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 A.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 C.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嫡长子继承制下,周王室为正统,小宗分封诸侯,诸侯国内大宗继承爵位,别子分封,故A项符合题意。B项,周天子为各诸侯大宗,鲁国国君为小宗,排除。C项,鲁国内分封后鲁国国君为大宗,卿士为小宗,排除D项,按照宗法关系内容,周天子为大宗,伯禽为小宗,排除。‎ ‎2.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韩非子墨子 B. 孔子韩非子老子 C. 老子孔子韩非子 D. 墨子孔子老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①反映了孔子复兴周礼的愿望,②体现了要求变革现状,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③要求个人自由,顺应自然,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初的经济政策。西汉主要是在初期实行黄老无为学说,并没有长期奉行,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而不是无自由度,故排除B项;汉代的官方统治思想是儒学思想,并未不断调整,故排除C项;汉初奉行黄老无为,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所以说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故选D。‎ ‎4.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 B.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使大众情感愉悦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使平民可表达自身诉求 D. 对外贸易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答案】A ‎【解析】‎ 儒家思想在宋朝发展为程朱理学,依然强调三纲五常,故A错误.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 科技进步只是对平民文学产生了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宋朝平民文学的产生并未受外来文明的影响,故D错误。‎ 点睛:准确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是高考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同时还应关注。某种主流文学形式与其产生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促使这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牢记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5.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 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 D. 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政府对官员“丁忧”执行严格,对官员形成潜在的道德及权力约束,反映了明代对官员道德品行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丁忧”是孝道的体现,并不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法制与道德的关系,排除。‎ ‎6.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C.。‎ ‎7.康熙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他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这表明康熙皇帝 A.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B. 不支持中西文化交流 C. 正确认识中西科技关系 D. 仍维护天朝上国威严 ‎【答案】D ‎【解析】‎ ‎【详解】康熙帝认为西方的科技发明仍然来源于中国,受到传统天朝上国思想影响,D正确。才了不能说明康熙帝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康熙帝不支持西方的科技,B错误。康熙帝没有正确认识到中西可科学技术的关系,C错误。‎ ‎8.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BC是在明清时期出现;D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出现农村民间集市“草市”;A符合题意,宋朝时期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出现“夜市”。‎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9.新旧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主要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到1842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20世纪初,时间不符合,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各种救亡图存的形式,形成了“救国热潮”,故选C;抗日战争发生在1931年到1945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 ‎10.从下列两表中可以看出的本质问题是 ‎ 表1《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表2《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A.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 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D.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迅速增长,反映了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日益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土特产出口与西方商品输出增多现象,旨在强调中国与世界市场相联系,而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C项,材料无直接信息体现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艰难发展,排除。‎ ‎11.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A. 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 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 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 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方国民党人和北方军阀都对舆论宣传非常重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舆论宣传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同时舆论宣传只是对战局有影响,但不能左右战争进程;B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未体现出社会群众真正的认识,同时该选项陈述过于绝对化;D选项错误,不能通过北方军阀的口号“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就得出南方国民党人的口号不能被群众认知,依据所学相关所学可知,南方国民党人的宣传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 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答案】B ‎【解析】‎ 材料“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为抗战而进行经济统制和企业内迁,故B正确;当时中国国内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故A错误;企业内迁并不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故C错误;沿海工厂内迁并不能体现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7月……统制……沿海工厂内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统制、企业内迁与抗战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表明 A. 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B. 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无共同利益 C. 康梁极力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 D. 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加入革命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康梁和孙中山都主张改革清朝政体,存在共同利益,故排除B项;康梁极力维护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孙中山是约见康梁,并非邀请康梁加入革命党,故排除D项。根据康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可知,康有为和孙中山虽然都主张改革清朝政体,但康有为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不同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故选A。‎ ‎14.‎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外国列强侵略的临时性救国御侮方案,那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他们还无法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希望通过补天式的批判与改革来延续旧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该方案反映的思想 A.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 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D.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种应对外国列强侵略的临时性救国御侮方案…无法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延续旧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阶级洋务派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从政治制度层面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为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奠定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思想的学习,排除。C项,林、魏新思想先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提出,排除。D项,清政府的军事失败说明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故材料思想并非缺乏事实依据,排除。‎ ‎15. 据统计,1928—1933年期间,在中国部分城市,《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②民国政府法治建设加强 ‎③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④乡村法律意识的增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法律就开始传入中国,故①与题干时代不符,排除;由题干中“《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的信息可知②正确;结合题干时间“1928—‎1933”‎以及“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可知女性的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解放,故③正确;题干说的是部分城市的情况,没有提及乡村,故④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 ‎16.‎ 好莱坞电影正式在新中国销声匿迹是在1951年10月底,当时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倡议,倡导中国抵制好莱坞电影。从1951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没有引进过好莱坞电影。这一现象 A. 说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是美国对新中国长期敌视封锁的结果 C. 说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 D. 