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 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 2. 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 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 3. 后世史家评论汉朝政局时说:“先有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国家大权,逐渐由三公而旁落于刺史州牧之手……形成豪杰割据之势。”这表明当时( )‎ A.地方王国的问题亟待解决B.皇权与门阀政治相对平衡C.中央集权制在变革中发展D.监察官员缺乏制衡的机制 4. 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 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5.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 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 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C.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1.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 明 朝 (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B.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2.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 调 ( )‎ 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3. 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 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4. 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 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C.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D.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5. 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 A.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抽签选举,轮番执政C.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D.享受“观剧津贴”‎ 6.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维护贵族特权 B.主张重罪轻罚 C.强调道德教化 D.彰显理性精神 1. ‎《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 5 个证人和 1 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不断发展完善 D.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2.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 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C.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1.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 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己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 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15.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 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16.1832 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17.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 英 国 (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8.20 ‎ 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 仿的理由是( )‎ 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A.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19.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 押在罗马天主教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20.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 当斯此举( )‎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21.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 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22.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3.1845‎ ‎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 后 (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24.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25.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 1906 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26. 马克思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 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D.“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27.1912 年至 1916 年 6 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28.18 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 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 )‎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29.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 的 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29.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 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3 题 12,共 40 分) 31.(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 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 抚 30 余处,总督 10 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 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 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 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 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 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0 分)‎ ‎32.(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 “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 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 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4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 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0 分)‎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1930 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控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 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 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 19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