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上学期协作校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学家周季维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态分析鉴定书中指出:“在同层堆积中尚存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茎秆凝块……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该鉴定表明 A. 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黄河下游率先进入农业社会 C. 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 D. 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较粗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可知,河姆渡先民已经成功培育水稻,选项C正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的解读。 2.如图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典故。该典故可以用来说明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礼乐制度的不完备 C. 宗法制趋于强化 D. 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反映周王分封诸侯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正确;“三家分晋”反映分封制被破坏,并非礼乐制度的不完备,排除B;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货币,其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这反映出当时 A. 货币受农耕经济的影响 B. 各诸侯国货币完成统一 C. 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稳定 D. 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币与生产工具相似,说明货币受到农耕经济活动的影响,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秦统一后完成货币统一,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棉花种植推广是在宋元时期,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其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的解读。 4.秦统一全国后,始皇帝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直道、驰道,“车同轨”,建立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些举措 A. 开拓了国家的疆域 B. 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C.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践行了黄老无为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的统一措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项C正确;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与疆域开拓无关,排除A;秦朝的暴政导致了起义,而非统一措施,排除B;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 5.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A. 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 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 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 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传播了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选项B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丝绸之路是商路,并未拓展汉朝的统治区域,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6.据考古发现,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南京林山粱代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都很硕大,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有的还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这反映出当时 A. 民间制瓷业特别发达 B. 思想环境压抑 C. 西方制瓷法传人中国 D. 佛教较为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陪葬品的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有的还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可以看出佛教的色彩非常浓厚,说明当时佛教较为盛行,选项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民间制瓷业发展情况,排除A;佛教盛行,从侧面反映当时思想环境较为宽松,选项B排除;青釉莲花尊属于中国古代瓷器,与西方制瓷技术无关,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瓷器纹饰内容透露了佛教思想,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的盛行。 7.观察下面这幅漫域。与漫画反映的现象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画面意思是原本是人才鉴定中心,最终演化为评爹中心,即父辈会直接影响后辈儿孙的前途,这体现了门第观念,结合旗帜上面的“晋”可知,漫画主题与九品中正制相关,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而非晋朝制度,排除A;察举制强调德行,科举制注重才学,因此选项C、D排除。 8.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诗意在 A. 称赞隋朝大运河的功绩 B. 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C. 抨击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D. 分析运河修建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皮日休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可与大禹相提并论,功绩巨大,因此选项A正确;皮日休并未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排除B;选项C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题干强调大运河的贡献而非修建原因,排除D。 9.史学家钱穆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挥霍无度 B. 社会经济的落后 C. 强化集权的恶果 D. 自然灾害的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宋初过度集权的结果,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宋代统治者的特征,排除;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选项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0.《元史·地理志》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 实现了民族平等 B. 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加速 C.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唐代属于边远地区的省份在元朝“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见元朝行省之下,国家得到了发展,选项D正确;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边远地区一样缴纳赋役,说明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C。 11.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C. 门第观念的完全淡化 D. -国家放松对社会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商人以财买婚,和官僚、宗室、士人联姻,成为社会上层,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出政府放松重农抑商政策,不能反映出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排除D。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抗元斗争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迹而作的诗。文天祥的这句诗 A. 体现了文人追求功利的思想 B. 表达了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C. 凸显了其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D. -表明其对南宋王朝已彻底绝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天祥的诗句充分体现了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选项B正确;文天祥宁死不屈,可见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选项A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诗句表达的是文天祥个人心迹,并未流露其对南宋政权的态度,排除D。 13.自明成祖设置内阁后,内阁拥有了票拟制诏等权,特别是明英宗即位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这表明明朝内阁 A. 发挥了参与机要的作用 B. 与宰相地位逐渐趋同 C. 已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D. 直接控制中央各部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可见内阁称为国家中枢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项A正确;明朝废丞相,而且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C;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内阁的性质对材料“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解读。 14.清代名士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中有一联“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而遭到开棺戮尸抄家株连之祸。此案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清代前期 A. 设置军机处 B. 创立奏折制 C. 大兴文字狱 D. 成立锦衣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有影射清朝夺取明朝政权的嫌疑,因此遭到开棺戮尸抄家株连之祸,这是清朝前期文字狱的结果,选项C正确;军机处是皇权达到顶峰的表现,与文字狱无关,排除A;选项B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选项D是明朝内容,排除。 15.“顾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乾隆对英国商船北上宁波贸易的这一批示 A. 出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促成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 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乾隆反对英国商船到宁波的原因是“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可见其出发点是维护统治的需要,选项A正确;乾隆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出台,排除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C;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君主专制,排除D。 16.明朝时,作为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地的徽州,徽州人出现了以长三角为基地的“一大块”、以长江和大运河“两条线”为辐射通道,“星星点点遍全国”的分布生态。这说明明代 A. 重商主义政策已被摒弃 B. 儒学观念促进徽商发展 C.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D. 长三角是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徽州商人是重要的商帮,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学对徽商的促进作用,排除B;长三角是徽商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但是不能据此认为长三角是经济中心,因此选项D排除。 17.《喻世明言》等“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经加工编成的。其中大量篇幅描绘手工业者、商人、娼优等,他们都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作为正面形象被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这一现象 A. 凸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B 反映出商业发展促使社会观念转变 C. 表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已被抛弃 D. 说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篇幅描绘手工业者、商人、娼优等,他们都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作为正面形象被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可知,明代对于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这得益于明代商业的发展,选项B正确;作者并未批判封建制度,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明清理学是官方哲学,因此不可能抛弃传统伦理道德,排除;对商人、手工业者的称颂不代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 18.