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3)科举制 (4)唐太宗 2019北京文综,37(1),10分 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 历史解释 ★★★ 2016北京文综,13,4分 唐代节度使势力的膨胀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2015北京文综,13,4分 唐代三省六部制 史料实证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手工业 (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 2017北京文综,41(2),6分 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三教合一” 及科技文化 (1)“三教合一”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2017北京文综,14,4分 对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评价 唯物史观 ★★☆ 分析解读 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集中在隋唐时期,重点考查隋唐时期的政治和丝绸之路,考查方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对隋唐政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省六部制上;孝文帝改革虽然为选修内容,但也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和其他古今中外的改革结合起来考查,因此备考时不要忽略这一内容。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1.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答案 A 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3.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会集团,简况如下表: 代表人物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 李建成和李元吉 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 李世民 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 据此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 ) 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 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 答案 A 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 C 5.钱穆的《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 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② 画敕后,再须送由③ 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 ) A.中书省 皇帝 门下省 B.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D.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答案 A 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 A.“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答案 B 2.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3.以下为某位同学对唐太宗时长安城日常繁荣景象的描述,其中与史实相符合的是( ) ①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 ②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③出售各式各样的商品,如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 ④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5.下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 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 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 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 答案 A 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 A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1.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 )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答案 A 2.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家很多,他们兼通诸体,但都以楷书为主攻方向,其中颜真卿的字端庄稳重,结构精严,为唐代楷书之最。下图属于颜真卿书法的是( ) 答案 C 3.(节选)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史书)存文献 〔唐〕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都城、坊市、风俗、典礼,靡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1)阅读上表,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答案 (1)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叙述详细。 认识:历史笔记记载其他史书未记或少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史料,弥补其他史书的缺失;历史笔记与其他史书相互考证,修正其他史书的错误;历史笔记来源多样,或轶闻趣事或传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未必完全真实可信。 总之,历史笔记受作者身份、资料来源等局限,信息未必完全客观可信,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 4.(节选)书籍的刊印传播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材料一 唐代印刷品中,历书(日历)占很大比例,质量也较其他印刷品为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需要掌握农时和节令的变化,因而社会需求较大。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以及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吉凶禁忌,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为了争夺市场,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摘编自罗仲辉《印刷史话》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唐代印刷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影响。(5分) 答案 (1)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分)历书很受欢迎,是主要印刷品。(1分)唐朝印刷品出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甚至有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1分) 印刷业成为一个手工业门类,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指导作用,(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2分,答出两点即可)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从“位高权重”到“共议国是”——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①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2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②“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3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③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西汉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机制 史料3: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共同理政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重点 阐释 史料1: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①说明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史料2:唐朝时期,权力运行需依照制度规定。②说明皇帝直接下达诏令违制 史料3:唐朝实行宰辅制度,多个宰相共议国是。③说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史料 认识 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概括汉、魏晋、唐各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1中“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和唐代三省的职能回答。 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朝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思路分析 联系唐朝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方式即可解答。 答案 唐朝时期,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 思路分析 首先,分析宰相的“名”是什么?是否具有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其次结合唐代君主权力加强等知识回答。 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是,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探究二 官僚政治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①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2 (两晋)②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史料3 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曰:“……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③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唐〕杜佑《通典》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汉代察举制选官的标准 史料2:两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史料3:唐代选官实行科举制 史料 解读 史料 实证 三则史料均属于原始史料,分别介绍了汉代、两晋和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重点 阐释 史料1: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主观色彩。①说明受选之人必须具有“孝悌廉公”的德行 史料2: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和门第,会造成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的局面。②是指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等级 史料3: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③指撰写文章策论以求官位 史料 认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始终围绕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变化,是巩固、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史料应用 1.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思路分析 首先分析三则史料介绍的选官制度,再联系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回答。 答案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思路分析 从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及其局限性、进步性等角度回答。 