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 高二实验班历史试卷 ‎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以下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 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 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3.某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明末清初思想的大辩论。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 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存”‎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4.‎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 )‎ 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5.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6.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 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 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 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 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 ‎7.《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 C.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隔绝 ‎8.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表明了苏格拉底( )‎ A.重视知识,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B.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C.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D.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9.“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 A. 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 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后的政治现实 C. 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应 D. 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 ‎10.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 构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 D.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11.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2.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可知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A.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应该实行大一统 B. 西汉刘邦实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董仲舒认为对国家不利,所以提倡一统 C. 春秋大一统,是说《春秋》一书特别不重视一统,所以分裂,这里“大”字是动词。‎ D. 董仲舒认为,要保持汉武帝时期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13.法国前总统希拉里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 )‎ A. 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B. 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 C. 中国的政治、思想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D. 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 ‎14.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 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 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 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 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15.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 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B. 仍未超越儒家思想范畴 C. 已经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D. 思想引起社会巨大变革 ‎17.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 )‎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机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18.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 A.形成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的时期 ‎ B.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 C.与智者学派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 ‎ D.以隐晦的比喻来解释事物的成因 ‎19.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 A. 不承认罗马教廷 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 把新教作为国教 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20.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21.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基于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你认为( ) ‎ A. 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 苏格拉底完全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 这种认识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 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2.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 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 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23.下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代表性艺术家作品的特点。据此可知当时( )‎ 作者 赋予恋人的角色 但丁 特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 彼特拉克 将劳拉描绘成不肯揭开面纱的“忍心的美人”、圣母 薄伽丘 直接描写玛利亚的外貌,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 ‎ A.人文思想逐渐发展 B.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 C.文学日益远离教会 D.思想不再受宗教影响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启蒙运动前只有迷信和无知 B. 启蒙运动消灭了迷信和无知 C. 阳光是指理性和科学 D. 黑暗完全是由天主教统治造成的 ‎25.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第26题 16分,27题16 分,28题18分,共50分。)‎ ‎26.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取向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基督教义“原罪”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一切世俗活动都是人类堕落的后果。人的罪孽,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死后才能进入天堂。每个人都应该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杜绝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的堕落行为,克制欲念,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薄伽丘明确提出:“幸福在人间。”‎ 加尔文说:一个人发财致富,完全依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与谴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三 16世纪后,新的价值观念在西欧确立。正如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二者思想主张的不同。‎ ‎(2)材料三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联系16世纪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 ‎(3)当今世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对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请你汲取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为医治这一社会弊病开一副药方。‎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从顺治至康熙年间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对清廷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28.“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D A B A B C A B A D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A B B D C D A C C ‎26.(16分)(1)材料一中,基督教会主张来世说,反对追求现实的幸福,反对发财致富,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帝决定。材料二中哥伦布等人反对来世说,肯定发财致富的行为,主张人们应当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 ‎(2)拜金主义。16世纪,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教会的精神枷锁被粉碎,思想获得解放,对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3)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重义轻利,提倡节俭,讲究诚信,崇尚气节品德等,所以应发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 ‎27. (16分)(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清廷统治下经济发展,民生相对改善;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28. (18分)(1)总体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文化繁荣;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民族矛盾日益突显。‎ ‎(2)原因:伴随封建制度和土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 启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