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形成了一笔丰厚的家训遗产,内容上有一般的家训,方式上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等。“家训”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家训是家族内部的规则,涉及遗产继承等,与宗法制有关,选项D正确;禅让制在夏朝被世袭制取代,而士人阶层在春秋战国崛起,因此家训与禅让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与家训无关,排除B;礼乐制度强调的是等级制度,而家训内容与等级无关,排除C。 2.“(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郡县的官吏都亭受棒禄 B. 郡守县令长均由中央考核 C. 郡县属于地方行政机构 D. 都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选项B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根据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可知,郡县官吏享受俸禄,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属于地方行政机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官员任免权集中于中央,而且中央对郡守进行考核,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可灌溉,亦可排涝。”材料介绍的农具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龙骨板”“于矩形长槽中”“ 可灌溉,亦可排涝”可知,这一农业工具是翻车,选项A正确;筒车没有“龙骨板”,且不是矩形,排除B;选项C、D不是灌溉工具,排除。 4.下表描述的是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与这一变化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比例 26% 15% 4%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下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人才,导致士族垄断了仕途,因此寒族子弟难以入仕,选项C正确;魏晋时期并未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排除A;察举制根据品德选拔人才,并未阻碍寒族子弟入仕,排除B;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的,在魏晋时期尚未实行,排除D。 5.2019年3月,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已出土了两万多件遗物,其中以大量的瓷器最为突出。下列对我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东汉能烧出成熟的白瓷 B.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宋朝瓷器开始输出国外四方 D. 明朝已有精湛的珐琅彩技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选项B正确;北朝能烧出成熟的白瓷,选项A排除;宋代是中国瓷器外输的高潮而非起点,排除C;珐琅彩是清代的制瓷技术,选项D排除。 6.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 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 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答案】D 【解析】示意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减少失误,选项D正确;最高决策者是皇帝,而且把行政程序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选项A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选项B、C排除。 7.明朝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手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材料反映了“辅臣”( ) A. 与君主发生权力冲突 B. 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 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 D. 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答案】B 【解析】内阁大臣的所拟内容必须得到皇帝批准,而且“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可见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选项B正确;内阁需要顺从皇帝意愿,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排除A;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内阁地位不等同于宰相,排除D。 8.石达开所率大军在江西一路势如破竹,进展神速。及至1856年3、4月交,江西八府五十多县均在太平军手中。此时,曾国藩困守南昌,一筹莫展。太平军此次军事行动( ) A. 旨在巩固天京大本营 B. 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立 C.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D. 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内容是太平军的西征,这一军事行动旨在巩固天京大本营,选项A正确;此时已经建立了政权,此举是为了巩固政权,选项B排除;太平军北伐剑指北京,目的是推翻清政府,排除C;北伐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选项D排除。 9.1901年5月7日,赫德在给英国政府电报中说参加讨论的十几位代表们各有一套赔款方案,这就使谈判工作拖延不决了。材料反映当时列强( ) A. 将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已签订《辛丑条约》 C. 力图本国利益最大化 D.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解析】1901年正是签订《辛丑条约》时期,十几位代表关于赔款意见不一,说明当时列强力图本国利益最大化,选项C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材料中提及谈判工作拖延不决,说明当时尚未签订条约,排除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排除D。 10.“它宣布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新合级民主共和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原则等。”材料中的“它”( ) A. 有效制止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B.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C. 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宪法宣布推翻了帝制,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这具有反对封建制的进步意义,选项B正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选项A排除;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临时约法》,选项C排除;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 11.“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为此,国共两党( ) A. 发起了武昌起义 B. 开展了五四运动 C. 发动了北伐战争 D. 进行第二次合作 【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提出反帝反军阀,而且主张军事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北伐战争,选项C正确;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内容,并未提出反帝反军阀的内容,排除A;五四运动属于反帝爱国运动,不是军事行动,排除B;国共第二次合作目标是日本侵略者,而非军阀,排除D。 12.“在这以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从此以后,红军一路向前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战绩。”材料中“这”是( )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会宁会师 【答案】C 【解析】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是在遵义会议之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选项C正确;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均未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选项A、B排除;会宁会师不符合题干中“开始”的限定,排除D。 13.1937年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颂道:“中国军队守卫上海七十六日之后,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困于强敌,力持不屈,其英勇之气概,使人敬佩之至。”材料中的场景出现于( ) A. 七七事变中 B. 淞沪会战中 C. 徐州会战中 D. 渡江战役中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可知,这是淞沪会战,选项B正确;七七事变、徐州会战、渡江战役与题干中的上海和四行仓库不符,排除A、C、D。 14.“为实现扭转全国战局的战略目标,迫使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刘邓野战军在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决然南征。”此次“南征”( ) A. 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 导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刘邓野战军在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决然南征”可知,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选项C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排除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时间早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不符,排除B;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排除D。 15.“在囿于形势而无法进行全国性普选的情况下,新政权通过人民政协几乎囊括了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因此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材料中的人民政协”( ) A.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 产生于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C.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第一届政协,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选项A正确;当时不具备全国普选的条件,因此选项B排除;第一届政协通过的文件是《共同纲领》,选项C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确立的,并不是第一届政协确立的,排除D。 16.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本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B. 