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诸子 ( )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2、 孔子以“仁”为“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仁”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反映出 ( )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3、 建元元年,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其后采用丞相卫绾的奏议:“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说明 ( ) A. 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 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C.汉武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 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 4、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5、 朱熹认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表明 ( ) A. 儒学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6、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讲学会 无锡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匡社 衡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张溥、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智者是希腊人的“启蒙者”,是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的教师,对智者哲学中积极部分给予了肯定。这主要是针对智者学派 ( ) A. 向城邦公民传授参政知识 B.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C.将研究对象由神转变为人 D.鼓励雅典公民要积极参政 8、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旨在通过法治来促进城邦的正义和民主,而先秦法家的法治则致力于君主专制统治,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 ( ) A. 两者都是以法律来实现中央集权 B.两者分别适应了各自政治制度的要求 C.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比法家进步 D.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人治的最好体现 9、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认为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由此可知,莎士比亚 ( ) A. 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 B.代表了英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C.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 D.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 10、 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他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互相矛盾。”这表明马丁·路德意在 ( ) A. 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权威 B.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C.强调教会用理性引导教徒 D.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11、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 ) A.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2、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 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 13、 下图为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 ) 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的主流文学 14、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例如伽利略和笛卡尔,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 A. 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15、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被更多的欧洲人所了解。这说明 ( ) A.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结合 D.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16、 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17、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提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 )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了广泛批判 18、1902年,梁启超提出了要进行“史学界革命”,他认为应该改变历史只记述“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而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并“求得其公理公例”。梁启超此举意在( ) A. 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B.鼓吹维新变法 C.培植国民精神 D.宣传革命思想 19、1921年1月,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12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 A.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B.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C.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上述变化反应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 A. 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 B.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 C.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 D.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 21、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 A. 超过了列宁主义的成就 B.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C.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主张 D.坚持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2、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一流大学完成;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6位,在国外都有一定成就。这说明( ) A. 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C.近现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23、 据有关统计,1956年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 ) A. 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24、 雨果认为《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自己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 A. 创作方法有同一性 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25、1948年至1952年,全美共有108座电视台正式播出节目,到1960年时,全美已经有88%的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机。这表明当时美国 ( ) A. 家庭生活丰富多彩 B.全力发展电视技术 C.电视节目类型多样 D.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心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的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8分) []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15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地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这一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15分)材料: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求。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对人民政府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述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7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BCBBB 6—10DBBCD 11—15AAABC 16—20CCCAC 21—25BCAD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 26、(23分) (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等。(2分)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奠定了明清政治走向专制和封闭的理论基础等。(6分) (2) 差异: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理学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6分) 原因: 中国: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占主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9分) 27、 (12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化道路大致可以以六位代表人物来概括,实际上他们体现出来的应该是君主模式、革命模式、军事专制模式、独裁统治模式、计划模式和市场模式。这些模式都在中国近现代不同阶段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最终只有毛泽东模式和邓小平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每个模式的分析都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否在起步阶段有权威主导;第二,是否遵循了市场导向;第三,是否进行了自我调整完善。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模式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模式。 【答案】观点:如“慈禧模式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模式最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等。(2分) 论述:从政府权威,市场导向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论述模式的成与败。(8分) 结论:不能简单重复观点。(2分) 28、 (15分) (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知识分子数量有限,人才短缺;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知识分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8分) (2) 作用:促进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和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文艺繁荣、学术自由。(7分,任答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