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考试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6月份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3.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 “滇王之印”?的金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卧羊纽“汉归义羌长”印 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 《汉书·匈奴列传》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 这些体现了( ) 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 4.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6.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7.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8. 姓名 国籍 职务 服务军舰 汉纳根 德国 北洋舰队总查 舰队指挥舰定远舰 阿壁成 德国 舰总管轮 戴乐尔 英国 舰帮办副管驾 尼格路士 英国 舰炮手 哈卜门 德国 炮务总管 主力战舰镇远舰 马吉芬 美国 帮办管带 余锡尔 英国 总管轮 主力战舰致远舰 哈富门 德国 总管轮 济远舰 上面为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这一状况( ) 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 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 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9.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10.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11.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 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 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3.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14.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15.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16.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17.1939年6月,苏联副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地位 C.国共合作抗日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 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19.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20.1950年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这表明毛泽东( ) A.支持蒋介石当总统 B.称赞蒋介石一个中国的立场 C.同意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 D.认为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 21.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2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1968年11月底,北京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在1949年3 月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其中有段引人注目的话是:“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表明中国政府( ) A.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B.寻求中美和解的意向比较明显 C.改变了“一边倒”的策略 D.力图冲破美国的遏制孤立政策 23.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找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 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24.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25.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二、材料阅读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 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二条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第四条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 材料三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摘自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代背景。(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1950年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3年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4年 一定要解放台湾 1963年 向雷锋同志学习 1978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0年 只生一个好 1992年 发展才是硬道理 2008年 北京欢迎你 2012年 中国梦 2018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20年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材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广为流传的口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重要信息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颁行了若干州县的行政改革措施,触及到了清代州县制度的诸多弊端,包括裁汰胥吏和差役;裁革陋规,核定公费;改革对州县官的考核制度和任用制度等属于传统性整治吏治的分散措施。“预备立宪”开始后,清政府又开始对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革,以克服唐宋以后县级行政建制中存在的、在清代达到极致的根本性缺陷:行政组织和机制不健全。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因清政府的不久垮台而大多没来得及广泛实行,清政府试图将“官治”与“自治”融为一体的州县乡镇体制的设想也没有能够实现,但中国县制的近代化改革也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县制改革的措施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县制改革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深远影响,这种制度的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选B项;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先秦已经存在,排除A项;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取代,排除C项;“差序格局”主要指的是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并非强调等级层次,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出土文物“‘滇王之印’ 的金印”“卧羊纽‘汉归义羌长’印”和文献记载匈奴单于“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可知,汉朝赐予“滇王”“汉归义羌长”印信以及匈奴单于的玺、绶,体现了汉朝政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主要是在刘姓诸侯王内部,没有涉及少数民族首领,不会产生巩固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封王、“归义”和赐玺、绶等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不是文化交融,排除C项;表格中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册封无法反映时间上的前后逻辑联系,体现不出形成了惯例,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宗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材料中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统治疆域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宫殿模式,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家国一体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太子的人选问题,不能说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皇帝不得不遵循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材料“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可以看出平民不是最高统治者,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说明平民拥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雅典是公民政治,当然也包括贵族,所以贵族不能说在政权中无足轻重,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梭伦改革只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谈不上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咸丰(1851-1861)时期,西方国家于1856年才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因 而与题干“咸丰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绅商是与官府有紧密关系的商人群体,他们随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衰落而逐渐衰落,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迅速占据南方省分,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为迅速补给财政,清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也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故C项正确;吏治腐败与迅速补给财政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可知北洋海军军舰聘用外国人担任管理职位,这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故选B项;黄海海战清军战败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并不是装备,排除C项;导致北洋水师受列强牵制夸大了洋员的作用,北洋舰队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由中国人担任,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东南互保运动的免于义和团的进攻,并未涉及清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态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东南督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立约互保,并没有认清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仇洋杀教”东南各省纷纷立约自保,体现出中央政府对其统治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后世史学家对东南互保运动的态度,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已革端郡王载漪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与材料所述时间“慈禧太后”时期不符 排除A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惩办反帝官员不符,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认识到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B项;根据材料“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 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确立,排除A项;根据材料“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未涉及在世界地位,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这是清帝退位诏书,从“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中反映最主要压力无法体现是南京的革命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袁世凯把持了军政大权,故B项错误;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得到,故C项错误;“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反映清王朝统治者妥协下诏退位,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是基于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的解读,土地革命时期,封建势力是阶级敌人,因而将之看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抗战时期,许多西方国家都是与我们同处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战友,不能将之视为革命对象,二战后,我们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意识形态不同,呈对立状态,总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解读,故选A项;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并非是朝着一个方向的深化,而是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开展的调整,因而不是对某一问题认识深化和成熟,而是以其作为政治导向的工具,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二战后主张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但整体是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方针,并非要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内涵没有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始终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八七会议批判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A项错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国共开始了武装对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在反右的过程中,没有注意防“左”,瞿秋白对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左”倾错误,而工农武装割据,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是调动农民对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可得这一转变结合了国情和革命的实际(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发展),说明了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符合革命的需要,不涉及土地政策尚未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在材料不涉及,事实上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题干中“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共的作用,排除A项;当时中国是个大国但是是个弱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抗战的世界意义,没有涉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排除C项。 