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衡阳市一中高二年级2018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科)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1948年,中国代表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conscience”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 仁 B. 义 C. 礼 D. 信 【答案】A 【解析】 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仁,故选A;“礼”是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排除B;“信”是指诚信,不欺骗,排除D。 2.“吃亏是福”出自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它饱含了一定的处世哲学。经常被长辈用来劝导、教育晚辈,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符 A. 孔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墨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吃亏是福”对传统的福祸观加以阐释,符合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观点,故C项正确。孔子提倡“仁”和“礼”思想,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人定胜天思想,故B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思想,故D项错误。 3.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与材料不符;D选项违背了新儒学的本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 4.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此演变表明 朝代 治国思想 背景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赢政时,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汉初 《汉书》:景帝时“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减笞法,定篓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秦末以来的战乱使经济凋敝,民众嫌乱思安等。 汉武帝以后 公元前120年,关中水灾,董仲舒建议在灾区“顺应天意”,多种菽麦,缓解饥荒。汉武帝采纳,派使者劝导农民种植菽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力增强,面临内外威胁,汉武帝矢志创伟业。 A. 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B. 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 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 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不同的治国思想与政策,突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这说明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故A正确;西汉初推行无为而治,不是法家思想,故B错误;西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变化,这不能说明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故C错误;西汉和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并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A。 5.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 “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 “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叶适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说明叶适的主张与朱、陆两人不同,再加上他讲究“功利之学”,可以断定应该是D符合上述条件,因为AC不符合“讲究功利之学”,B则是朱、陆两人的主张,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6.西汉臣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 A. “正获身,非失身” B. “逾墙淫奔,无耻之尤” C.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D. “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卓文君是寡妇,与司相如一见钟情,这与宋明理学的忠孝节义是相悖的,故B项正确;A、C、D项都与宋明理学下的伦理纲常相悖,故A、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7.晚明思想家李贽认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因此他提出了“于世推移,其道必尔” 的主张。这表明李贽在思想上 A. 超越了传统儒学范畴 B. 反对历史保守主义 C. 局限于传统义理之争 D. 践行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昨日是而今日非也……于世推移,其道必尔”反映了李贽的时移世易、趋时更新的思想,这是对历史保守主义的反对,故B正确;李贽思想并未超越传统儒学范畴,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传统义理之争,故C错误;工商皆本属于黄宗羲思想,故D错误。故选B。 8.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 认识你自己 C. 美德即知识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考有关;材料中的第二句名言的大意是:人生要有追求,有追求就有痛苦,没有追求,麻痹自己,虽然没有痛苦,可以像猪一样快乐,但是(那样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主张追求真理,A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B项排除;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C项排除;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D项排除。故选A。 9.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积极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甚至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地注释基督教经典。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 ) A. 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精神 C. 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 D. 以基督教教义作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 注释基督教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神学处于统治地位,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体现了时代局限性,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不是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者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是缺乏进取精神,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10.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影响要深广得多。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 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B. 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C. 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 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交代了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它在思想方式的转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应排除。 11.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革命运动,它粉碎了封建偶像,扫除了中世纪的愚昧,启迪了人们的头脑。据此可以推知,这场运动 A. 彰显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B.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C.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 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材料“它粉碎了封建偶像,扫除了中世纪的愚昧,启迪了人们的头脑”反映了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和教权,主张平等、民主,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内容,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从自然的控制下觉醒”,故B错误;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故C错误;文艺复兴借助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故D错误。故选A。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它 A.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 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D. 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未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而欧洲17、18世纪启蒙思想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因此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为后来的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故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虽然受到启蒙运动影响,但不符合材料“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内涵,故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虽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是发生的却比较晚,故C项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如何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1)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文艺领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思想、政治等各个领域,其核心是理性主义。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了宗教的外衣,提倡理性思考和批判,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4)从思想特点看,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弘扬科学精神,为解放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13.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 14.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知在南方人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遍布全国,①排除;据材料中“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可知生产成本较低,②正确;“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还魂纸制造要简单的多,③排除;“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了原料来源更为广泛,④正确,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 15.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16.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定位官方同行的标准字体,结合教材内容中的书法知识可知,A是小篆,B是隶书,C是楷书,D是草书,故A符合题意要求。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秦朝“小篆”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是学生能否正确识别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四种书法形式,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上述四种书体仔细观摩,把握其最明显的特征。 17.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宫女给前线将士的一首诗流露了爱慕之情,结果唐玄宗把这个宫女嫁给了该士兵,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这一做法与古代传统的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符的,这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D项正确;AC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B项与材料信息相关,但不是题干的主旨信息,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思想文化·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18.