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1.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 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 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 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操采取了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是针对察举制“以德举才”和以家族背景为主要标准的弊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汉末年察举制尚未被彻底废除;B选项是曹操求贤令的体现,不是背景;C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尚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要通过“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现象,然后做出选择。‎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看法,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台湾学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内地学者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是否是全民革命,并没有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产生分歧,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台湾学者、内地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的认识更具权威性,排除D。‎ ‎4.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 B. 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 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D. 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主张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罢工、组织兵变进行斗争,这说明其仍不放弃城市革命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激进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体现,不是右倾思想;B选项错误,该决策在当时较为激进,是错误的;D选项错误,“扩大红军”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未完全摒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 B. 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D. 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及其强制推行钞票,控制掌握了中国东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命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体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已服从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并非政局混乱;B选项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日本掠夺中国财富,不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吴满有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指出“吴满有的一生,他的肯劳动,有办法,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是我们今天发展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A. 扭转了所面临的抗战不利形势 B. 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任务 C. 满足了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土地要求 D. 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吴满有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是我们今天发展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可知,抗战时期,共产党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发展,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扭转了所面临的抗战不利形势”,排除A;抗战时期的工作重心是抗日,B错误;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并未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排除C。‎ ‎7.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 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 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 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 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等信息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雅典公民的政治素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伯利克里此举是为谋求私利;D选项错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并未遭到重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我们的国家政体之所以优于其它国家,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希腊)里差不多都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自己的立法和规章建立国家。……然而相反,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古代 A. 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 B. 罗马政制依靠思想家的设想 C. 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 D. 政体建立必须依靠人民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塞罗认为自罗马王政时期开始,正是在数个世纪的一代代人的交替中,罗马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国家政体。由此可见,在古代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西塞罗的个人观点,不能据此得出古代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B选项表述错误,仅依靠思想家的设想无法创立古代罗马政制;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政体的建立与人民支持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 A. 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 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 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答案为A项。B项,从中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命,排除;C项,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 ‎10.潘恩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D. 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宪法和政府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宪法的重要性,宪法要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美国1787宪法颁布之后,美国才根据宪法来组建联邦政府,B符合条件,故选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未按照《临时约法》来实行,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宪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确立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委员会也是先有的政府再有的法令,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联系所学美国1787宪法和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 ‎11.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 A. 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 B. 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 C. 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 D. 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后到19世纪晚期,虽然法国政权更迭频繁,并一度出现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但是激烈的权力之争主要表现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即王权和公民权利地位上的反复较量,故D正确;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公民权利地位也不断扩大,虽有反复,但总趋势是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激烈的权力之争主要表现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而非封建帝制和君主立宪制之争,更非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或民主共和派内部的权力之争,排除ABC。‎ ‎12.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强调,民主 A. 增强国家认同感 B. 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C. 左右国家的政局 D. 保障了公民公平参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可知,民主最本质的优点是增强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争权夺利的工具、左右国家的政局,故BC项错误。保障公民公平参政,亦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感,故D项错误。所以选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 材料二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为苏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 ‎(2)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背景和作用。‎ ‎【答案】(1)特点: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 理解: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背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治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 作用: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地区等方面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第二小问理解:再据材料一“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并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危机等知识即可从国际、国内等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抗日战争等知识即可从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作用。‎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紧扣设问词“特点”、“理解”、“背景”、“作用”,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能力,善于词材料信息中找出关键词加以规范概括,例如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学生应该有意识地从目的、方式、地区等角度概括。‎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仅仅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上的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效率,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永杰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影响研究述评》‎ 运用材料以及中外历史史实,围绕“影响国家发展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中外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制度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近代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逐渐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超越东方国家;而同一时期的东方国家中国先是封建制度,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西方差距较大。‎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可见可以从制度的重要性拟定标题。在阐述方面,可以从西方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而东方可以中国为代表,制度落后导致中国多方面落后。‎ ‎15.材料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民族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自古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差异性较大:解放战争的需要,粉碎国内分裂势力。‎ ‎(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莫定基础 ‎【解析】‎ ‎【详解】(1)关于背景,依据材料“1938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平等、维护稳定、联合政府的需要等方面回答背景。关于实践,依据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信息,从行政机构、少数民族待遇和权利、建立自治区等方面概括。‎ ‎(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中的实践和所学,从抗日民族统战线、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抗日根据地、建立联合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概括。‎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