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张家界市2019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卷 命题人:江国勇覃桂英 审题人:张为平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组成,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秦朝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B. 曹魏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C. 唐朝前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D.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重心自唐朝开始南移,最终到宋朝完成,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答案为D;西汉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唐朝推广曲辕犁和筒车,A错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冶铁鼓风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水排,B错误;宋朝打破了“市”“坊”界限,而不是唐朝,C错误。 2.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 封建农民的艰难不易 B. 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支出总额超过收入,说明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困苦,说明封建农民的艰难不易,答案为A;材料,材料没有显现采用集体耕作方式、农产品商品化和精耕细作的特点,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与分析。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一处对外通商,规定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一处”指的是 A. 广州 B. 泉州 C. 扬州 D. 益州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实行闭关政策,只有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段话的意思相符的经济思想应当是 A. 重商主义 B. 贱农重商 C. 重农抑商 D. 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雍正帝认为农业为各阶层提供粮食,是天下之本而工商业为末业。体现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答案为C;A、B、D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D. 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业,盛泽镇的丝绸业,可以看出区域专业化程度明显,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A错误;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被民营工业取代,C错误;从材料看出市镇的商业繁荣,但是没有体现政治色彩,D错误。 6.“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他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这位航海家是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答案为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均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7.某电视台准备开拍一部反映“三角贸易”的电视剧,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请你帮助导演准备道具,他们的船只满载的物品最有可能是 A. 枪支、杂物 B. 黑人奴隶 C. 印第安人、木材 D. 黄金、白银、烟草、蔗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的三角贸易分为初程,奴隶贩子带着廉价的工业品如枪支、杂物等从欧洲出发;中程为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归程为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烟草和蔗糖等需要的经济作物从美洲返回欧洲,答案为D;同时排除AB;印第安人是美洲人,在三角贸易中不存在印第安人流动的现象,排除C。 8.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 英国的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B.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垄断组织产生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 经济发展促进“福利国家”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经济思想也变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材料是反映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设立是经济思想的变化,故C正确;A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垄断组织产生在19世纪末,排除B;“福利国家”形成在二战以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后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9.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大生纱厂都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它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创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B. 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 D. 产品全部投入到市场销售 【答案】C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论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创立于甲午战争之前,故A错误;江南制造总局虽使用大机器生产,但是资金来源是来自政府,产品也用于政府军需而非投入市场,因此它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同点,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 10.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诗句,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①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故②正确;民国初期国人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由此得出正确为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二、初步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短暂繁荣:(忽如一夜春风来)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 四、日益萎缩(1927-1937 年柳暗花明又一村)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五、山穷水尽: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同时,“金圆券改革”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崩溃。 六、获得新生 建国初期。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下图为1947年3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刊登一幅漫画《米市奇观》。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B. 官僚资本主义遭受重创 C. 国民收入迅猛增加 D. 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漫画可以看出去买米的顾客抗着的钞票将人的腰都要压弯了,说明当时政府滥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货币大幅度贬值,说明国统区的经济濒临崩溃,答案为D;经济崩溃是民族资本主义遭到重创,A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大发战争财,而不是遭到重创,B错误;国民收入不是增加,而是大大降低,C错误。 12.《人民日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材料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表现。故选B。 考点:“大跃进”运动 点评:“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13.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 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B. 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C. 终于解决了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D.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60年代初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可以看出经过八字方针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答案为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B错误;1984年我国宣布解决了温饱问题,C错误;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错误。 14.下图是新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的票证,关于它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曾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B.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 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 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建立后,一度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物品供应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所以出现很多的票证,如粮票、布票等,由国家统一控制人民的对某种紧缺物资的供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答案为B;材料中的是粮票,不是人民币,不会造成通货膨胀,A错误;票据的使用说明当时商品奇缺,C错误;票据的使用严重限制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错误。 15.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这关键时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次会议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完成三大改造,优先发展农业 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为D;A不是十四大的内容,排除A;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B错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统水平比较低,社会化程度差别大,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错误。 16.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A. 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 B. 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C. 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更新 D. 说明民众思想观念日趋保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城区近郊早出晚归,必须依赖快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汽车逐渐普及,城乡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根据材料“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可知答案为C;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消亡 C. 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 D. 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具有民族符号意义,当时中山装、旗袍等均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C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女性地位的变化,A错误;材料规定公务人员穿中山装、旗袍,并不能说明传统服饰消亡,B错误;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服装,不能说西化的生活方式普及,并且说法绝对化,D错误。 