只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完全拒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答案】C 【解析】“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选项C正确;三大外交政策提出时间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选项A排除;选项B、D表述绝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排除。 17.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都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第三章放在《国家机构》后面,而1982年宪法则把它改为第二章,紧随《总纲》之后,表明它是《总纲》的延伸。与前三部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 ) A. 强调程序公正基本理念 B.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D. 更重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D 【解析】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总纲》后面,可见其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程序公正的理念,排除A;基层民主建设不等于公民的基本权利,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8.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对这一外交活动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 B.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C. 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 D. 有利于促进中日建交 【答案】B 【解析】1972年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选项B符合题意;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符合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促进中日建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它把两岸各自的政治底线巧妙地进行连结,完成了两岸关系矛盾性质的定性,为两岸关系的发展确立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基础。这表明“九二共识”( ) A. 完全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 B. 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分裂隔绝状态 C. 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普遍认同 D. 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D 【解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完成了两岸关系矛盾性质的定性,为两岸关系的发展确立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选项D正确;选项A中“完全”表述绝对,排除;“九二共识”达成之前两岸隔绝状态已经打破,选项B排除;选项C中“普遍”表述绝对,排除。 20.2019年11月19日,中国第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协助32名孟加拉国维和警察撤出尼亚拉超级营地。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表明我国( )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B. 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C.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 积极践行不结盟和不称霸政策 【答案】A 【解析】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是新时期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的表现,选项A正确;维和行动与睦邻友好无关排除B;维和行动不属于国际性组织的外交活动,选项C排除;维和行动与不结盟无关,排除D。 21.下图漫画作品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1962年10月的美国和苏联之间。该事件( ) A. 发生在太平洋东岸 B. 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C. 由美国和秘鲁挑起 D. 以美苏双方的妥协宣告结束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内容以及时间可知,这是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最终以美苏双方的妥协宣告结束,选项D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选项A排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选项B排除;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挑起的,排除C。 22.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接手时苏联已经丧失了发展前景,“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已难以救药”,任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制度灭亡的命运。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B. 苏联共产党失去群众支持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D. 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失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接手时苏联已经丧失了发展前景”、“ 任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制度灭亡的命运”可知,这一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的,选项A正确;苏共失去群众支持的原因是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的,因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得以实施的条件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问题,因此选项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选项D不符合题干原意,排除。 23.英国在19世纪进行了三次与时俱进的议会改革。下表反映了英国( ) 时间 主要内容 1832年 重新分配选区名额与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 1867年 降低财产限制 1884年 城市与农村差别减小,但妇女依然不具有选举权 A. 农民的权利被完全忽视 B. 议会主权原则逐渐确立 C. 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D. 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 【答案】C 【解析】从1832年至1884年,英国逐渐降低选民参选的财产资格限制,城市和农村差别减小,但是妇女依然没有选举权,这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演进的渐进性,选项C正确;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缩小,说明英国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农民的权利,选项A排除;议会主权原则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就确立了,选项B排除;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时间是16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4.(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已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该论述( ) A. 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 B. 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C. 宣告了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 D. 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了无产阶级应当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发展生产力,这是对无产阶级根本任务的描述,选项C正确;材料未提出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选项A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唯物主义史观,排除B;阶级斗争能够推动历史前进,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任务,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5.1917年3月8日到15日,世界大战打得正酣之时,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爆发了一场革命,它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士兵的起义而最终取得胜利。这场革命( ) A.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形成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 C.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国家大权 【答案】A 【解析】1917年3月8日到15日正是俄历二月,此时俄国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选项A排除;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局面,而非两种社会制度,选项B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选项C排除;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立局面,最终国家权力落在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随着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商业政策由“抑商”到“宽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到了宋朝,自太祖始,几乎历朝均颁布过优恤商贾、减免商税的诏令,并在法律上严禁各级官吏勒索商贾,滞留刁难商人,以保障商品流通……更是明确规定商人中的“奇才异行者”可以应举。 ——摘编自蔡泽琛、赵波《重农抑商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晩明以来,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冯梦龙《喻世明言》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摘编自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末朝“宽商”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根本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优恤商贾;减免商税;允许商人科举入仕。影响: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3)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升;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4)因素:自然经济占主导;政府的商业政策;价值观念的影响。