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成长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2.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 3.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宋代商业·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4.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河南(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说明河南状元人数减少的情况,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经济重心虽然南移,但中原地区经济却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是在北方,故D项也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5.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是粗糙故A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而不是中国生丝是否畅销,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6.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7.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8.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9.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三项可以排除。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制度 10.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实行邦国联盟 B. 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 受宗法血缘影响 D. 实行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即夏商周时期,政治生活中以血缘为纽带,受宗法血缘的影响明显,C项符合题意;实行邦国联盟、内外服制是商代政治的内容和特色,实行分封制只是西周政治内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 女儿 B. 二儿子 C. 大儿子 D. 三儿子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妻子所生的二儿子是嫡长子,将来要继承王位,故B项正确;女孩不能继承王位,故A项排除;大儿子和三儿子是妾所生,不是嫡子,故CD项排除。 13.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两项是从原因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③项是从带来的影响角度认识的,正确;④项是从启示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14.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A项错误;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D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考点:军机处的设置。 1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 中央集权原则 B. 分权制约原则 C. 民主原则 D. 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的权力高于地方各州,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的政体模式体现了分权制约原则和民主原则,所以A B C三项均符合1787年美国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但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和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故答案选D项。 考点:美国1787 年宪法 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联邦宪法的内容;②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③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①。 16.19世纪末,一位外国军事考察员沿长江考察中国的海域情况,请问他最远可以到达那里: A. 汉口 B. 九江 C. 宜昌 D. 重庆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开放的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其中重庆的开放标志着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17.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中共二大的召开 C. 中共三大的召开 D.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D项正确;中国一大、二大的召开与国共合作无关,中共三大只是中共一方对国共合作的决定,ABC三项是错误的。 18.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体,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是辛亥革命在思想、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9.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 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也日益暴露 B. 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D.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与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为其具备阶级、社会等条件,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前提,A项正确;三大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其诞生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是具体条件和原因,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 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 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 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A B D三项表述正确,C项表述错误,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因此答案选C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如可以从革命对俄国本身和世界影响的角度进行考查: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B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21.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主要不同是 ①政党竞争 ②多党合作 ③三权分立 ④政治协商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中西政体的比较。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政党竞争,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党派主要是协商和政治监督,故②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代议制特点·中西比较 22.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23. 北宋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的主要意义是 A. 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 B.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 C. 提高了地方的工作效率 D. 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北宋赵匡胤是靠武力取得政权的,所以在取得政权后就大力的消除武将的权力以确保自己统治的安全。他用文官来挟制武将,这种做法有利于防止地方出现武装割据,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24.下列与鸦片战争爆发有关的历史因素是 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②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加紧资本原始积累 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④中国的禁烟运动 A. ①② ③ B. ② ③④ C. ① ②④ D. ①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包括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而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等为了改变中英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中国的禁烟运动恰好给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借口,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D项是正确的;而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说法②是错误的,与其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 互相矛盾 B. 大同小异 C. 完全一致 D. 互为补充 【答案】A 【解析】 《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妄图将小农经济法律化、固定化。因此,二者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是截然相反,互相矛盾的,故排除BCD,选A。 26.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主要原因是 A. 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 B. 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C. 西方各国不愿让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D. 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列强不支持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中国从此强大,影响其在华利益,C项正确;外国人是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性质的,A项错误;资本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选择袁世凯为其代理人,都是其维护在华利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 27.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中美关系的缓和 C. 第三世界的兴起 D. 中日关系的改善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三世界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于20世纪70年代初方得以恢复,C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少,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多数投票通过,A项错误;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和正常化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BD两项不能当作前因来解释。 28.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 )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④中日《联合声明》签订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①项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项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④是1973年。故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的成就 29.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C.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 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答案】C 【解析】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发展体现了“交替”时期的特点,故C正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质的变化与A项所说相反,排除;B项则是贯穿于冷战过程中,不能反映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中的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在世界格局的“交替”过程中是同时并存的,而不是递进关系,排除。 30.明清时期的“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这一说法中的“富室”是 A. 地主 B. 资本家 C. 商帮 D. 官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明清时期”、“富室之称雄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帮发展较快,实力较强,故“富室”是指商帮,故C选项正确;地主仍然属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不可能“富室之称雄者”,故A选项错误;当时还没有资本家形成,故B选项错误;官僚也不属于工商业发展的阶层,故D选项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材料三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2)据材料二,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外国的侵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推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或地方割据;推行“推恩令”。 (3)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山东、山西和河北部分地区,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原因:蒙古统治者人数少,得不到中原人的支持;强制中原人改变生活方式;思想上没有提倡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阶级矛盾尖锐。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1) 表现:根据材料一“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结构”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联系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说明“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的条件和必然性。 (2) 制度和后果:据材料二“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在初期用郡国并行制度管理地方,导致了王国问题和地方割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汉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推恩令,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3) 措施:根据材料三“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并以中书省直辖“腹里”以宣慰司和土知府管理边疆地区,从而实现了“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皇朝”,“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元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措施等方面,逐层归纳作者对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分析。 (4) 趋势: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等。 32.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味道,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答案】(1)答: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历史关联:①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 ②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 ③采用机器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解析】 (1) 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描述的“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西班牙胡椒”和“荷兰人的功劳”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出现与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荷兰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和海外贸易发展等时代大事件相关。 (2)旧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传统的手工业。关联:根据材料二中的“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要求及中国的市场和双方关系等层次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