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墨兰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作品是文人画,而《墨兰图》就是文人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洛神赋图》是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步辇图》是写实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答案】A 【解析】 “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的脸谱具有教化功能,A正确;人物性格多变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社会伦理不是京剧反映的艺术特色,C错误;D是元杂剧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20.有学者认为:“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他认为以上著作的意义在于 A. 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人类思想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B. 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C. 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D. 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答案】B 【解析】 维萨留和哥白尼均注重实验。中世纪处于基督教统治之下,科学处于神学笼罩之下,带有神权色彩,而两部著作正显示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把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正确; A项并未提到维萨留作品的意义不全面,C错误;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D错误;材料未涉及哥白尼著作的意义,故A错误。 21.“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 研究热辐射 B. 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 解释光电效应 D. 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答案】A 【解析】 普朗克在研究热辐射过程中发现了量子呈现跳跃形式,由此发明了量子论,故A正确;B是相对论的内涵;C是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解释;D是经典力学作用。 【点睛】量子理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微观的粒子世界方面认识的空缺,把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推进到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②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22.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则因提出进化论,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两人的学说都( ) A.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B. 提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C. 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D.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牛顿……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促进了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故A项正确;两人的学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权威,故B项错误;牛顿不属于工业时代,故C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不可能促进启蒙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 23.“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科普作家直观比喻的是 A. 经典力学 B. 量子理论 C. 相对论 D. 自由落体定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材料符合相对论的观点,故C正确;经典力学主张绝对时空观,不符合“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排除A;量子理论解释的是微观粒子现象,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B;自由落体定律是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分析解答。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他提出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蒸汽机的推广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 欧洲通过控制蒸汽机的使用来支配世界 C. 蒸汽机的使用增强了欧洲支配世界的力量 D. 蒸汽机是欧洲支配世界的唯一手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支配地位,它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工业革命开展是以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为基础的。故本题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影响 25.“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孔子改制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海国图志》的认识。《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张维屏在读完《海国图志》后,叹服魏源放眼天下的气势,对此他吟诵道:“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 26.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海防思想。A项不符合“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题干材料的意思,可以排除。“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根据“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所以魏源认为只能“轻外洋”“重内河”,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 2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8.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正确。开始开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时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B排除。普遍接受西式教育,过于绝对,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他的侧重点在于改革科举内容,关注西方科技,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29.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A项中的“内学”“外学”可知,言论强调的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B项强调中华文明可以弥补西洋文明的弊端,不主张学习西洋文明,不符合洋务派的观点,排除;C项强调中西文明应相互学习和借鉴,这符合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强调科学和人权的重要性,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洋务派的观点,排除。 30.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B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请根据要求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词这块处女地处处是耕耘者。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摘编自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原因: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3)认识:逐渐世俗化、通俗化;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或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得出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根据“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根据“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得出市民阶层的需求;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根本原因。 (3)特点:根据“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得出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根据“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得出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原因:结合所学,回答明清小说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即可,可分别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等方面分析解答。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逐渐世俗化、通俗化和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角度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厪《世界史·近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 【答案】(1)君民关系: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君臣关系:君主专制,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是非标准(天下治理的标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而不是以人民的安危为治理标准;国家法律:是帝王一家之法而非是非之法。 (2)同:都认为君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都反对君主凌驾于社会之上;都反对专制法律;都主张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都提出了分权主张。 异: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不同:黄宗羲主张在君主制下设宰相,与君主同议国家大政。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到不同部门,实行三权分立;本质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的主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体系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原因:明末清初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发展缓慢;虽然出现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世纪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的洗礼;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是非标准、国家法律等方面概括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即可。 (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分析总结其相同点;不同点从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代表的不同的阶级利益和对君主实行限制的具体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当时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及18世纪的欧洲进行对比分析。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封建阶级的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西欧航海技术的的提高,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科技传入到欧洲之后,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依据材料信息,玄奖西游和鉴真东渡一个作为向西求取佛法者,一个属于向东传播佛法者,二者都是对佛法佛学的发扬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僧,通过分析,可以的得出一个主题“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提炼出一个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根据“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展开,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