说明“双百”方针遭到了严重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遇冷反映国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分歧影响到了文化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一边倒”为提出于建国初的外交方针,并未持续三十年,排除。B项,只从美国方面分析原因,并未全面认识材料现象,排除。D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 ‎17.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 A. 使罗马公民法逐步向万民法发展 B. 为《十二铜表法》奠定基础 C. 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权利为前提 D.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对法律的解释权,后经过不断斗争和发展,法律内容逐渐清晰确定,法律程序也越发明确,民事诉讼程序的公布进一步促进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A项,公布民事诉讼程序无法体现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发生在公元3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十二铜表法》开始了对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罗马官员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以罗马帝国公民权利为前提,排除。‎ ‎18.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使)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这反映出,古希腊哲学家 A. 提倡建立理性王国 B. 重视知识的共性 C. 忽视道德的作用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强调教育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项,“理性王国”为近代启蒙运动所提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知识共性的重视,排除。C,题干未反映对道德的忽视,排除。‎ ‎19.‎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A. 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B. 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C. 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D. 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上台后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体现了政府对共和的歌颂,故A项符合题意。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故B项排除。C项,此时民众未获得实际参政权利,故排除。D项,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排除。‎ ‎20.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A. 大机器生产的出现 B. 手工工场的建立 C. 工厂制度的建立 D. 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采用机器大生产,大量工厂建立,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使英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故C项正确。A项,机器大生产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而是生产力,排除。B项,手工工场为英国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项,垄断组织的出现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可能直接影响 A. 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C. 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D. 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寻求解决之道…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在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下,英国即将兴起一场生产力的革命,工业革命应运而生,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提及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840年,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项,根据题干“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可知当时资产阶级并未激化阶级矛盾,故排除。‎ ‎22.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 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C. 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D. 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空信息可知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正在进行,材料“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体现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B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可知当时神学对历史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影响,排除。‎ ‎23.“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为此,法国知识分子 A. 最早打出了文艺复兴的旗号 B. 率先创立了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C. 首先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D. 主张用理性创造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知识分子强调的是理性主义,主张利用理性创造一个新的时代,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最早打出了文艺复兴的旗号,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率先创立了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24.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A. 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 B. 只有发达国家才是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 C. 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D. 美国等西方大国要调整规则重新分配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可知,全球化的发展影响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实际利益,故美国等西方大国要求调整规则重新分配利益,D项正确。A项,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题干未体现反全球化成为各国主流民意,排除。B项,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速度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产生了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故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才是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趋势给各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并没有侵害到国家的独立主权,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 ‎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 ‎【答案】(1)古代雅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儒家经典教育(或儒学教育)。‎ 雅典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雅典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奴隶制经济的需要;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或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汉代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 ‎(2)特点:以工科为主;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影响: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忽视了人文学科,影响了教育长期协调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教孩子演奏乐器…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及材料二“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雅典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三“按照苏联高教模式…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知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以工科为主,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二问,根据是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 ‎——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半球化”的?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趋势: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半球化:二战后存在两个经济体系,影响了全球化的发展,即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存在。‎ ‎(3)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图表可知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量减少;二问结合图表时间信息可知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与一战有关,故结合所学从一战影响、国内经济、爱国思潮等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战后美苏对立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问结合所学从美苏争霸及两极格局的奠定进行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三“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美国经济衰退、日本、中国、西欧实力的兴起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对美国的影响、世界贸易格局等层面进行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示例2: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7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示例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再次提高,促进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9—7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6—4分):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四等(3—0分):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时可以多角度回答,可以回答美国城市的发展也可以回答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可以分阶段回答世界城市的发展,选择其中一个熟悉的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