(任两点)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可知,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进而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根据材料“几乎历朝均颁布过优恤商贾、减免商税的诏令,并在法律上严禁各级官吏勒索商贾,滞留刁难商人,以保障商品流通……更是明确规定商人中的‘奇才异行者’可以应举”可知,宋代“宽商”主要体现在优恤商贾,减免商税,允许商人科举入仕方面。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业活动在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3)反映:根据材料“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 一品官,二品贾”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升;根据材料“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可知,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4)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政府的商业政策影响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三可知,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商业发展。 27.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夹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被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2019年2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废止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南部边境“国家紧急状态”行政令。这意味着,特朗普试图借“紧急状态令”绕过国会正常拨款程序、筹集美国与墨西哥边境隔离墙建造经费的打算再次受阻。但随后,特朗普动用行政否决权,否决了国会的决议。 ——新华网《美国会众议院阻拦特朗普“紧急状态令”生效》 材料三 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被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种族特权被神圣化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建国之初国家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美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突出了美国宪法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的“行政权”是如何受到限制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答案】(1)变化:由邦联制到联邦制。影响:较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2)原则:分权与制衡。限制: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只掌握行政权,受国会、最高法院的制约。 (3)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可知,1781年美国实行邦联制。根据材料“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夹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的权力”可知,1787年美国实行联邦制,因此变化是由邦联制到联邦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较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美国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角度看,联邦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2)原则:根据材料“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废止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南部边境‘国家紧急状态’行政令”和“特朗普动用行政否决权,否决了国会的决议”可知,体现了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原则。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由选举产生,而且有明确的任期限制;从美国总统掌握的权力来看,其只掌握行政权,受国会、最高法院的制约。 (3)局限性:根据材料“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被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种族特权被神圣化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而且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 28.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世纪之痛”,认真反思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举,为消除普通国民对军事扩张的顾虑心理,明治政府诱迫民众信仰“神道”,尊天皇为“活神”,广设神社”,让国民“参拜”。明治政府通过这种精神诱惑,使日本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战前,日本已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并进行了周密准备。 ——摘编自唐国东《甲午前后中日国民心理比较》 材料二 甲午战败之后,清廷就开始总结战败原因,诿罪于李鸿章,谓其应负全责拔去其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或指责其它军舰避战遁逃,或批评上峰指挥失当。 ——摘编自熊月之《百余年前<中东战纪本末>对甲午战败的反思》 材料三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当局反思战败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反思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答案】(1)观点: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战争。理由:日本政府精神诱惑,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日本政府在战前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日本政府进行了周密准备。 (2)具体表现:清廷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诿过于朝廷;将领互相推诿。 局限性:互相推诿,或都将战败归罪为当事的个人或少数人。 (3)影响: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现实意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答两点)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举”可知,作者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战争。理由:根据材料“明治政府通过这种精神诱惑,使日本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可知,作者认为日本政府精神诱惑,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根据材料“……战前,日本已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并进行了周密准备”可知,作者认为日本政府在战前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日本政府进行了周密准备。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清廷就开始总结战败原因,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可知,战后清廷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诿过于朝廷,将领互相推诿。 局限性:从清廷、李鸿章以及参战将领对战败原因分析来看,存在互相推诿,或都将战败归罪为当事的个人或少数人的现象。 (3)影响:根据材料“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可知,甲午战败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中国有识之士……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可知,甲午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现实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统一、以史为鉴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回答即可。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他阐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 ——摘编自《战后国际关系:杜鲁门主义》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上,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据材料一,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提炼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今世界形势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答案】(1)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表现: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成立北约。 (2)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积极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秋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因素:世界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解析】(1)实质:根据材料“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可知,杜鲁门主义意在遏制共产主义;根据材料“ 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可知,美国杜鲁门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根据材料“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可知,杜鲁门主义是为了谋求世界霸权。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体现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的体现是成立北约。 (2)主题:材料二反映的不结盟运动、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面以及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出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根据材料“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可知,当前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对世界局势看,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因素:根据材料主旨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