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 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满足关中经济需求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2.“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3.《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十二章冕服(十二章:上衣下裳有十二种图案的冕服)。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集体上疏,指责现行冕制:皇帝祭社稷时用三章秀冕,然而这都是四五品官的冕服等级。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周礼因社会转型而崩坏 B.君主专制受到高官制约 C.唐朝等级礼乐制遭破坏 D.唐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4.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法,最为恰当的是( ) A.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7.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史记》 B.孟姜女传说 C.商朝卜辞 D.《资治通鉴》 8.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 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9.2016年在江西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出土2万多件文物,“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此评价是由于该墓( ) A. 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B. 陪葬文物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 C. 出土文物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全面的 D. 全面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1.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1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13.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4.最近,北京大学出台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制 15.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16.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7.监察制度经过了秦、汉、……唐、……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秦、汉和唐监察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确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系统 B.汉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 D.都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18.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 A.等级观念的淡化 B.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19.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应是( )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20.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21.传统中国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 ) A.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 B.实理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 C.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D.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 22.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加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 D.小农经济稳定 23.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2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5.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母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臣内 26.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男女分工明确 27.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这表明当时( ) 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 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28.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29.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 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 30.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l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31.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 A.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32.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3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5.汉武帝时京城及周边地区多次出现旱灾,皇帝曾令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统治者作出这一行为最可能依据的观念是( )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经世致用 36.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37.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8.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反对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0.《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 )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 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 二、非选择题(41题25分,42题15分,共40分。)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5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0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10分) 42、(15分)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一、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DCADD 6--10CCDAA 11--15BCCBD 16--20ADBBB 21--25ACDAD26--30CBABB 31--35CBDBA36--40DCDCB 二、(25分)41、(1)制度:察举制.(1分) 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4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8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0分) 42、(15分)(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3分)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4分)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4分)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