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衔接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衔接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房山区2020年高三衔接诊断试卷 历史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 ‎1.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同时文化发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①②正确;各国文化完全相同过于绝对化,并且不符合史实,③错误;社会上层垄断文化不符合材料“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④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 北方气候变化 B. 丝绸之路开通 C. 人口经常流动 D. 食品种类繁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西域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传入了我国北方,故B正确;北方气候变化与饮食文化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人口流动不属于特定历史条件,故C错误;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下列对图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三省长官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大权独揽 C. 门下省是执行机构,不参与任何决策 D. 三省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联系所学可知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责任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D;A是清朝军机处的特征,排除;唐朝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诏书的草拟和颁发,并不是最高的行政机关,B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C错误。‎ ‎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免役法:政府向不服役的人,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B 宋朝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宋朝政府不再监管商业交易活动 C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体现了近代“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D 李时珍写成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对18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系统总结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免役法,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使农业生产时间得以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宋代传统坊市界限打破,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商业并不直接进行监管,排除B项;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君主专制,但并未提出分权学说,排除C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8世纪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A。‎ ‎5.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A. 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 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 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 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小说描述的对象由奇人怪事、英雄人物到市井日常生活中的商人、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体现了小说发展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小说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6.读图,判断下列序号与历史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 清政府在①签订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B. 农民阶级在②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 C. 革命党人在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D. 维新派梁启超在④创办《时务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主张,故D项正确;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在北京签订,①为天津,排除A项;太平天国定都于江苏南京,而②为湖北武汉,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湖北武汉,③为江苏南京,排除C项。故选D。‎ ‎7.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这劳工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能做的。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中提出“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据此判断 A.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密切结合 B.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D. 这一时期中国人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提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陈独秀提出“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工农运动,A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过于绝对化,明显不符合史实,D错误。‎ ‎8.毛泽东的一首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下列与“彭大将军”直接相关的是 ‎①太原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淮海战役 ④抗美援朝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彭大将军是彭德怀将军,他领导了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战争,②④正确;太原会战是国民党阎锡山领导,淮海战役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领导的,①③错误。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形成→提出“一国两制”→建立村民自治制度 C. 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一五计划”→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村民自治制度 D.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一五计划”→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2.5亿,2012年末减少至9899万人,截止到2019年末减少至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实施改革开放 ②政府安居工程 ③精准扶贫政策 ④城市人口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我国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使贫困人口减少,进入21世纪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使更多农民脱贫,①③正确;政府安居工程是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工程,不是面向农村,②错误;城市人口增加与农村扶贫无关,④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A. 工业文明时代 B. 古代爱琴海文明 C. 两河流域文明 D. 古代罗马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垚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以国家或地区名称来命名的,前四章讲的是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第五章是古希腊,那么第六章应该是在希腊之后的罗马,故选D;工业文明属于近代史内容,与“第一编农业文明时代”并列关系,A错误;爱琴海文明属于“第五章古代希腊文明”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再独立一章,B错误;两河流域文明属于西亚文明的一部分,C错误。‎ ‎12.1720年法国马赛大瘟疫爆发后,法国政府规定马赛与普罗旺斯市民不能和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来往,否则会被处以死刑,1722年瘟疫得到控制。随着对美洲贸易扩张,马赛经济恢复,1765年马赛人口也达到瘟疫前的水平。根据材料与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瘟疫爆发于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 B. 瘟疫直接导致七年战争法国失败 C. 法国政府强力干预遏制瘟疫蔓延 D. 对美洲扩张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20年法国马赛爆发大瘟疫,法国政府规定马赛附近的居民不能与其他地方的人有任何往来,以防止瘟疫向外蔓延传播,后经济逐步恢复,表明法国政府强力干预遏制瘟疫蔓延,故选C;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1804年,A错误;1756—1763年七年战争,而1722年瘟疫得到控制,B错误;美国对立战争是发对英国的,D错误。‎ ‎13.