答案 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人为性、主观性;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门第,造成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不利于选拔人才和社会阶层流通;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优劣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思路分析 注意审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联系科举制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回答。 答案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 C 2.(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答案 B 3.(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4.(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 C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2.(2019课标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 C 3.(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 D 4.(2019浙江4月选考,3,2分)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答案 D 5.(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答案 C 6.(2018课标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7.(2018课标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8.(2017课标Ⅱ,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9.(2017课标Ⅱ,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10.(2017课标Ⅰ,26,4分)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11.(2016课标Ⅱ,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12.(2016课标Ⅱ,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1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14.(2016课标Ⅲ,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15.(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16.(2019课标Ⅰ,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17.(2018课标Ⅲ,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18.(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 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1.(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2.(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3.(2016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4.(2015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 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2.(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 A 3.(2015课标Ⅰ,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 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1.(2014课标Ⅰ,25,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2.(2014大纲全国,13,4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答案 C 3.(2016课标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4.(2014课标Ⅰ,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4)如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1和2应该顺序填写( ) A.《离骚》《九章算术》 B.《论语》《氾胜之书》 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D.《女真箴图》《清明上河图》 答案 C 2.(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抽样测试,2)史书记载北魏在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这反映出鲜卑族的政策调整包括( ) ①废除宗主督护制 ②仿照汉族建立官制 ③仿汉制建设都城 ④吸收儒家思想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3.(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5)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 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 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 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 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 答案 A 4.(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3)唐朝开国后改铸开元通宝以替代西汉以来旧币。并成为后代钱币的一种范式。这一变化(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实现了国家对铸币权的管控 C.钱币材质与铸造技术更精良 D.改变以重量定名的制币传统 答案 D 5.(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6)《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说明唐朝( ) A.全国各地的商业往来频繁 B.海上丝绸之路往来频繁 C.商业性城镇已经大量出现 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答案 A 6.(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功是明确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其中苏教版历史教材之朝代顺口溜是:唐尧禹舜夏商周,( )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 )是对头,隋唐五代又( ),宋元明清帝王休。下列补缺准确的是( ) A.春秋战国、东魏西魏、辽金 B.春秋战国、南朝北朝、十国 C.东周两头、北齐北周、西夏 D.东周东汉、南朝北朝、十国 答案 B 7.(2019北京海淀二模,1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 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答案 B 8.(20195·3原创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前赵(刘渊) 匈奴 汉室之甥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前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记》 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 A.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答案 B 9.(2019北京西城期末,4)下侧按时间先后展示了某博物馆展览其地方历史的部分标题。据此判断该馆位于( ) A.陕西省西安市 B.河南省开封市 C.四川省成都市 D.江苏省南京市 答案 A 10.(2019北京丰台期末,4)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皇帝 答案 D 11.(2019北京海淀零模,14)唐代中叶,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转型,新兴的“富民”阶层崛起,“富民”没有特殊的身份等级,不能将农民变为自己的依附人口,只能依靠财富的力量,以契约形式剥削农民。这一转变说明( ) A.世家大族的衰落 B.门阀政治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弱化 D.官僚制度的破坏 答案 A 12.(2019北京朝阳一模,13)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牛耕邮票” “曲辕犁” A.开始进入铁犁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农业技术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 D 13.(2019北京昌平期末,4)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 两汉至隋 唐 两汉至隋 唐 陕西 29 32 四川 1 15 山西 10 32 江苏 15 18 河北 12 24 安徽 9 12 河南 37 11 浙江 13 44 甘肃 2 4 福建 6 29 湖北 1 4 江西 3 20 湖南 2 7 云南 2 1 A.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 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 D.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答案 D 14.(2019北京海淀一模,13)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的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C 15.(2019北京丰台期末,5)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反映了扬州( ) A.成为国际大都会 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 答案 C 16.(2018北京海淀一模,14)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答案 B 17.(2018北京西城二模,14)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 D.京杭大运河 答案 D 18.(2018北京西城一模,13)文学折射时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诗经》收录了宗庙祭祀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离骚》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汉赋和唐诗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D.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均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生活而作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9.(2019北京西城一模,37)(节选)首都:文明·创新·示范 材料一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都城内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壁画 左图山西大同汉人宋绍祖墓中的陶俑服饰,垂裙帽、圆领或交领长褶、束腿裤为胡服特点;右图河南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局部)中,鲜卑贵族身着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 (1)措施: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制;迁都洛阳;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移风易俗;等。 特点:文化交融;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继承和发展。 20.(2019北京西城二模,41)(节选)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民族文化心理。 材料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 (1)依据材料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 (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 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