18.“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实行市场经济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知识经济 D.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是112%。这是某一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这一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方针 D. 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107%”、“112%”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913-1925年这一时间段经济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新经济政策在1921-1929年实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为B;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A错误;斯大林的农业积极化在20世纪30年代,C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20世纪60年代,D错误。 20.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 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B. 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C. 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D. 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26 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可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A错误;农民积极性不是高涨,而是低落,C错误;这种情况导致工农业经济比例失调,D错误。 21.下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英国 法国 日本 第一产业 2% 2% 3% 第二产业 38% 38% 40% 第三产业 60% 60% 57% A. 建立“福利国家” B. 第三产业的兴起 C. “新经济”的出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得出结论能力。首先注意时间是1987年,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纵深发展,新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信息产业兴起。然后看数据,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日本,纵向数据的增长明显。很容易得出结论是B项,第三产业迅速上升。A项材料没有提及福利,故排除。C项是90年代的变化,故排除。D项不是表格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22.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了各国经济高速发展 B. 直接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D. 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这是三大支柱的共同作用,答案为C;A是世界银行的作用,排除;三大支柱不是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直接原因,B错误;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排除。 2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 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 力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取得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D. 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取得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答案为C;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下列是四个国际组织的标识。关于这些国际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的成员均由发达国家构成 B. ②是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 C. ③是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 ④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 【答案】D 【解析】 ①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并非均由发达国家构成,故①错误;②是亚太经合组织,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是欧盟,故②错误;③是欧盟,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③错误;④是世贸组织,它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故④正确。故选D。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D. 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充裕,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经济全球化下,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但是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特点: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或“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3)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稳定。 意义: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根据“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 “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等内容可知宋代农村经济整体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生产力落后,农民贫困,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根据“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等内容可知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3)原因:根据“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人民公社化的影响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意义:根据“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意义主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1760年至183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是1815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一直到1846年,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英国才通过取消《谷物法》,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老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案》,1988年经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都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学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英国相比,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逐步扩大;政府主导,多以立法形式推行;体现了重商主义理念。原因:工业革命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扩张海外市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英国议会改革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 (2)变化: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等特点,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由所涉及商品种类的增多,可以得出范围不断扩大;由材料可知主要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得以实施,可以得出政府主导,多以立法形式推行;据材料“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可以得出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和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认识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和实质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三、简答题 28.18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许多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主要有哪些?(请举三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你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答案】(1)列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的成果任意三个,可得满分。如火车、汽船、珍妮纺纱机 (2)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政治、世界市场、国际关系、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回答。 【解析】 (1)此问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回顾第二次革命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答即可。 (2)注意回答的全面性,可以从经济、政治、世界市场、国际关系、环境等角度回答,切记角度单一。 四、探究题 29.《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理失业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大批工人失业给当时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2)为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影片中的诸多问题,推行福利政策。你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批企业破产。 影响:加深了社会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 (2)措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评价:积极: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消极: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②助长了惰性。 【解析】 【详解】(1)由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结合所学,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就影响而言,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造成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乘机兴风作浪,甚至攫取了政权。 (2)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著名的做法是实行“以工代赈”,即兴办公共工程,失业者有了工作,从而有了正常收入,最后才敢于消费。 (3)要一分为二评价“福利国家”制度。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半个世纪以来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人所共知的社会效果。首先,它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稳定。其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其三,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西欧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了深重的危机,如政府财政负担;②助长了惰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