阅读如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部宪法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天皇召集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君主)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会之权 天皇宣告戒严。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 ‎(君主)宣告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日本臣民之所有权不得侵犯;臣民于法律规定范围内有居住及迁移之自由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①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 ②不同程度体现人权与法治精神 ‎③日本的议会制立宪君主政体确立 ④清朝臣民相对日本臣民更自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反映的对于君主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规定可以看出,两部宪法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权与法治精神,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实权;清朝臣民相对日本臣民拥有较少的自由,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14.一位亲历者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讲到,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下列可以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C. 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 D.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排除;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排除C项;D项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排除。‎ ‎15.与下列历史时间轴方框处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 ①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②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 ①欧洲九国情报局成立 ②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欧共体成立和日本的崛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答案为C项;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最初信号,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九国情报局的成立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一超多强局面出现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D项。‎ 第二部分 ‎16.岳麓秦简 材料一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简称“岳麓秦简”。其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岳麓秦简有《质日》、《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和《数》书及律令类文献,即法律文献,法律文献约占到2/3。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做过老化程度和竹质降解度检测,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岳麓秦简中首次出现的一些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律典中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首次呈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得到印证。‎ ‎(1)阅读材料一,对岳麓秦简的可靠性及内容特点进行说明。‎ 材料二 ‎ ‎ 岳麓秦简中律令简册在1000枚以上,其中律文约占1/4,令文约占3/4。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如奉敬律,第一次见到。岳麓秦简新增的秦律条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秦令在传世文献中,缺乏存在的确切证据。岳麓秦简不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岳麓秦简律令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 ‎(2)阅读材料二,分析岳麓秦简的研究价值。‎ ‎【答案】(1)可靠性:岳麓秦简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早期的竹材,经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很多内容都可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与里耶秦简相互印证。‎ 内容特点:内容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 ‎(2)价值: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或实物、文物、出土文献),价值较高;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秦律令细节性认知,有利于推进秦律内容的复原及对秦朝社会政治、经济及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岳麓秦简的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评价史料的能力。‎ ‎(1)对岳麓秦简可靠性及内容特点进行说明,根据“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做过老化程度和竹质降解度检测,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岳麓秦简中首次出现的一些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律典中的律名相当”等信息来看,其记载的内容是可靠的;根据“岳麓秦简有《质日》、《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和《数》书及律令类文献,即法律文献,法律文献约占到2/‎3”‎可以看出,内容特点是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 ‎(2)岳麓秦简的研究价值,从作为考古史料可知价值较高;从“岳麓秦简新增的秦律条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可知,对秦令研究意义重大;从“岳麓秦简律令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可知,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 ‎17.世界视阈下的明清经济 材料一 1400—1800年在世界环球贸易中,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由于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凭借丝绸、瓷器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到1800年,中国在世界上仍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这是世界其它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去了。‎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明清时期,垦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成倍增加的人口相结合,传统农业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日益扩大,东南出现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品交换频繁,白银成为市场通行货币。清朝前期全国经济发展到历史新的水平。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与传统思想的框架。正当西方国家迈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从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提炼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任选上述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进行论述。(要求:围绕观点,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概括观点:材料一观点: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或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材料二观点:清朝前期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或落后于世界工业化潮流)。‎ 观点论述:选择材料一观点论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商品出口(如丝绸、瓷器等)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中国商品以较强的生产能力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走向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 选择材料二观点论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政府重视农业,外来高产农作物引入,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白银货币化,商品经济繁荣,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与闭关自守政策,限制资本投入与市场开拓;思想文化专制使科技发展停滞,封建专制度束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科技进步。(工业资本主义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朝流。)