‎【答案】(1)着装情况:穿着三重衣服,外为单袖齐膝左衽长襟衣,中着双袖右衽鸡心领,里面还有一件窄长鸡心领短衣。身份:社会上层人士。‎ ‎(2)特点: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风貌;融汇了中原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研究当时青铜制造技艺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世界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重新审视中华青铜文明。‎ ‎【解析】‎ ‎【详解】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大立人像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套装三件。 最外层为单袖衣,由领至下摆长75.6厘米,开领至右肩斜下至左腋,左侧无肩无袖,右侧为半臂式连肩袖,袖短至上臂中段,下摆齐平。中间一层为短衣,长68厘米,被上层衣服所遮,只可以看见领和袖。内层衣服最长,长袖,袖肘部纹饰镂空,左右腕各带手镯三只,右臂两层衣服之间的袖筒内插有一梳形物,前裾短,下摆齐平。故可以得出着装情况是穿着三重衣服,外为单袖齐膝左衽长襟衣,中着双袖右衽鸡心领,里面还有一件窄长鸡心领短衣。第二小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群中,这尊青铜大立人像,堪称他们的“领袖人物”。根据其造型特征与身份象征,一般称其为“群巫之长”‎ ‎,故可得出其身份是社会上层人士。‎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与商代铜器有着密切联系和基本相似的特征”“根据本地区的民族信仰和地理条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反映当地社会生活风貌、融汇中原文明、历史悠久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的发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它用大量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三星堆古蜀国的存在,古蜀的历史孕育了三星堆无比辉煌的一页。因此对三星堆青铜器大量发现的意义可以从国内来说对研究当时青铜制造技艺有重要价值,国外来说对有利于世界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重新审视中华青铜文明等角度分析回答。‎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6世纪以来,中国的长城逐渐为西方国家所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葡萄牙人圣·方济各·沙勿略一般被认为是第一位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他于1522年底到达广东,指出中国与鞑靼交界之地,筑有坚固城墙。‎ 德国商人布兰特写的《1693—1695年俄罗斯使团访问中国的沿途见闻》中记载长城在鞑靼语言中叫Zabancrim,是全世界闻名的建筑。‎ ‎1792—1794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该使团对长城的评价是十分正面的,将长城界定为文化先进的种族抵御其他种族之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工程。‎ 伏尔泰在1756年出版的《风俗论》中认为“把中国同鞑靼人隔开并用以防御鞑靼人的长城……是超过埃及金字塔的伟大建筑”,但晚年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 法国遣耶稣会士古伯察从1841年至1846年展开环中国考察。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订正了马戛尔尼使团以北京周边砖石长城作为全部长城之代表的误解。‎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1906—1908年考察了甘肃长城,尤其是敦煌长城,并发现了大量长城原始文书,填补了汉晋长城基层防御体系史料的空白,在世界范围内直接推动与刺激了长城研究的开展。‎ ‎1909年出版的《中国长城》,是西方学者关于长城的第一部专著,其对长城起源、修筑、目的、作用及意义首次进行了全方面探讨。‎ ‎——摘编自赵现海《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关于长城形象的演变、记述与研究——一、项“长城文化史”的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认识中国长城的阶段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看待西方对中国长城研究的作用。‎ ‎【答案】(1)16—17世纪西方世界通过传教士和商人开始对长城有了初步认识,对长城了解是肤浅的、不准确的,并对长城持正面评价;18世纪,对长城的评价正面和负面并存;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人对长城展开实地调查,认识逐渐准确、全面。‎ ‎(2)有助于推动对长城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明确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象征的地位;有助于逐渐向西方世界传递真实的长城形象,从而促进长城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保护长城意识。‎ ‎【解析】‎ ‎【详解】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时间段“1522年”“1693—1695年”“1792—1794年”“1841年至1846年”“1906—1908年”以及相应阶段西方人对中国长城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直接推动与刺激了长城研究的开展”“对长城……首次进行了全方面探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助于对长城的研究、明确长城的历史与文化地位、向世界传递真实的长城形象、保护长城意识等角度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