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乾安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古代雅典可能具有公民资格的是 A. 妇女 B. 儿童 C. 外邦人 D. 成年男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雅典,只有成年男子具有公民资格,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均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因此D选项正确。古代雅典具有公民资格的是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和外邦人都不具有公民资格。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习惯法 C. 《民法大全》 D. 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公元六世纪晚期,罗马推行的法律是《民法大全》,所以,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C.《民法大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 3.“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的古史传说,实际上反映了 A. 禅让制的结束 B. 夏朝的建立 C. 商王朝的发展 D. 西周强盛 【答案】B 【解析】 禅让制结束的标志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与“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无关,故A错误;“九鼎”“九州”是国家的象征,“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表示了禹从部落首领变为了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反映了夏朝的建立,故B正确;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并不是商朝人。“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不能反映商王朝的发展,故C错误;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并不属于西周人。“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不能反映西周的强盛,故D错误。 4.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承继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血亲宗法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略 5.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 太尉 B. 参知政事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C 【解析】 结合秦朝的中央官制可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符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故本题选C选项。A项太尉掌管军事;B项参知政事是九卿之一,负责司法;D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百官。 6.下列皇帝中,颁布“推恩令”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B 【解析】 为了解决郡国并行的问题,汉武帝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采取的是郡县制;C、D选项都没有涉及到“推恩令”的问题。 7.科举制度形成于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科举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因此选择C项。 8.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管理体制,创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六部”;C、D选项错误,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之前“六部”已经存在,不是创始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当代中国最高地方行政制度──省制,开端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为了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的最高长官拥有财政、军事等大权。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省制;B选项错误,汉朝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并未实行省制;C选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并未实行省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下列皇帝中,设置军机处的是 A. 明太祖 B. 顺治帝 C. 康熙帝 D. 雍正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因此D选项正确。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不是明太祖、顺治帝和康熙帝时期,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②唐朝设置节度使,但是节度使权力很大,后来酿成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排除后选B。 考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趋势(1)演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分割王国;同时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12.下列各项中,揭示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特征的是 A. 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B. 皇帝专权达到顶峰 C. 官场腐败之风盛行 D. 君臣关系变成主奴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使我国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僚机构的膨胀不是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C选项错误,官场腐败之风盛行不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现象;D选项是表象,不是本质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秦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 A. 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 事物发展的渐进性 C. 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 D. 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郡国并存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所以并没有体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故排除A项;由郡县制到郡国并存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倒退,而不是渐进,故排除B项;秦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已经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强大,故排除C项。汉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但误认为秦很快消亡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分封,所以又恢复了分封,出现了郡国并存,说明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些曲折,故选D。 1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 生产关系的发展 C. 诸侯地位的变化 D. 井田制的兴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A符合题意。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5.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统一货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实行俸禄制,不再拥有西周诸侯王在地方的大权,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根的本性保障措施,B项正确。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C。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时期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③④正确,丞相和民众不在刺史监察范围,①②错误,故B项正确。 【点睛】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7.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A. 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 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 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的形式存在。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两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封国与郡县并存是在西汉初年,不是东汉时期,东汉末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不是郡、县两级制;B选项错误,东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D选项错误,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不是州县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 减少决策失误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能够体现唐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专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是唐代三省六部体制客观上所起的作用而非统治者的主观目的,D项与分割相权无关,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9.“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A.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 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C. 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 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丞相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它的设立和废除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其长期存在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A选项正确。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是发展农工商业生产,也不是掌管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事务及管理官吏,治理人民,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 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 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 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 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明袭元制,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由于丞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的高度集中,为此,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 21.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 秦朝与唐朝 B. 秦朝和隋朝 C. 秦朝与元朝 D. 唐朝与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得以推广;行省制是在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地方的有效管理,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2.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 实行行省制度 B. 实行册封制度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设置理藩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辽阔地域的有效管辖,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今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B、D是清朝管理西藏的制度;C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政治制度。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行省制 【名师点睛】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3. 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加强了皇权 D. 防止了分裂割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产生,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只是表象而非实质,C项属于加强专制主义而非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24.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 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宋的行政制度,在地方设立的是转运使,转移了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正确是B,CDA不是根本目的。 25.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 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 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 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行省制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排除B;“废行省,设三司”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与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26. 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 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情况 D. 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地图中,“北海郡”“济南郡”等可知当时实行的是郡县制;同时,“胶东国”“高密国”说明当时也实行封国制,从而判断这是汉初采取了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或郡国双轨制)。 点评:以地图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做此类题目要注意:(1)地图的标题;(2)地图的图例;(3)关于地图的文字注释。 2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 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B. 采纳了宰相赵普建议 C. 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 D. 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中央集权。唐末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导致唐末至宋初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有鉴于此,宋太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宰相赵普的建议正式针对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提出的,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皇帝绝对权威没有关系,其加强集权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压力,故排除C、D项。故选A。 28.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 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 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中央集权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中央权力过大就会限制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C符合题意;A项属于强化专制主义内涵,封建时代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无法削弱,排除B项;D项属于表象,排除。 2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军队地方的权力加以制约,北宋时期很好的解决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北宋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地方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隋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元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北宋而非清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问题 30.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草拟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B选项是宰相的权力;C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答案】(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中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批国家政令。 (2)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是宋代“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中“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 ——叶凤毛《内阁小志·自序》 材料二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垣记略》卷—— 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枢垣记略》卷一 请回答: 根据材料回答:清初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该机构后来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2)议政王大臣“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二中“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及材料三中“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等信息可知,清初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2)依据材料二中“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及材料三中“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等信息从议政王大臣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影响、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的限制等方面说明该机构后来被撤消的原因。 33.《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答案】(1)措施:①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②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③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用权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2)结果: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等方面说明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而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