‎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在世界上仍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这是世界其它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去了”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根据材料二中的“清朝前期全国经济发展到历史新的水平”“正当西方国家迈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时候,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新高峰,但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然后任选上述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进行论述。如确定第一种观点,可以从明清时期的国家统一、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等方面来论证说明观点的成立。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18.历史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 ‎(1)指出材料一作者从哪些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述,并说明其意图。‎ 材料二 卡尔·波普尔说:“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托波尔斯基认为历史解释分为:一是“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发生性解释”,指出给定现象的起源,回答“是怎样发生的”;三是“结构性解释”,说明某一现象在给定结构中的位置,如某一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四是“定义性解释”,给现象提供定义,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五是“因果性解释”,说明现象的原因。‎ ‎——摘自李剑鸣《历史学家修养与记忆》‎ ‎(2)请从材料二中任意选择一种“历史解释”,解释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1)评述: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 意图: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答案示例1:选择描述性解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新的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及大量农产品商品化;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19世纪40到70年代,中国除封建自然经济外,出现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示例2:选择因果性解释。(第二、四种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也因为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五口通商,列强为便利对中国经济侵略,外商企业在中国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为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随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洋务企业);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技术的诱导,也由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国内市场的扩大,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示例3:结构性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领域的变化。具体表现:19世纪40年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外商企业创办,中国无产阶级出现,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总之,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一定程度说明面对西方侵略,中国人为寻求国家富强,进行的近代化探索。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形成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思想,从而影响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及思想变革,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的变动,具有历史进步性。‎ 等级赋分参考标准 等级赋分 标准描述 等级四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历史解释。论述“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至少变动的三个表现,每个变动表现至少依据不少于两个角度或两个史实进行解释,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在解释过程中显著体现出所选历史解释类型的内涵特征。‎ 等级三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历史解释。论述“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至少变动的三个表现,每个变动表现至少依据一个史实进行解释,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较清晰。在解释过程中体现出所选历史解释类型的内涵特征。‎ 等级二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历史解释。论述“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至少变动的两个表现,每个变动表现至少依据一个史实进行解释,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较清晰。在解释过程中能一定程度体现出所选历史解释类型的内涵特征。‎ 等级一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历史解释。论述“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一个变动表现,依据1—2个史实或从1个角度进行解释,逻辑不清楚,或只选择两个变动表现而没用相关史实加以阐述。在解释过程中不能体现出所选历史解释类型的内涵特征。‎ ‎【解析】‎ ‎【详解】(1)评述:根据材料“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的意识……第三部分是神话制造者的意识”可知,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的评述。‎ 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材料中列举了五种历史解释的内涵,可以任选一种进行对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进行解释。以描述性解释为例。根据材料“‘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进行描述。侧重现象的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新的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及大量农产品商品化;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最后对其进行总结,19世纪40到70年代,中国除封建自然经济外,出现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变动。‎ ‎19.儒学的传播与挑战 材料 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儒学在中西方社会变革中不断传播又遇到诸多挑战。‎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请选择表中任意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材料与所学,评析中西方对儒学的态度。‎ ‎【答案】概括变化:中国:由利用西方思想改造儒学到彻底否定儒学(或彻底否定封建礼教)。‎ 西方:由贬低儒学再到重新认识、重视儒学的价值。‎ 评析态度:选择第一阶段 中国: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背景);康有为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相结合,通过儒学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依据。严复的《天演论》把进化论引入中国社会,形成维新思想(内容);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促进了中国人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影响)。‎ 西方:19世纪,西方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发生冲突(背景);西方传教士在向西方介绍、翻译儒家经典的同时,将基督教思想融入其中,试图用基督教一统天下,对儒学持否定贬低态度(内容);服务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影响)。‎ 选择第二阶段 中国:20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或启蒙思想、进化论)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背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批判儒家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内容);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 西方: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强,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引发严重的道德危机(背景)。西方学者从儒学的道德体系中寻求治世良方,重视儒学(内容);儒学为西方国家挽救危机,稳定统治秩序提供了借鉴(影响)。‎ 等级赋分参考标准 等级赋分 标准描述 等级四 能够准确概括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能够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中国近代及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相关史实,并提取材料信息;全面分析(从背景、内容及影响等角度)阐释中西方各自对儒学的态度;能够从唯物史观与价值取向层面,把握特定阶段儒学的传播与挑战,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等级三 能够准确概括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能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中国近代及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相关史实,并提取材料信息;分析(从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中至少两个角度)阐释中西方各自对儒学的态度;能够从唯物史观与价值取向层面,把握特定阶段儒学的传播与挑战,得出较正确的历史认识。