下表反映的是1843年我国部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变化情况(单位:%)。导致此时我国关税税率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国关税自主权被破坏 B. 五处通商口岸被开放 C. 英国割占中国的香港岛 D. 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答案】A 【解析】 【详解】进出口货物关税税率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中中英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关税降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选项A正确;通商口岸开放不会导致关税降低,排除B;割占香港岛和关税降低无关,排除C;清政府赔款,会导致关税上升以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1843年关税降低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协定关税。 1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俄罗斯可做“陆战之邻”,美国“劲悍英寇”,可做“水战之援”。清廷完全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夷人”终将“服我调度”“范我驰驱”。这说明魏源 A. 强调建立民主政治必要性 B. 魏源完全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C. 认识到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D. 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源主张“以夷制夷”,最终实现“服我调度”“范我驰驱”,可见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西方维护统治,选项D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并不主张确立民主制,排除A;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对清朝统治的重要性,而非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排除C。 20.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公开分裂.导致其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削弱的历史事件是 A. 永安建制 B. 天京事变 C. 安庆战役失败 D. 太平军北伐失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军事实力严重削弱,选项B正确;选项A初步建立政权,排除;安庆失守使得天京危急,排除C;北伐失利并未导致领导集团分裂,排除D。 21.1873年,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重订《局规》及《章程》。同时在招集商股方面,唐廷枢等人都运用了他们在商界极高的声誉威望和多年来的经商经验,迅速取得成效。可见,唐廷枢在轮船招商局能迅速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 A. 具备丰富的航运业务知识 B. 采用西式经营管理方式 C.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机器 D. 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重订《局规》及《章程》。同时在招集商股方面”可知,唐廷枢对轮船招商局的管理采用了西方的管理方式,使得招商局迅速取得成功,选项B正确;选项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轮船招商局是运输公司,并不是负责生产,因此选项C排除;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政府支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22.下面是19世纪末期中国人所画的时局图。该时局图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政治危机下的民族观念 B. 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C. 危机驱动下的国家转型 D. 西方冲击下的自我调适 【答案】B 【解析】 【详解】时局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政治危机,排除A;时局图并未反映出当时国家转型,排除C;时局图与自我调适无关,排除D。 23.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A. 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 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中山将义和团定位为“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见其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选项D正确;孙中山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肯定,而非批判,排除A、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4.近代某次列强进犯中国时,有个洋人代表曾傲慢地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据此推知,此次列强侵犯中国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可知,这八国联军侵华,选项D正确;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题干中“八大王”,排除A、B、C。 二、多项选择题 25.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与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在科技领域颇有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属于两汉时期的是 A. 《九章算术》 B.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造纸术的改进 D. 《神农本草经》 【答案】AC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数学成就是《九章算术》、同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选项A、C、D正确;选项B是唐末,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汉代科技成就。 26.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统一各项税收并取消各种杂税。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 A. 维护了地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使土地兼并之风得到根本解决 【答案】B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统一各项税收并取消各种杂税”,实则将原有的杂税合并入两税,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选项B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选项C正确;两税法面向的是全国,地主阶层也需要交税,因此选项A排除;两税法是税收政策,而非土地政策,因此不能使得兼并之风得到根本解决,排除D。 27.辽朝统治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统治机构的设置也是与此相适应的。辽朝这一统治方式 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促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C. 巩固了封建国家统一 D. 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答案】AB 【解析】 【详解】辽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因俗而治,也有利于促进辽政权的封建化,因此选项A、B正确;辽朝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排除C;民族政策和经济中心南移无关,排除D。 28.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如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他们提出的进步思想有 A. “工商皆本” B. 提倡个性自由 C. “中体西用” D.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主张有工商皆本、个性自由、批判君主专制,因此选项A、B、D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C。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 2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喜所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下列说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康粱变法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 D. 维新派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政党 【答案】AB 【解析】 【详解】李喜所关注的是社会环境方面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而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选项A、B正确;选项C表述错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顺利历史发展潮流,排除;选项D不属于社会环境因素,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眷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答案】(1)举措:降低赋税;减轻徭役;劝课农桑;提倡节俭;休养生息。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商业高度繁荣;民族关系融洽;文化教育空前发展;对外交流广泛。 (3)认识:王朝初期,统治者通常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励精图治,出现盛世景象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可得降低赋税;根据材料“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 ‘省徭役’”可得减轻徭役;根据材料“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可知,文景时期劝课农桑;根据材料“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可知,文帝景帝提倡节俭;根据材料“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可知,文景时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2)表现:根据材料“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可知,社会秩序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政治清明;根据材料“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眷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可知,贞观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根据材料“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可知,贞观时期民族关系融洽;根据材料“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可知,贞观时期文化教育空前发展;根据材料“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可知,在贞观时期,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3)认识:开放性试题,从王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等角度回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寿辰为名,派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廷的拒绝。道光十七年到十八年(1837—1838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外交大臣巴麦尊表示:“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践行巴麦尊“先揍它一顿”而采取的行动并分析原因。 (2)材料二条文出自近代中国哪一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所体现出的列强侵华方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答案】(1)行动:发动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晚清政府腐败,国力衰弱。 (2)条约:《马关条约》。 变化: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危害: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大门洞开,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解析】 【详解】(1)行动:根据材料时间“(1837—1838年)”可知,英国采取的行动是发动鸦片战争。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英国角度看,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从直接原因看,英国为了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从中国角度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能为英国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料。从当时的清政府统治角度看,晚清政府腐败,国力衰弱。 (2)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允许列强在华设厂首先出现在《马关条约》中,因此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 变化:列强在华设厂属于资本输出,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对中国人民而言,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从国家性质角度看,列强侵华使中国大门洞开,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