18.【答案】C 【解析】题干中“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 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这次新启蒙运动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故B项错误;题干中“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中可以得知当时这场运动是在日本侵华,中华民族矛盾突出背景下进行的,他们提出的口号中“第一要自主”,即独立自主,这说明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使得当时人们进行了这场启蒙运动,故C项正确;题干中除了讲“民主科学”之外,还讲“自主”,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对日本作战计划的影响,日军初期计划的确不够周密,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日本只是华北方面军放弃南下计划,不能反映出全部日军都重点进攻敌后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敌后战场的牵制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与世界战局无关,故C项错误;中共华北地区八路军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武汉会战战略支持,故D项正确。 20.【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点“1950年”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蒋介石盘踞台湾,美国从中干涉,影响了中国两岸的统一,故A项错误;毛泽东称赞的是蒋介石在位期间在外交申明中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项正确;美国是阻碍两岸实现统一的阻碍因素,毛不会同意,故C项错误;新中国建设需安定环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题干所提及的时间是1952年,可知题干所述发生在建国之初,再根据题干中南汉宸团长的指示——“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可知在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这一因素,故选D项;中国与苏联关系出现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不能把该问题扩大为“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其综合国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排除C项。 22.【答案】B 【解析】此时中苏关系早已恶化,处于敌对状态,故A项错误;根据“1949年3 月”、“接受这些谈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谈判是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再根据“1968年11月底”、“灵活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苏关系破裂,面对苏联的压力,中国政府寻求与美国和解,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策略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寻求与美国和解,而非对抗,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材料中“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不符,故A项错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材料中“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找们的某种惩罚”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主要不是欧洲国家,故C项错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与材料中“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相符,故D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新中国开始抛弃意识形态立场,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从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时就以开始,故A项错误;中国实行以计划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出访资本主义国家有利于传统经济思想的转变,故B项正确;“两个凡是”实质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题中并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关的内容,故C项错误;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明治政府的改革剥夺了封建武士的特权,引发了西乡隆盛(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叛乱,故选D项;明治维新中天皇锐意进取,并不保守,排除A项;明治维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部分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支持,排除B项;武士叛乱是因为其利益受损,排除C项。 26.【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6分) (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3分)。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力量薄弱;受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政党政治兴起。(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可知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材料一“明初……”“明代后期……”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可知因时而变;材料一“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可知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材料一“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可知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材料一“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可知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材料一“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可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材料一“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可知促进儒学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后世乡村治理对明朝的方法有所借鉴,可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可知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材料二“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可知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可知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传入;材料二“清末”,结合所学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力量薄弱;材料二中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治理的新尝试,这是政党政治兴起带来的,可知受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政党政治兴起。 27.【答案】(1)皇权至上;浓厚的封建性;皇位世袭;臣民形式上具有自由平等权利(或法律面 前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具有一定的法治色彩(或近代化色彩)。(任答三点,每点1分,共3分) (2)背景: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或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对峙与议和;出现共和与君主专制政体之争;民众多倾向支持共和政体;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各政治力量的斗争;列强的干涉。(任答4点,每点2分,共8分) 【解析】(1)据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可知封建性浓厚;皇位世袭;据材料一“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可知皇权至上;据材料一“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可知臣民形式上具有自由平等权利;据材料一“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可知保护私有财产;总的来看具有一定的法治色彩(或近代化色彩)。 (2)第一小问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可得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据材料二“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可得南北对峙与议和;据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可得出现共和与君主专制政体之争;民众多倾向支持共和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各政治力量的斗争和列强的干涉等。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可得中国较为平和地结束帝制,避免暴力革命导致社会动荡;据材料三“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加快共和步伐;避免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28.【答案】信息一: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浓厚的革命精神。(2分) 论述(略)(10分) 信息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 论述:略(10分) 信息三: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2分) 论述:略(10分) (其他答案,信息明确,论题贴切,史论结合,史观正确,酌情给分。)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一个时期的口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例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一定要解放台湾”归纳出信息一: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了浓厚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论述主要结合建国初的国内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摆脱了殖民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国际上:美苏争霸,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最后总结提升:新中国初期的口号受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精神。 例2: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得到信息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论述可以结合国内的政治决策: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简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思 想路线:实事求是分析;国际政治: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分析论证。总结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口号,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3:从“中国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得到信息三: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论述可以从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的提出、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加以分析归纳即可。总结升华: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 29.【答案】(1)措施:改革传统县制的陋习;在县下建立区乡一级行政;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特点: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从传统改革向近代改革转变。(9分) (2)原因:加强对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发展。(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触及到了清代州县制度的诸多弊端”可知改革传统县制的陋习;据材料“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可知在县下建立区乡一级行政;据材料“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可知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清政府颁行了若干州县的行政改革措施”“清政府又开始对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革”可知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据材料“改革对州县官的考核制度和任用制度等属于传统性整治吏治的分散措施”“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可知从传统改革向近代改革转变。 (2)依据晚晴县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当时的局势可知,政治上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为了加强对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思想上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