史实较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较清晰。‎ 等级二 能概括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但不准确;至少能选择中西方任意一方,结合(中国近代或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相关史实,提取了材料信息,但不全面;分析对儒学的态度角度单一;能从唯物史观或价值取向一个层面,得出历史认识;史实不完全正确,逻辑不十分清晰。‎ 等级一 不能概括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至少能选择中西方任意一方,结合相关史实,但不正确,提取材料信息,但不全面;分析对儒学的态度角度单一;没有正确的历史认识,逻辑不清晰。‎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然后,概括关于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该观点必须明确;再次,选择表中任意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变化”,依据材料信息“后者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新文化运动兴起,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尊崇孔学‘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批判孔学是民主潮流发展的要求”得出:中国由利用西方思想改造儒学到彻底否定儒学;依据材料信息“通过翻译儒学经典将基督教思想融入其中,在对比中贬低儒学,抬高基督教”“孔教是西方最为紧迫需要的,儒学为未来世界秩序提供了蓝图并能帮助创造地球上的乐园”得出:西方由贬低儒学再到重新认识、重视儒学的价值。“评析态度”,如果选择第一阶段,则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相结合、严复的《天演论》把进化论引入中国社会等角度评析中国重视儒学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发生冲突、西方传教士试图用基督教一统天下、服务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等角度评析西方贬低儒学的原因。如果选择第二阶段,则从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兴起等角度评析中国否定儒学的态度;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强、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西方学者从儒学的道德体系中寻求治世良方等角度评析西方重视儒学的态度。‎ ‎ ‎ ‎20.改革与发展 材料一 英国改革运动从1760年开始,出现了几次群众运动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激发了下层人民的政治热情。当时普莱斯(新教牧师)在参加“光荣革命纪念协会”的庆祝活动时说:“光荣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可以随时撤换它。”经多次群众运动,1831年,辉格党在下院公布方案,提出把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等。1832年4月,辉格党法案第三次在下院通过,6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改革使中等阶级多数获得了选举权,并没有造成大的体制改革,其意义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 材料二 如图是《解放日报》最早刊登的商业广告图片。‎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它的“全国第一”还有:‎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非正面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成为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人。‎ ‎——摘编自《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2)对《解放日报》所出现众多“第一”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分析成效由于启蒙思想(启发人们以自身努力争取政治权力)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原因)工业城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议席,或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获得更多权利,统治地位巩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效)人民群众运动的推动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渐进式改革逐渐成为英国发展的强国之路。(启示)‎ ‎(2)解读示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逐渐展开;1979年《解放日报》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脉搏刊登商业广告;1979年我国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报刊登“社会新闻”,关注民生;创办文摘类报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特区的创办,对外开放的窗口打开,该报把视角投向世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日报》大版面刊登股票行情,反映了人们高度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同时以舆论宣传影响社会改革。‎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自媒体时代到来;《解放日报》创办新闻APP,继续占有传媒市场;该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解放日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党报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以新闻舆论服务并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等级赋分参考标准 等级赋分 标准描述 等级四 能够准确概括《解放日报》的发展历程;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解放日报》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能准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报在不同时期(写出三个时期)的创新变化;并评析这些创新变化对特定时期改革开放与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从价值取向与唯物史观层面,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日报》作为党报与大众传媒发挥的作用,并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等级三 能够准确概括《解放日报》的发展历程;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解放日报》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能准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报在不同时期(至少写出两个时期)的创新变化;并评析这些创新变化对特定时期改革开放与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能从价值取向或唯物史观一个方面,说明《解放日报》的作用,并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史实基本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比较清晰。‎ 等级二 能概括《解放日报》的发展历程,但不准确;能分析《解放日报》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能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但不完全正确,提取材料信息,但不全面;仅能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某一个时期该报的创新变化;不能从价值取向或唯物史观方面,说明《解放日报》的作用;史实不完全正确,逻辑不十分清晰。‎ 等级一 概括《解放日报》的发展历程,但不准确;能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分析《解放日报》发展变化及背景,但不完全正确,提取材料信息,但不全面;逻辑不清晰。‎ ‎【解析】‎ ‎【详解】(1)“分析成效”,依据材料一信息“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激发了下层人民的政治热情”……‘光荣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可以随时撤换它’”、“1831‎ 年,辉格党在下院公布方案,提出把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等”并结合所学从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进行、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等角度分析原因;从工业城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议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权利、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发展、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分析成效;从人民群众运动的推动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渐进式改革逐渐成为英国发展的强国之路等角度分析启示。‎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提取众多“第一”的信息,信息充分,观点准确;再次,依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读信息”,依据材料信息“‎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脉搏刊登商业广告、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特区的创办、中共十四大、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等角度分析解读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