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4.《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其中包含着发展观,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思想学派属于法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错误,C项是指荀子的思想,排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时期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 5.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B 【解析】 《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B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点睛:在法家的法治思想中,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主用于统治的工具,因此本质上属于“人治”。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的“法治”中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权。 7.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材料“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可知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论语》内容的新发现而非儒学独尊的事实,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经典而非秦始皇对文化的破坏,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8.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据此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 德主刑辅 B. 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重视伦理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对先秦儒学主张德治、认知的思想主张,故排除D选项,选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9.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门阀士族兴起的发源,大族赖传儒学而行,至郑马之后已难复大的建树。故大族清谈是贵族学术为求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转向。大族虽清谈玄学但本人是以高度儒学基础作依托的,甚至本身就事于朝廷,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态度,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始终是思想主流;清谈和社会动乱并无因果联系,排除D。 10.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热点之一。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 孔孟之学 B. 陆王心学 C. 程朱理学 D. 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材料讲的是心的感受,以内心感受去评判事物,这与陆王心学比较相近,所以答案选B。ACD不符合,排除。 12.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 体现出一定平等与叛逆萌芽 B. 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可以得出其反对心灵的管辖,体现了平等与叛逆思想的萌芽,A正确;BCD说法均不正确。 13.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A. 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 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 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而与此同时的“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尊女”观实际上依托封建社会语境抨击传统的“男尊女卑”现象,揭露其局限性和反动本质,意在为重构性别秩序而努力。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思想主要以理学、心学为代表,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而不是解放,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的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的‘尊女’观是指士人中掀起尊重和赞誉女性的思潮,发展到晚明,这股“尊女”思潮又被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进一步推动,并走向巅峰,从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性别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 1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主应该按照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维护人民的权利,体现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礼教的问题,排除A;B不符合《明夷待访录》,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要共同点”,联系所学黄宗羲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15.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唐甄 “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 A. 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 B. 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C. 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 D. 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一姓之兴亡,私也”“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来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反思,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深刻剖析”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只能表明三位思想家认识到封建政治制度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6.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两人均主张要务实,即均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八股取士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的“徒以文字华藻”说明选项C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选项D也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18.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文明中同时出现了早期的人文精神。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了属于“轴心时代”人文思想主张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③“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①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③正确;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②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选项C选项符合题意,选项A、B、D概括不全,排除。 19.普罗泰格拉的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反思人类自己,否定神意志 B. 人需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C.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D. 感叹人生是短促 【答案】A 【解析】 【详解】“至于神,我既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可知,普罗泰格拉认为人生短促,没必要去研究神,可见其反思人类自己,否定神的意志,选项A正确;普罗泰格拉否定神的意志,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D对普罗泰格拉言论的摘录,未能提炼出其思想内涵,排除。 2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道德培养,不是理性思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D项错误。 21.“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B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运动,C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D错误。 22.某史学家认为,在马丁.路德改革基督教教义的最初目的之下,蕴含着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孕育于人们内心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最能体现其人文精神的是 A. 简化宗教仪式 B. 建立民族教会 C. 《圣经》至高无上 D. 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注意题目设问是“最能体现”。信仰即可得救强调信徒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打破了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威,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故D项正确;A、B、C项虽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但无法深刻体现人文精神,不符合题干中限定词“最能体现”,排除。 23.霍布斯认为“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一个最坏的政府也胜过没有政府。”在霍布斯看来,这种“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 A. 自然获得 B. 订立契约 C. 军事压服 D. 权谋欺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霍布斯认为只要是统一在一个人格中的政府,即使是最坏的,也比没有政府强。根据所学可知,这种统一人格是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即社会契约,选项B正确;国家权力不会通过自然方式形成,选项A 排除;军事压服、欺权谋诈不符合霍布斯社会契约的观点,排除C、D。 24.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对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批判,集中在三种体制的“腐化”最后都走向了“专制”上,结合所学可知,为反对“腐化”和“专制”,孟德斯鸠在他的国家学说里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项正确;“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不是孟德斯鸠这一分析的核心,只是一种感叹,A项错误,“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都是卢梭的主张,CD两项错误。 25.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D.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和“人民主权说”。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吹响了号角。故选C。A中的“彻底”绝对化了,排除;启蒙运动猛烈批判天主教会,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6.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27.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寓褒贬、别善恶”体现了社会评价和教化功能,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寓褒贬、别善恶”也不能说明社会伦理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京剧艺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故选B。 28.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离骚》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等信息体现了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A正确;屈原生活于诸侯争霸频繁的战国时期,故BC两项的说法均与此不符;题目中未提及楚国艺术的夸张性,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29.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 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C. 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 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改造,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社会发展也适用,这是为了维新变法做铺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C选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材料中涉及的不是科学发展。 30.21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理论”,“长尾”就是不热门的小众产品。安德森把营销成本比喻为“水面”,原来“水面”淹没了“长尾”;现在水面降低,水下的财富显现,销售小众产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出现“长尾理论”的根源是 A. 消费者选择日益多样 B. 大众的审美取向分化 C. 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 D.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期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会总财富的增加,逐步改变了商品的销售模式,降低了商品的营销成本,小众产品才有了丰厚的利润,故选D。消费者选择日益多样是互联网经济带来的一种具体表现,不是长尾理论出现的根源,排除A;大众的审美取向分化要建立在社会总财富不断增加的前提之下,它本身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C。 二、非选择题 31.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1)理念:①为政以德;②为国以礼。 理由:①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②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观点,影响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问题:①理学走向僵化;②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①追求个性解放;②批判君主专制;③提倡工商皆本;④经世致用。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第二小问,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 (2)“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是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 (3)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1)方法: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 (2)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3)共同:抨击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未付出实践 【解析】 【详解】(1)方法:根据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可知,顾炎武主张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理由:根据材料“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可知,顾炎武认为集权导致混乱,而且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 (2)否定的制度:根据材料“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知,王夫之批判了家天下思想;根据材料“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可知,王夫之借批判秦朝批判了世袭等级制。根据材料“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可知,王夫之批判中央集权制。 (3)共同:根据三则材料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抨击君主专制;原因: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看,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从经济发展情况看,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专制的思想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消极:根据材料“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可知,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社会方案;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并未将思想付诸实践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的变迁,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西方历史分水岭“社会转型期”,它标志着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近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从社会转型角度运用史实多方面地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一:15—16世纪是西方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证,观点,论证。) 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资本主义统一市场正在建立。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观点二:17—18世纪才是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 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政治上,英美两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实践了近代民主与法律。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变,近代文明到来。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同意15-16世纪是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线,也可以同意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之间的分水岭。如果同意前者则重点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如果同意后者则主要分析启蒙运动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观点明确,不要模棱两可,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